任龍(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十采油廠,黑龍江大慶166405)
A油田主體區塊加密調整技術研究與應用
任龍(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十采油廠,黑龍江大慶166405)
本文研究了A油田主體區塊加密調整技術及加密井網條件下分階段調整方法,闡述了加密井網的科學性及適應性,為A油田難采儲量的有效動用提供了科學依據。應用表明,加密后分階段綜合調整,吸水厚度提高了12.5個百分點,主體區塊老井自然遞減率下降4個百分點,預測采收提高6.44個百分點。
加密調整;加密井網;綜合調整
A油田主體區塊位于油田軸部向翼部過渡的地區,以構造-巖性油藏為主,含油面積102.0km2,地質儲量6851.0×104t,原始含油飽和度55%,基質滲透率7.0mD,局部發育裂縫,裂縫發育規模和連續性相對較差,裂逢與基質滲透率比值為5-10倍。主體區塊投入開發時,主要采用井排與裂縫夾角22.5°和52.5°的300m×300m反九點面積井網。在開發過程中,逐漸暴露出300m井距對砂體的控制程度低、油水井間憋壓狀況比較嚴重、油井多方向見水、裂縫與井排方向不匹配、油水井間難以建立有效的驅動體系等問題,造成大部分儲量難以有效動用,開發效果較差。為此,開展了加密調整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加密后通過分階段綜合調整,改善了主體區塊開發效果。
1999年以來,開展了各類區塊的加密調整經濟技術研究,指導油田的大規模加密調整,取得了明顯效果。
1.加密經濟技術界限
(1)加密技術界限。
針對A油田存在啟動壓力梯度的特點,在水驅控制程度法計算采收率的基礎上,引進有效驅動體系概念,即被水驅控制并且驅動壓差能夠克服啟動壓力梯度的那部分儲量才是有效的水驅控制儲量,并通過數值模擬,對反九點面積井網及線性注水井網下不同注采關系及水驅方向的典型砂體采收率進行研究,得出井網及水驅方向對驅油效率的影響。并考慮了裂縫方位的影響,根據公式分別計算了各類區塊不同井距下的油層有效動用滲透率下限、有效驅動系數和水驅采收率。根據《油田開發管理綱要》要求的油田開發技術調控指標,結合A油田的實際情況,采用3項技術指標分別對各類區塊的技術井距(井網密度)進行評價,確定其合理技術井距。
根據合理技術井距評價指標,主體區塊合理技術井距為210m,井網密度為22口/km2。
(2)合理經濟井網密度
隨著井網密度增加,最終采收率增加,總的產出也增加。當總的產出減去總的投入達到最大值時的井網密度就是合理經濟井網密度。
2.加密井網合理部署方式
針對裂縫與井排方向夾角22.5°的區塊確定“3、2、1”加密井網部署方式,使井排方向與裂縫方向基本一致;針對裂縫與井排方向夾角52.5°的區塊確定了“三角形重心加密”加密井網部署方式,將井排方向扭轉45°,也與裂縫方向基本一致。
3.加密井網分階段綜合調整
通過解剖加密較早區塊的開發特征,分析含水與產量變化規律,分析不同井距油井地層壓力恢復程度及產液規律,形成了分階段綜合調整的方法,指導了加密區塊的有效調整。一是在加密初期完善注采系統階段,重點是完善注采關系,水驅控制程度達到70%;二是在加密區塊水井排油井轉注,逐漸形成線性注水階段,重點是對水井排中高含水階段油井調整轉注,逐漸擴大線性注水規模,加強新老井注水結構調整;三是加密區塊含水上升時的綜合治理階段,重點針對區塊含水上升,產油量遞減的問題,以周期注水、深淺調剖為主要手段積極開展綜合調整,保證加密效果。
4.加密效果
目前主體區塊加密調整9個小區塊,加密面積66.13km2,地質儲量4460.59×104t,加密油水井652口,建成產能42.21×104t。通過加密調整及加密后綜合調整,效果顯著。
(1)水驅控制程度提高,采儲量增加。加密區塊水驅控制程度由71.0%提高到81.2%,提高10.2個百分點,可采儲量增加287.46×104t。
(2)通過加密調整油水井間建立了有效驅動體系,憋壓狀況得到緩解,儲層動用程度得到提高。加密區塊注采壓差下降,由加密前的15.70MPa下降到目前的12.81MPa。
(3)加密后,儲層動用程度提高。吸水厚度比例由54.3%提高到加密后的67.1%,目前穩定在68.9%。
(4)加密后通過注水綜合調整,老井自然遞減得到有效控制。主體區塊老井自然遞減率由加密前的14.6%下降到目前的10.6%。
(5)通過多種方法評價,采收率可以達到方案預測指標。預測采收率可由15.14%提高到21.58%,提高6.44個百分點。加密區采油速度由0.43%提高到1.13%,目前保持在0.78%的水平上。截止目前,二類加密區塊階段采出程度增加值達到1.41個百分點,加密井單井累積產油量達到1381t。加密較早的朝55區塊加密單井累積產油達到3255t,階段采出程度增加值達到6.82個百分點,已經比預測采收率增加值高0.51個百分點。
主體區塊合理的井網部署改善了原井網與裂縫方位不匹配的開發矛盾。通過縮小井距,使井間建立起有效驅動體系,加強了難采儲量的有效動用;加密后分階段調整技術為其它類似區塊綜合調整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方凌云,萬新德.砂巖油藏注水開發動態分析[M].石油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