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紀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今年5月我回了湖北省建林縣的農村老家。這次回去,明顯感覺到在生態文明背景下,村里通過農業現代化解決了一些環境污染問題,互聯網+也進入了基層農村。
如今,我老家農村是家家戶戶不準堆垃圾,塑料袋或者亂七八糟的東西不能亂扔,每人每年交20塊錢,村里面統一收集到縣城里,縣城里有一個垃圾焚燒發電廠,垃圾統一運過去發電。
還有秸稈焚燒問題。我們老家農民把插秧、收割等環節都機械化,用收割機一畝地80塊錢,很快就收完了,然后把秸稈用機器粉碎之后埋到地下了,極大地解決了秸稈問題。通過農業現代化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現在互聯網+給環保產業帶來的沖擊不小,相比而言,在互聯網+之下,國外的資本在中國容易賺錢,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德國、瑞士的環保企業在中國能迅速找到盈利點,能迅速在互聯網+層面掌控中國的環保市場,而且中國的環保企業很多核心技術都不掌握,都是引進的。
如此一來,利弊參半。好的一面是,我們把外國好的技術和產品引過來,但短期內對我們經濟尤其是環保產業,是有明顯沖擊的。當然,從長遠來看,我國也有應對沖擊的能力,應該說機遇有,風險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