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中國石油管道分公司,河北廊坊 065000)
談危險源和隱患的相互關系及如何進行識別和管理的建議
李娟(中國石油管道分公司,河北廊坊 065000)
闡明危險源、隱患的概念、種類及其關系,就企業確定合理的危險源識別周期并制訂切實可行的識別方案;對員工進行系統培訓;及時識別新產生的危險源;建立完整的危險源分類臺賬并分級管理,建立并執行消項制度;堅持“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原則,加強對危險源的整治等,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危險源;識別方案;員工培訓;識別周期
在職業健康及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經常提到危險源和隱患兩個不同的概念。但長期以來,人們對二者之間的關系并無統一認識,在工作中也易造成重復識別和管理。本文試從危險源和隱患的概念、種類和特性等方面分析兩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并就對其進行識別和管理談幾點建議。
危險源指可能導致傷害或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或這些情況組合的根源或狀態。隱患指系統運行過程中,由于人們受思想素質、知識水平和技術經濟力量等限制,或由于管理上的缺陷,未能有效控制、有可能引起事故的安全要素條件。
1.1 危險源種類
從危險源定義可以看出,危險源是相對于事故而言的。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對事故發生的原因、過程及如何防止事故發生不斷提出許多理論進行闡釋,形成系統的事故致因理論。根據該理論中的能量意外釋放論,危險源可分為兩類:
根源危險源,即事故發生的前提,是導致事故造成危害的能量主體,且決定危害的嚴重程度,如能量(能源或能量載體)、危險物質。
狀態危險源,即導致事故的必要條件,決定事故發生可能性的大小,如物的故障、人的失誤、或其產生的環境因素等。
兩類危險源的危險性共同決定危險源的系統危險性。
1.2 隱患種類
根據隱患來源和形成的過程,分為三種類型:
a)技術型隱患b)控制型隱患c)隨機型隱患
技術型隱患屬先天性隱患,控制型隱患屬系統性隱患,隨機型隱患屬偶發性隱患。
根據隱患的表現特征,分為三種類型:
在2006年由世界氣象組織主辦的山洪預報國際研討會上,與會人員提出開發一套適合全球應用的山洪預警系統。目前,山洪預警系統(FFG system)正在通過一系列區域性項目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推廣應用。已經實施的項目分布在中美、南非、黑海和中東等地區,一個原型系統已經自2011年在巴基斯坦開始運行。其應用的基礎數據是利用美國衛星可獲得的衛星降雨估算場、數字高程模型、遙感影像數據和地理信息系統?;谶@些數據,可進行小流域基礎信息提取和降雨徑流分析計算。
a)管理隱患b)實物隱患c)行為隱患
基于危險源和隱患的關系,建議將隱患作為狀態危險源進行識別和管理(以下所指“危險源”均包括“隱患”在內),即通過定期識別、不定期檢查等多種形式進行預先識別,并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監管手段等加以改進和控制,就可提升系統的安全系數,降低事故發生的幾率。
2.1 制訂具體可行的危險源定期識別方案
危險源識別是對系統運行前已存在的危險源,或系統運行過程中因各種因素而產生的新危險源進行全面、系統識別的活動過程。因其是一項全員參與的活動,建議企業在活動之初,組織相關專業人員在查閱相關法律法規、事故案例、自然災害等資料的基礎上,認真編寫具體的實施方案,方案應包含對生產設施、建筑物、車輛、人員等方面進行識別的具體內容,編制簡潔的識別調查表格,便于員工填寫和后期匯總。
2.2 確定合理的危險源識別周期
由于危險源識別是一個全員參與的活動,需做大量前期準備工作,如果危險源識別周期過于頻繁,會因工作量增加引起員工逆反心理,對危險源識別粗糙應付,反而得不到好的效果;建議結合企業定期的安全生產檢查、體系審核等組織危險源識別。
2.3 采取多種形式,及時識別新發生的危險源
由于狀態危險源具有很強的隨機性,僅依靠定期識別很難及時發現隨時可能新產生的此類危險源,建議結合企業組織的不定期檢查,通過加強日常監督和對管理體制運行情況的深度監察等手段予以識別,以便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整治,以消除或降低其導致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2.4 建立完整的危險源分類臺賬并分級管理,建立并執行消項制度
對危險源實施管理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危險源基礎資料。建議針對識別出的危險源,選擇適宜的評價準則進行風險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分級、分類建立臺賬。臺賬應包含危險源所在部位、崗位、目前控制措施、需增補的控制措施、應急措施等內容。對評價為重大危險源的應根據輕重緩急,制訂目標和具體的管理方案并組織落實。只有建立危險源分級管理臺賬和落實銷項制度,才能使危險源在企業的控制下降低發生事故的幾率。
2.5 堅持“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原則,加強對危險源的整治
雖然危險源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可通過有效的技術改進和管理措施對其進行控制和削減。因此,對通過技術改造等措施可以徹底消除的固有危險源,應立即制訂方案進行整改;對不能消除的要進行轉化、控制。通過消除、轉化、控制措施的綜合運用,保證整改效果,持續降低事故風險。建立起嚴密高效的危險源管理長效機制,通過各種管理制度、教育培訓、監督檢查、獎罰等機制的運行,達到降低行為危險源的目的。
危險源和隱患的概念在科學理論研究、健康安全管理工作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危險源和隱患不是同一概念,它們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存在危險源并不一定導致事故或危害,但當出現隱患時,危險源轉變為事故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因此,企業在實際管理過程中,要加強對危險源、隱患的管控,通過組織危險源識別、完善基礎管理臺賬等時時掌握危險源管理情況,并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通過管理制度、員工教育、日常監督檢查、獎懲辦法等長效機制的貫徹落實,持續降低企業發生事故的概率,一定可以實現安全生產的目標。
[1]全國注冊安全工程師執業資格考試輔導教材編審委員會:《全國注冊安全工程師執業資格考試輔導教材》,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5
[2]馬銳、闞強、吳丹、王偉、倪照鵬:《火災危險源與火災隱患之辨析》,《安全》2005年第6期
[3]陳華知、牛和平、翟興忠:《基于隱患整改的職業安全管理》,《安全》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