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鑫 嚴美揚 李強(長慶油田分公司第八采油廠,陜西 西安 710021)
我國地質環境復雜,在此背景下我國油氣田也出現了眾多類型,其中最主要的的油氣田是高滲透多層砂巖油氣田、低滲砂巖油氣田、復雜斷塊油氣田、和稠油油田。復雜環境造成了氣田的類型的多樣化和復雜化,也造成了油氣田開發技術的專業化和高標準化。
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油氣田開發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實踐中,我國油氣田開發工作人員針對復雜的地質條件,不斷積累豐富的油氣田開發經驗,最終形成和發展了比較完整的技術系列,事實上,這種技術有些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目前,我國的油氣田開發技術主要有一下幾種,一是早期分層注水、分階段逐步綜合調整的技術系列,它是針對我國獨特的地理環境進行創建的,可以說具有中國特色。注水技術針對油田天然能量普遍不足的特點,這一技術的應用以大慶油田為代表。第二種是三次采油技術,該技術已大規模應用,并且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利用三次采油新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原油采收率技術。第三種是滾動勘探開發技術,該技術主要應用在復雜的斷塊油藏地段,渤海灣地區的復雜斷塊油藏大多采用該種技術。第四種是低滲透油田注水開發中形成的有效的配套,低滲透油藏由于孔隙結構復雜導致開采時產能低,經濟效益差。但我國利用一套低滲透油田開發的系列技術克服了以上困難。
我國油氣田開發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油氣田開發技術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但是即使這樣,油氣田開發的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這種挑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第一是伴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石油需求量出現井噴的現象,大量的需求量導致石油開發和供應面臨挑戰。二是從石油是非可再生的資源來看,石油的儲量在以后增長難度加大,新增儲量的品質也出現下降趨勢。在儲存量下降的背景下,勘探的程度必然不斷加深,勘探深度也向地層巖性、海域等新領域發展,在沙漠、戈壁等地表條件復雜地區,復雜的地質和地貌條件,不僅加大了勘探難度,而且新增石油儲量品位下降。三是我國油氣田經過60年多年的開采,大部分的發油田進入高含水、高采出階段,像大慶這樣的主力老油田產量呈現連年下降的趨勢。處于開發后期的老油田,只有不斷依靠技術進步,調整挖潛,才能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新世紀油氣田開發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這些挑戰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使油氣田可持續發展,這也成為我國油氣田開發的迫切任務。
為了確保我國原油產量的穩定供應,保障天然氣產量的穩步增長,實現我國油氣田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堅持科教興國的方針,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油氣田開發技術。基于以上幾種主要技術的分析,在我國油田以中高含水、低滲透和稠油三類油田為主的背景下,不斷加深技術探索是必不可少的。面對海洋油田成為我國油氣開發的新寵,加大海上石油開采技術也是大勢所趨,只有抓住技術前沿,才能在國際油氣田開發技術上占有一席之地,占據技術高地。
據有關資料分析,提高高含水油田的原油采收率成為是當前油田開發最主要的任務,油氣田開發可以利用注水技術,對老油田進行二次開發,這樣可以進一步提高水驅采收率。二是發展三次采油新技術,進一步提高采收率。三是進一步發展低滲透油藏開發技術,有效地提高開發水平。四是稠油開發的接替技術的開發,為穩定稠油油田的產量而奮斗。
第一油氣田開發必須樹立正確的觀念,以技術創新支撐油田發張是實現油氣田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展示出良好的國企形象的一大方式。目前一些較大的油氣田例如大慶油田,已經開始利用鉆井廢棄液無害化處理、地熱及污水余熱利用、鍋爐脫硫脫硝等技術,走低投入、低消耗、高產出、高效益、可持續的集約型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子了。
二是油氣田的開發必須加大技術創新,加大技術投入,不斷探索新技術、完善舊技術,尤其加強安全環保、節能減排等領域關鍵技術的研究,可以重點開展硫化氫防治、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監控與防治、管道檢測評估防護、抽油機井節點效率分析與提效等技術研究,確保安全高效生產。
油氣田開發前途光明但是道路曲折,展望我國的油氣田的未來,嚴峻的挑戰必不可少,這是在國民經濟持續發展背景下,原油供需矛盾突出的直接后果。另外,我國油氣田出現了原油新增儲量品位下降,老油田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加重,這就導致了穩產難度增加,同時復雜氣田也加大了開發難度。所以面對以上嚴峻的挑戰,不斷探索新的技術,只有這樣才能開發好油氣田,才能不斷提高采收率,才能實現我國油氣田的可持續發展。
[1]王林昌.石油開發對環境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9.
[2]張興儒,張士權.油氣田開發建設與環境影響[J].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8:164-167.
[3]李玉文.油氣田開發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及治理措施[J].科技咨詢導報,2007(22):78.
[4]陳晶.資源型城市產業規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生態經濟,2004(11):89-90.
[5]陶思明.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與石油生產:保護、沖突和協調發展[J].環境保護,2000(6):26-28.
[6]田昌炳;袁士義.油氣藏評價技術[A].油氣藏工程技術進展[C].2006.250-286.
[7]胡永樂;方朝亮.低滲透油藏評價與開發配套技術及實踐[A].勘探開發集成配套技術及應用實踐[C].2006.179-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