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余青熊興耀
(1.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6;2.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園林美學研究簡述
吳余青1熊興耀2
(1.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6;2.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園林美學是運用美學原理來研究園林藝術的美學特征與規律的學科,園林美學的形成也受到美學發展的影響。文章從美學的起源與發展、中國美學研究發展、中國園林美學概述、西方園林美學歷史概述等幾個方面,對園林美學研究進程進行梳理與概括,為進一步研究園林美學評價做基礎理論研究準備。
園林美學;審美;美學評價
“美”,中國歷史上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先秦審美文化的兩個主要脈絡有:一個是孔子所倡導的儒家思想,宣揚禮、樂教化的人文精神;一個是莊子倡導“天地有大美”的自然境界。儒家與道家互相補充融合,構成了中國美學的主要線索之一。同時期西方的古希臘文化,被黑格爾稱之為“美的階段”。當時有《奧德賽》等神話史詩,柏拉圖的《理想國》、《大希庇阿斯篇》等,有亞里斯多德的《詩學》、《修辭學》等,這些作品都表達出古希臘時期崇尚美的民族特征。文化史家威爾杜蘭認為“希臘藝術是理的表現,是不再毫無條理地呈現出與現實不相干的部分,而是在捕捉閃耀的事物精華,以及描繪人的理想與希望。雅典人忙著追求財富、美及知識,以致無暇顧及善” (《世界文明史》,2010)[1]。
盡管美及審美文化古以有之,但“美學”這個詞匯的出現要晚得多。直到 1735年德國哲學家鮑姆加滕通過發表博士論文《關于詩的哲學沉思錄》,才首次提出美學的概念。“美學” 這一詞匯最早出現在鮑姆加滕的《一切美科學的基礎教程》,其英文為Aesthetics, 來自希臘文aisthetikos,即“憑感官可以感知”。其后正式命名《美學》并出版。這標志著美學這一學科的正式誕生,他也因此被稱之為“美學之父”。《美學》中闡述美學是“一切感性認識的科學”,是“自由的理論”、“美的思維藝術”、“與理性相類似的思維藝術”。簡而言之:是研究審美主體情感的“感性認識論”,與清晰、嚴謹的理性認識截然不同,因此“情”“知”“意”是美學三大方面。
隨后康德先后出版了研究人的理解力的《純粹理性批判》,和研究人的實踐力的《實踐理性批判》,研究人的審美能力即判斷力的批判,并于 1790 年出版《判斷力批判》一書,試圖證明美學(美)、認識論(真)、本體論(善)可以在哲學上三足鼎立。但康德的美學有許多矛盾,他認為美是“理性概念的愉悅”,是“無目的”的,又說“美即道德的象征”。既說“審美趣味沒有客觀規則”,要“找美的普遍標準也是白費力氣”。接著又說“可以找到一種審美的趣味的經驗性的標準”康德的矛盾性使美無法成為真善兩者之間的橋梁。依照康德的理論,只有人類才有美感,美有無意義只是對于人類而言的(朱光潛,1963)[2]。依照黑格爾的精神哲學體系,絕對的理念是從純粹的思維邏輯階段,首先變為以感性形式表現的自然階段,再變為理念與自然統一的精神階段,相應的依次建構了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他認為美學就是藝術哲學,研究對象是藝術,宗旨在于探索人如何通過情感方式認識真理而實現自由。
從西方美學發展來看,美學是通過理性的反思
感性對象的學科。其以協調主客體關系,研究對象為感性的。以藝術為主要內容,但不限于藝術。
中國最早使用“美學”二字,是由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等從日本引進的,(這一詞源于19世紀的日本哲學家中江兆民翻譯的法國美學家維康的著作《維氏美學》而得來的)這是漢字文化中最早使用美學一詞的記錄。因而在中國使用美學一詞已有100多年歷史。
2.1 中國美學研究發展歷程
100多年來,以時間為順序,中國美學研究大致可分為3的階段:
第一階段,從晚清到 1949年。這一時期是美學在中國的形成期,梁啟超等人翻譯了大量的西方美學理論,王國維等人引用介紹叔本華的哲學與美學,進而為“境界說美學”。蔡元培提倡“美學”替代宗教。魯迅、宗白華、朱光潛、蔡儀等多元美學思想,形成了第一次的美學熱潮。
第二階段,1950年到1980年代中期。1950年到 1964年,中國引發了一次關于美學的大討論。討論的重點是:就哲學的立場思考美學問題,探索美的本質與根源,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還是主客觀統一的?并形成了四大美學流派:以李澤厚先生為代表的客觀社會論;以朱光潛先生為代表的主客觀統一論;以高爾泰先生為代表的絕對主觀論;以蔡儀先生為代表的絕對客觀論。文化大革命之后,四大流派依然是爭論不休的,但已系統地吸收了西方的一些理論,使美學的各種問題得到更全面的思考,擺脫了以前只局限于哲學的命題,更加注重美學本身,從美學的本質進入到美的本體研究。
第三階段,1980年代中期至今。美學在這一階段擺脫了形而上學的束縛,參與時代的議題,科技整合等,更加深入的探索美學的存在與合理性的問題。引導出了環境美學、生態美學、科技美學、生命美學等等,形成了多元化美學。
中國美學研究這100多年,有2個值得思考的美學傾向:一是從真善美到和合美學;二是從美學到感性學。
2.2 兩個美學研究傾向
2.2.1 從真善美到和合美學,這一傾向可視為中國美學對康德的美學鴻溝跨越的嘗試 李澤厚先生以康德美學為出發點,提倡“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歸納了中國美學思想的基本特征為:以審美境界為人生最高境界,還包括了4個統一,即人與自然的統一;情與理的統一;認知與直覺的統一;美與善的統一;并賦予古代人道主義精神。
隨后葉郎先生發表《對有關中國古典美學一些流行觀念的考察》,反駁了學術界一些流行觀念。西方美學注重哲學認識論,因而非常講究美與真的統一;中國美學非常注重倫理學,講求的是美與善的統一。西方美學側重理論形態,有其系統性;中國美學側重經驗形態,是直觀性與經驗性的,是隨感性和即興式的。并歷數了孔子、老子、莊子、等眾多的美學家、藝術家的審美思想,強調中國古典美學是既注重美善的統一,也注重美真的統一(葉郎,1985)[3]。
張立文先生認為必須構建中國現代美學的理論模式,提出和合美學。他認為理學美學的特征是“上達與下即、道體與器用、理性與格致、宗教與科學、心靈與世界的沖突融合,及求善與求真沖突融合,便是美的和合心靈境界。”審美愉快的發生是審美的主客體、情景、心物、結構功能的之間的關系和合。“和合是審美情感的境界,亦是審美活動的本真。”因而他認為“和合既是中國文化人文精神之精髓,亦是中國各家各派美學思想的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合是中國美學殊途同歸的道。”由此可見,康德的美學鴻溝并沒有被跨越(張立文,2006)[4]。
2.2.2 從美學到感性學,是中國美學現代性的詮釋《感性學發微》中將美學還原為“感性學”。書中認為:美學是西方將感性學簡單的定位,是“審美文化的貴族化傾向,審美情節的弊端,美學的偏頗,理論研究的狹隘”。他將審丑也納入研究的范圍,其目的在于要詮釋現代美學中出現的多元化的,美丑并存的文化與藝術現象。但,其感性學仍然是研究階段,不能成定論(欒棟,1996)[5]。
中國的園林美學評價源遠流長,在各類史料中均有記載,唯一可惜的是比較凌散。本論文借用中國園林歷史發展階段來作為時間的線索闡述。
3.1 先秦至兩漢時期
先秦至兩漢時期,長達 1200年的時間跨度,是中國歷史大發展的重要時期,奠定了中國文化發展的基礎并形成了第一個高潮,也是中國園林發展的第一個高潮。
現存的史料記載最早的《國語·楚語上》中有一段楚靈王與伍舉論美,楚靈王持“目觀則美”的美學評價立場,而伍舉認為美離不開功利、有用,初步確定了園林美學的評價應有表觀與內涵兩重含義,是后世美學評價的基礎。雖然上述論述都很片面,缺乏系統性,但時代意義明顯,比西方論美要早1個世紀左右。
西漢時成書的《淮南子·汜論訓》中,對園林美的評價定為“高、大、遠”,概括性的突出了園林中的臺榭、苑圃、馳道的各自的主要特征,具有鮮明的概括性。雖然是針對具體園林要素的評價,但其所建立的“評”的標準,是最早的園林美學評價標準,為后世的諸多評價指明了方向。晉代陶淵明的《歸田園居》用詩詞語言將充滿藝術情調和書卷氣息的園林審美情趣展現給世人,形成了中國園林美學評價的另一個高峰:意境美。這是中國園林對世界園林美學發展的重大貢獻。南朝的宗炳在《畫山水序》中將老莊哲學引入到美學評價中來,對園林美學評價的發展也至關重要,將其引入到更深層次的哲學探究中來,賦予園林美學評價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種趨勢發展到唐代,與文人的山水田園詩結合,引起了士大夫階層的廣泛關注,使得園林審美地位進一步提高。《西京雜記》表述漢代梁孝王劉武的“兔園”,園林美學評價的對象拓寬到動物的美學價值,脫離了單純的山水論園范疇,極大的豐富了園林美學評價的對象范圍。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言語》中記載了東晉簡文帝入華林園“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的經歷。這是動物從狩獵對象到欣賞對象的歷史性轉變,也是在園林美學評價中將觀賞者的個人情感要素引入評價中來,是美學評價的一個巨大進步。
3.2 唐宋時期
唐宋時期是我國文化大發展時期,創造了中國文化的一個新高峰,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園林美學的發展所取得的成績同樣引人注目。
唐代的白居易《草堂記》、《池上篇序》,李德欲《平泉山居草木記》等文章都肯定了植物在園林美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后世所謂“歲寒三友”、“四君子”等蘊含豐富人文內涵的植物審美的形成與此息息相關。
在中國古代美學史上,宋代也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宋代以及宋代以后的園林審美建構中,天然的、客觀的因素和人工的、主觀的因素的比重發生了明顯變化,二者的滲透度也有所不同。這一時期的美學評價多出現在詩詞中,“園林情調”成為當時的重要評價標準。
唐代興起的群眾游園之風,在宋代發展到了極致,公眾的群體游園活動推動了園林美學評價的進一步發展。造園家、園林設計、參與公眾三方聯系到一起,美學評價的主體開始增加。而“公眾參與”這種形式將美學評價的主體范圍擴大,是我國園林美學發展史的一次重要突破。
這種背景下,使得“寫意”成為中國園林美學的重要評價標準。正如韓玉濤先生在《書意》(1992)一文中說:寫意,是中華民族的藝術觀,是中國藝術的藝術方法。它是迥異于西方的另外一種美學體系。同時宋代園林美學的潛態開始向顯態作明顯轉化。如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對山水花木與四季天時交感而無窮的美學原則的揭示;如蘇舜欽在《滄浪亭記》中對園林審美主體的情性和合目的性的“善”的論析,以及自我超越論的發明,暢神明道論的闡釋,成為文人寫意園的理論綱要;司馬光的《獨樂園記》、朱長文的《樂圃記》都對園林生活之樂作突出強調,這些都極具美學價值。可以說在宋代,中國園林的美學評價體系已經初步建立。
3.3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雖然歷史的發展狀況各異,但因為
“清承明制”的原因,中國園林的發展并未割裂,表現出明顯的一貫相承之勢。
明代王世貞的《古今名園墅編》中有“人巧易工,而天巧難措”的論述,即是技術的闡述,也是論述人工美與自然美關系的重要美學思想。同時他在《安氏西林記》中又提出了園林的另一個重要實用價值:食用。明代的計成所著《園冶》一書是我國最早的園林專著,對于造園的意義,園林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多種審美關系以及造園建筑的藝術、技術等等都做了全面而系統的論述,是一部創世之作。計成在《園冶·自序》中就揭示了江南園林的一條重要美學評價規律—— 假生于真,以假擬真。《園冶》所倡導的園林美學評價的標準、原則等具有可實踐性[6]。明末的張岱在《西湖夢尋》中將既重客體,又重主體的美學評價標準揭示得非常清晰。
清代李漁的《閑情偶寄》側重對園林審美特點的研究。清代的葉燮是著名的美學思想家,有《滋園記》、《假山說》、《二取亭記》等著作,都表達了他本人對于園林美學的深刻的哲學思想,特別是“美本乎天”,“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見”,“孤芳獨美不如集眾芳以為美”的觀點,在園林美學發展史上都是空前絕后的。清代《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從世俗、功利的觀點看待園林美,著眼于從自然物的價值觀來評價“大觀園”的美[7]。
3.4 近代時期
自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歷史與社會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這種變化也深刻的影響了中國園林的發展。這一時期的園林美學發展受三個方面的影響非常明顯。
一是,中西方思想與審美的碰撞,這種碰撞即有中西合璧的審美典范的誕生,也造成了中國園林審美的一定程度的混亂。二是,技術對園林審美的影響,諸如力學的發展,新材料的使用等,最初是對園林要素的建造技術變革,而后這種變革產生了其自身的審美訴求,使得諸如工業技術美、材料美等相繼出現,即是對傳統園林審美的破壞,也是多元審美建立的開始。三是,社會心理的影響,動蕩的社會打破了原有文人的自娛自樂式的園林審美,使得園林美學從社會的精英階層向普世大眾擴展,雖然混亂,卻對園林美學服務對象的擴充起了很大作用。[8]
與東方園林美學的發展類似,西方園林美學雖在各個時期多有論述,但同樣缺乏體系。本文從西方美學歷史發展中尋找其中的片段。遵循同樣的時間線索,將西方園林美學的發展按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三個時期做論述。
4.1 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
西方審美學說的最早范例是畢達哥拉斯學說:數的和諧。畢達哥拉斯是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哲學家。傳說有一次,他路過一家鐵匠鋪時,聽到不同大小的五個鐵錘打擊鐵砧時發出的“叮叮當當”聲音很有節奏,像一只悅耳的樂曲,深具研究精神的畢達哥拉斯在稱過這些鐵錘的重量后,得到了如下比列:
6∶12=1∶2,6∶9=2∶3,6∶8和9∶12=3∶4
更加深入的研究使得畢達哥拉斯發現弦長成一定比例時能發出和諧的聲音,進而得出結論:音樂的和諧是由數的比例造成的。畢達哥拉斯和他的學派認為“和諧就是美”,美即是數,數即是宇宙的中心結構,藝術家是探乎宇宙的秘密的。畢達哥拉斯數的美學也是一種本體論美學,他們的數指事物的結構,是本體論的,而數的和諧是美,所以數又是審美的。
蘇格拉底所探索的是人本主義美學觀,其核心就是“比例”。比例,它既是事物自身的比例,也是另外一種事物與使用者本身的比例。人本主義美學觀認為美要合目的性,合目的性是美的基礎。蘇格拉底的合目的性是與人相關的,所以美不僅要有用,還有有觀賞價值(朱光潛,1963)[2]。
古希臘兩位哲學家的美學觀點對西方美學的發展影響深遠,他們所確立的關于美、數、和諧、比例、人、目的性等觀點深刻的影響了西方美學的發展,并一直延續到現在。
4.2 中世紀時期
中世紀被譽為歐洲的黑暗時期,發展的成果有限。在美學方面,中世紀美學強調“和諧就是美”,
這一觀點主要來自于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圣·奧古斯丁認為數學——是審美的標準;和諧與對稱控制著數。可見其發展仍然是古希臘“數與美”觀點的延續。
4.3 文藝復興時期
17世紀初的笛卡兒認為,美的標準應該是可變的,而實際上美的標準是由快感的普遍性決定的。但是對這位有高度數學修養的哲學家來說,這種可變形又有其不變的因素。他說,一般說來,無論美,也無論愉悅,都僅表示我們的判斷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同時笛卡兒也認為:美是平穩的刺激,其美學準則是在數學與邏輯學上的。把源于精神生活,源于人的精神因素自然結合的那種理智上的快樂,放在通過調節欲望而產生的健康和舒適之上。
這一時期,形式美日益變成了由艱苦得到的科學所能提供的美;光之美日益變成了某種榮譽或藝術所能賦予偉大人物們的“贊詞”;象征美日益變成了精美的裝飾和令人愉快的外在關系。所以,一種精神在美學中出現了。
狄德羅認為:美在關系。康德的美學體系認為:美是引起人們愉快的感性形式;美協調著想象力和理解力;美具有普遍性;美是道德觀念的象征;從質、量、關系、模態四個方面探討審美的判斷。克羅齊認為:精神與文化有自主性,反對歷史唯物論;美是感官直覺的產物。
西方園林在文藝復興以來,對于數的應用的嘗試,對于精神在美學中的應用的嘗試,與此時期西方美學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透過這些美學觀點,可以看出同時期西方園林所遵循的美學原則。
討論園林美學,筆者認為還須結合中國現代美學的發展來談,二者是依存的關系。同時也要認識到,園林美學評價的獨立性,所以用分析與借鑒的觀點來看待中國現代美學的發展就十分必要。
中國現代美學的發展受幾個關鍵人物的影響非常明顯。朱光潛認為,美是直覺(藝術即直覺);美是心藉物的形象來表現情趣;美必須經過心靈的創造;直覺活動限于創造和欣賞的剎那;藝術的形式與內容要能融合一氣,這種融合就是美。其理論的中心是主觀唯心主義美學、美是主觀意識與客觀自然的交互作用。另一個代表人物李澤厚認為,美以樂為中心;美是線的藝術(節奏與韻律);美是情理交融,是真與善的統一,是自由的形式;美是三層次——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儒家(孔孟)講人道,道家(莊子)重自然美,屈原崇道德。其理論中心是排除以唯物或唯心觀點論美學和美是主觀實踐與客觀現實的交互作用。而高爾泰反對把美歸結為積淀,強調文化的創造與未來性;美感來源于感性動力,藝術則是一種生存的努力。他的理論中心是:美是自由的象征。宗白華美學精華和核心則是以生命哲學為基礎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通過歷來美學文獻的回顧,不難察覺,在近代美學發展的趨勢中,已逐漸放棄了“唯心、唯物、心物之間”這些理論,取而代之的是更直接、更具有實踐性的美感追求方法。上述代表人物所闡述的中國現代美學觀點對中國園林美學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其所持的觀點與內涵的一部分可以吸收到中國園林美學評價中來,是中國園林美學評價的標準的一部分。
[1] 世界文明史.第三卷 希臘的生活 P228;第四章 伯克里利時代希臘的藝術——第一節生活的裝飾[M]. 2010.
[2] 朱光潛. 西方美學史[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3] 葉朗. 中國美學史綱[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 張立文. 和合學(上下卷)[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5] 欒棟. 感性學引論[J]. 西北美術,1996(2):41-46.
[6] 計成. 園治注釋[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7] 曹雪芹. 紅樓夢[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 朱鈞珍. 中國近代園林史[M].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9] 周維權. 中國古典園林史[M]. 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吳余青,女,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園林學院博士,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E-Mail:123076857@qq.com
熊興耀,男,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E-Mail:xiongxinyao@caas.cn
201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