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寒
(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透過海德格看設計作品物性的特征
毛 寒
(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透過海德格爾對于藝術作品本源的思考出發點——物,并在這一思想下分析和探討設計作品作為物的存在,即對物性的解讀。從對物的接受和感知,與環境的關系問題,以及物的形式與質料的本質的把握,來闡述設計作品物性的主要特征:先驗性特征、設計作品物性的物質關系、形式與質料存在特征,以及設計作品物性的審美特征。試圖從理性的層面深入解讀設計作品如何真正更好的存在,更是對設計作品過度藝術化追求和極致藝術化追求的反思。
現象學;設計作品;物性;特征
一個設計作品究竟以何種方式本真地存在。當它以本真方式存在之時,它究竟具備哪些特殊的質素使它成其本質?那些特殊的質素究竟有哪些基本特征?那些質素的基本特征又究竟是從何而來?透過對海德格爾現象學對藝術作品的作品特質的思考來分析設計作品的作品特質能夠更深一步的追溯設計作品本源。設計作品是什么?廣義的講設計作品作為物的存在,顯現在于物的存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設計的泛化,設計作品藝術化過度追求、審美之上的觀念凸顯,此時,探討設計作品的本源,是有意義的。所有設計作品都具有一種物性因素,因此探討設計作品的本源,首要的是探討其物性因素。
1.1 設計作品物性的本源
海德格爾說“在哲學語言中,自在之物和顯現出來的物,根本上存在著的一切存在者,統統被叫做物。”[1]藝術作品是物,設計作品更不例外。
物性,即物之本質屬性。海德格爾認為,事物“如其所是地是什么”才能被稱之為本質,物之本質,只有根據純然物才能得到規定。 探討事物的本源,其實質是探索一個事物與其他事物相區別的依據,探討一個事物保持為它自身所依據的物性因素。海德格爾說“本源一詞在此指的是,一個事物從何而來,通過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某個東西的本源就是它的本質之源。”[2]“是其所是”指的是一個事物作為它自身始終自立并區別于其他事物。“如其所是”指的是一個事物作為在場者以本真的方式存在于世界之中。是其所是,所揭示的是物的存在本質,而如其所是,所揭示的是物的本真存在方式。這是兩者的區別。一個事物通過什么“是其所是”與它通過什么“如其所是”并不是一回事,它們道出了物之為物所具有的雙重意義上的本質。“所是”乃是存在意義上的本質,它與傳統哲學概念中的“是”并不相同。海德格爾反對將物視為一個對象,他認為,物應該是一個在場者,物的“是”并不能從對象性活動中獲得答案。因此,設計作品的物,就是環境物的一種,環境場的構成者。例如:水壺的容納作用,使它成為它自己,獨立于世而與其他物相區別,也就是說它的結構特征,它的容納作用使“是其所是”。因此,水壺唯有在裝水的時候,它的容納作用才凸顯出來,正在被注入水的水壺,才是真正的如其所是。
海德格爾在《林中路-藝術作品的本源》中以農鞋為例,探討了藝術作品物性的器具之存在的特性。他說“這器具屬于大地,它在農婦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正是由于這種保存的歸屬關系,器具本身才得以出現而得以自持。” 這句話實際上揭示出了作品作為器具的基本特征。因此,設計作品的物性
具有器具屬性,由此我們來進一步解析設計作品物性之器具屬性。
首先,設計作品作為物的器具唯有在使用者的世界中才能得以保存,并通過這樣的方式得以自持。換而言之,設計作品從制作時開始,就與四個存在方面產生了關聯。第一,與用途關聯。服裝是用來穿的,它(是做夏裝、冬裝、童裝、等等)從制作時便已經與這個用途關聯在一起了;第二,與質料關聯。制作服裝所使用的材料包括面料、配飾,等等,這些質料又在它們自己身上指向構成它們的東西:麻類植物、金屬、各種物料、等等。這些東西是純然物,是“自然”,但卻一同被顯現出來;第三,與使用者關聯。服裝是供人類使用,穿在身上裹體遮蔽風雨。第四,與周圍環境關聯。服裝設計要與穿著服裝的人的周圍世界的自然關聯。要考慮到了風雨,考慮到人的肢體活動的范圍、環境,等等。 當服裝被著裝的人穿好之時,它便在這個人的世界中得到保存,并因這種保存的歸屬關系而得以自持。這是設計作品所擁有的第一個基本屬性。
此外,設計作品器具屬性具有有用性和可靠性。設計作品器具屬性的可靠性,指的是設計作品作為物,其質料向大地的歸屬性。關于器具的可靠性,海德格爾是這樣表述的:“雖然器具的器具存在就在其有用性中,但這種有用性本身又植根于器具的一種本質性存在的豐富性中。我們稱之為可靠性。借助于這種可靠性,使用者通過這個器具而被置入大地的無聲召喚之中;借助于器具的可靠性,使用者“才對自己的世界有了把握。世界和大地為她而在此,也為與她相隨以她的方式存在的人們而在此,只是這樣在此存在:在器具中。”“器具之器具存在,即可靠性,按照物的不同方式和范圍把一切物聚集于一體。不過,器具的有用性只不過是可靠性的本質后果。有用性在可靠性中漂浮。要是沒有可靠性就沒有有用性。……自持的器具的寧靜就在可靠性之中。只有在可靠性之中,我們才能發現器具實際上是什么。”器具唯有在使用者的世界里才能得到保存,通過這樣的方式,它才能夠自持。[3]這實際上包含了海德格爾關于物之為物的深層認識:“物自體”,物自身即已經包含四重整體,因而上述的四個關聯就詮釋了有用性和可靠性的不可分離。在使用過程中,器具之有用性對其可靠性產生了遮蔽,然而自持的器具的寧靜就在其可靠性之中。
2.1 設計作品物性的先驗性特征
設計作品的特征首先是物性的先驗的理解。物是“把諸特性聚集起來的東西”,物之物性被規定為“具有諸屬性的實體”。以海德格爾為代表的現象學觀點認為所謂“特性”、“屬性”實質上是人在“陳述中把握物的方式”而不是物自身的結構。
一件家具設計作品的物,它有長度、寬和高度、顏色、粗細、堅硬、沉重,等等,所有這些因素,或將之稱為家具的特征,并將這些特征看作是家具本身固有的屬性。家具設計作品作為一個物,它的特征是伴隨它的呈放一起出現和產生的東西。“長度”、“體積”、“顏色”、這些特征是我們眼睛看到它以后視覺上得出的經驗,“舒適”、“堅硬”、“沉重”這些特征則是我們把它拿在手上以后觸覺上得出的經驗。而設計作品特征與器具性的關聯,實際上討論的是設計作品之存在與器具之存在的關聯。被置造之物的物性因素具有形式與質料結構,在形式與質料兩者中,形式占支配地位,它先行規定了質料的種類與選擇。形式與質料統一于置造之目的。海德格爾指出,在作品與純然物之間,存在著一種處于獨特中間地位的物,即是器具。它與作品同屬于被置造之物,因此,作品特征與器具性具有同一性,探討設計作品之作品特征也應該從器具性入手。
設計作品首先是物的存在,作為物即會有自己的屬性;也將與環境產生關聯和影響——設計產品、環境、人三者產生聯系和影響;器物自覺的通過形式和質料顯現出來,并展現獨特的審美特征。
2.2 設計作品的物性關系特征
設計作品的物性特征就是把握好設計作品物性的關系。
感覺和物的關系。設計作品作為物性的器具形式,是要從感知方式上來理解設計作品物性特征,是顯現與接受。而這種物性的感知理解就是將設計
作品呈放在眼前,且能夠被我們感官。因而,在這種理解之下,物變成了看似無法自持的東西,要依靠我們的感官感覺而存在;而我們的感覺卻又相對物來說是更加虛無的東西。事實上,我們的感官并不是感覺到感覺本身,而是直接感覺到設計作品。因此,可以這樣理解:設計作品作為物,是和感覺糾纏在一起,互相依賴,即我們的感覺是始終依賴于物的,物又必須是依賴于感覺的。
無論是通過命題去把握設計作品——物的結構,還是通過感覺去接近作為物的設計作品,如果沒有真正把握住設計作品——物之物性因素,都只是對象性活動,是將設計作品視為一個對象進行表象的行為,并且始終受到人主觀經驗的限制,這意味著那些無法為人們所把握的物性因素被排除在物自身之外。然而,事實卻是,無論是否被表象出來,物本身始終自持。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曾經論證過這個問題,他說:“因為說到硬度,則我們憑感官對它所知道的,不外這一層, 即堅硬物體的各部分在與我們的手接觸時,就抵抗手的運動。但是,如果我們的手每次朝向它們運動時,一切物體都隨著我們的手以相同的速度向后退去,我們便永不會感到硬度。…因此,物體的本性并不在于硬度。…我們在物體中所感到的重量、顏色以及別的同類的性質,縱然都能排除于物質之外,但物質在此時依然完整無缺。由此可見,物體的本性完全不依靠這些。”[4]無論人是否與設計作品打交道,設計作品都始終自持,它自身具有穩固性。由此看來,設計作品本身具有的物性特征是穩固的。
此外,關于設計作品(器具)、環境、人之間相互依存關系的維持與發展,構建了設計作品特征的關鍵環節。
2.3 設計作品物性形式與質料的存在特征
設計作品是以形式和質料而存在,本身是“具有形式的質料”。“設計作品的色彩、聲響、硬度、大小等,是物的質料。當將設計作品(物)規定為質料,同時也就已經設定了形式,設計作品顯現就在于質料與形式的結合,因此,設計作品作為物是具有形式的質料,也顯現了設計作品作為物的獨立性,將人對設計作品-物的把握方式從物自身的屬性中剝離,使得作品的物之物性因素的穩固性凸顯出來。
2.3.1 設計作品因創造之目的而達成存在的方式。設計作品形式的背后隱藏了置造即設計的目的,即被置造之物作為在場者對于人之生存的意義。形式并非由質料所決定,相反,被創造之物的形式決定了它的質料,兩者統一于置造的目的,而設計作品置造的目的,或者說置造背后所蘊藏的存在意義即構成被置造之物的本質。因此,設計作品,作為物,作為被置造之物,其物性因素并不是源出于自然,而是源出于置造之目的,即源出于當被置造之目的達成之時它的存在方式。
以椅子例來探討設計作品器具之器具性。海德格爾認為,器具之所以會存在,是受到了置造目的的支配,而形式與質料上的安排只是為了達成置造目的的手段,因此設計作品的物性因素不在于它的形式一質料結構,而在于它被置造的目的:容納。柜子是一個作為家具的物。雖然這個起家具作用的東西需要一種置造設計,但木匠帶來的被置造狀態決不構成柜子之為柜子所特有的東西。柜子之為物件,并不是因為被置造出來了;相反,柜子必須被置造出來,是因為它是這種家具。由此,設計作品——椅子(以及其他的設計產品)并非是因置造活動的發生而成為它自身,而是因為它作為一個物的存在決定了置造活動的發生。 目的也就是我們常認為的設計作品的功能性的集合。家具的物性因素絕不在于它由以構成的材料,而在于起容納作用的部才是第一性的問題。
依據以上的分析,可以嘗試從兩個方面去把握:第一,設計作品的物性因素既不在它源出自然的材料,也不在于它自身所具有的形式一質料結構,而在于起容納作用的目的性;第二,起容納作用的目的性并不能被表象行為所把握,唯有當功能發揮其作用之時,決定了設計作品之物性因素的功能才凸顯出來。
2.3.2 設計作品的物的有用性特征。海德格爾說“器具的器具存在就在于它的有用性”這里所講的有用性,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具備有用性的物性因素和發揮有用性的使用過程。物性因素,是器具的本
質之源;使用過程,使器具成其本質。兩者的統一構成器具之本質。通過對器具性的探討,可以獲得被置造物的基本特征:第一,被置造物具有形式一質料結構,但它的物性因素不在其形式一質料結構,而在鑲嵌于形式一質料結構之中的存在依據。第二,被置造物之存在由其物性因素與存在方式兩個方面構成,任缺其一,被置造物即無法成其本質。
由以上結論,可以得出作為形式與質料的設計作品所具備的兩個基本特征:第一,設計作品具有形式-質料結構,例如一件設計作品由材料和外型構成,但它的物性因素卻不是材料和形式本身,而是由他們組成的整體所達到的一定的功能性。當我們欣賞設計作品、使用設計作品時才能既有使用性也有藝術性。第二,設計作品唯有以本真的方式存在之時才能成其本質。一件設計作品當他閑置或者失去了使用目的(有用性),它就并沒有以設計作品的方式存在,唯有當作品本身被開啟出來,它才作為設計作品而存在。這就可以理解有些設計作品可以稱為藝術品陳列在博物館,他已經失去原有的目的性而轉換為藝術品而存在了。
2.4 設計作品物性的審美特征
設計作品物性特征還包括,作品的審美特征。他是設計作品藝術性的保證,是對設計作品的制造者的一種監督和督促。設計作品作為物,有著自己各自的造物的目的和宗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精神和物質的需求的不斷提升,作為精神的載體,設計作品不再是現象學中的器物,也還是有著文化靈魂的藝術作品,即當設計作品被陳列在博物館中展示時,設計作品的藝術性特征就會上升,以藝術品的形式被陳列。
設計作品主要的物性特征是圍繞著設計作品作為物的存在,而顯現對物的接受,感知,對物、器具、環境的關系問題,以及對器具的形式與質料的本質性的把握,當然還有對于設計作品物性之藝術審美特性的全面的解讀。藝術生活化,設計藝術化是現代設計的潮流,而對于過度追求設計作品藝術化的觀念,又不得不引起設計師的反思。回頭對設計作品本源的分析和理解,冷靜的思考設計作品的本質,是有必要的事情。
[1] [德]馬丁·海德格爾著,孫周興譯. 林中路[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
[2] [德]馬丁·海德格爾著,孫周興譯. 存在與時間[M]. 北京:三聯書店,2014.
[3] 胡塞爾:純粹現象學通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4] 俞吾金:美學研究新論[J]. 美學(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0(3).
[5] 倪梁康:現象學及其效應[M]. 北京:三聯書店,1994.
毛寒(1971-),女,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系主任、副教授、碩士。E-Mail:maohanhan@foxmail.com
201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