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郁紅
地煉:公平公正,有序促發展
文/郁紅
編者按 獲得進口原油配額及使用原油進口資質,對于淘汰落后和優化結構,實現地方煉化企業自身升級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山東、遼寧等省區的不少地煉企業都已積極行動起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也展開了對地煉企業進口原油使用資質核查評估工作,并組織評估專家組深入地煉企業進行考察,目前核查評估工作已經取得階段性進展。5月23日到8月初,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專家組已對7家地煉企業提交的申報材料進行了審驗,并于7月17~19日,在山東省東營市專門召開用油企業核查評估座談會暨煉油能耗標準宣貫培訓。截至目前,已經有3家企業拿到了進口用油指標,2家企業通過了網上公示,東營市亞通石化有限公司和寧夏寶塔石化集團有限公司正在進行媒體公示。
同時,其他相關核查評估工作也正在有序開展。那么,開展核查評估工作有何重要意義?在核查評估工作中,核查組發現煉化企業提交的材料存在哪些問題?企業又該如何著手準備順利通過核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核查評估領導小組副組長孫偉善為本刊讀者答疑解惑。
問題:此次用油企業核查評估工作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展開的?目前地煉企業的整體情況如何?國家發改委是如何推進這項工作的?
孫偉善:石油化工是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之一。一直以來,國內新建、改擴建煉油項目須經國家審批。在項目審批過程中,原油資源配置與項目規劃布局和建設同步明確,凡是按規定程序批準建設的煉廠均按核準能力配置了國產或進口原油。然而,20世紀90年代,一些地方新建、擴建了一些小煉廠。2000年,國家對加工能力小于100萬噸/年的小煉廠進行了清理整頓,保留了63家規模相對較大的地方煉廠,并相應配置了部分國產原油。近些年,一些企業未經批準又進一步擴大了煉油能力,另外一些地方還在上馬瀝青、重油利用項目的同時新建了部分煉油類項目。這些新增能力沒有原油資源保障,加之部分企業已成為當地經濟支柱和利稅大戶,地方政府和企業解決原油供應問題的呼聲愈加強烈。
受技術水平和資金規模等因素限制,相當一部分地方煉廠存在規模偏小、技術水平低的落后產能,致使我國煉廠平均規模(不到300萬噸)不到世界平均水平(超過600萬噸)的一半,良莠不齊、兩極分化現象嚴重,難以適應煉油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需要,嚴重影響產業結構優化。由于不能正常獲得原油,多數地方煉廠主要以燃料油等為原料維持生產,不僅產品質量難以達標,而且增加了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據調查,部分煉油企業裝置規模和生產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產品質量及環保、安全、能耗等也能滿足相關標準,有必要實事求是地統籌解決地方煉廠原油供應問題,運用市場機制促進優勝劣汰、結構優化與產業升級。
對此,國家發改委高度重視,成立聯合工作組,在深入調研、反復征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按照國辦發[2013]83號、國辦發[2014]19號等文件要求,商有關部門并報國務院同意,于今年2月9日發布了《關于進口原油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發改運行[2015]253號),提出了解決地方煉廠原油供應問題的方案。
問題:當前,尤其是在國際油價大幅走低的情況下,解決地方煉廠原油供應問題有何重要意義?
孫偉善:在堅持宏觀調控和產業政策的前提下,將解決地方煉廠原油供應與淘汰落后煉油能力,優化產業結構,強化質量、環保、安全、能耗等監管,以及推動天然氣儲氣設施建設結合起來,具有多重意義。
一是有利于淘汰落后和結構優化。據初步測算,如果符合規模條件的企業均通過淘汰落后能力獲得原油使用資質,可以淘汰數千萬噸落后煉油能力,有效促進煉油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
二是有利于促進煉油行業市場化。符合條件的地方煉廠獲準用油后,競爭主體的增加將會進一步推動煉油行業市場化進程,逐步形成資源配置合理、競爭公平有序的良性發展局面。
三是有利于擴大進口和穩增長。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油價大幅走低,獲準用油后,企業會抓住有利時機進口原油,有利于提高地方煉廠的加工負荷,進而起到擴大進口和穩增長的作用。
四是有利于化解原油配置矛盾。近年來,有關方面多次通過多種渠道,呼吁解決地方煉廠油源問題。依據此次出臺的方案,符合條件的地方煉廠,均可依據公開透明的資質標準獲得原油使用權,可有效化解日益突出的原油供應矛盾。
五是有利于建立依法依規的長效機制。正在實施的方案未對違法違規的生產能力簡單地合法化,而是促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有企業可能認為,與淘汰落后產能掛鉤大幅度增加了成本,但這是保障社會公平所必須的,也有利于形成遵規守法、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
問題:對于核查評估中一些問題的處理方式和要求是什么?
孫偉善:一是規模認定問題。缺少原始批準、設計文件,以及沒有煉油工程設計甲級資質單位出具評估報告的,將不予認定。
二是環評問題。對市(縣)出具的環評批復和驗收文件,必須有省環保部門的認可文件。
三是裝置拆除問題。國家發改委253號文規定:核查評估時,生產企業自有落后生產裝置需全部完成淘汰,并由有關部門出具驗收報告。但我們在核查評估中發現,企業對于取得用油數量之前拆除煉油裝置普遍存在顧慮,擔心裝置拆除了,卻不能取得用油數量。前期的核查工作中,東明石化、盤錦北燃在公示過程中就組織拆除了自有落后裝置,省發改委也出具了驗收報告。在今后,石化聯合會在公示后向國家發改委出具評估報告時,要把握3個條件,即:申報企業的自有落后裝置必須完成拆除;省發改委(經信委)必須出具現場驗收報告;石化聯合會組織專家到現場復審確認。
四是淘汰兼并重組落后裝置問題。有的企業為了取得更多的用油數量,除了淘汰自有落后煉油裝置,還計劃通過兼并重組方式淘汰其他企業的落后煉油裝置。申報企業兼并重組落后煉油裝置的,必須要有煉油工程設計甲級資質單位出具評估報告以及能證明裝置規模的原始批準或設計文件、環評和安評驗收文件,兼并重組協議書(要做到產權關系清晰),雙方同意拆除落后煉油裝置的承諾書。專家現場評估也要查驗上述內容。拆除后,必須有發改委(經信委)出具現場驗收報告,石化聯合會組織專家到現場復審確認。
五是企業申報機會問題。根據今年5月12日國家發改委運行局主持召開的“地方煉廠供應問題專題會議”精神,企業原則上只有一次申報機會。
六是企業取得用油數量問題。據我目前掌握的信息,國家沒有總量控制指標。凡是符合國家發改委《關于進口原油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發改運行[2015]253號)要求,經石化聯合會組織專家審查評估合格的地方煉油企業都可以獲得相應進口原油使用指標。聯合會提供的數量只是一般意義上技術評估的審核結果,基本上相當于符合條件裝置的最高負荷量,具體數量的控制由有關部委負責。
問題:聯合會對專家組核查評估工作有什么要求?
孫偉善:簡單的說就是,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嚴格按程序辦理。
一是堅持一個標準不打折扣。已公布的用油企業標準和條件都經過有關部門的反復研究斟酌,是一個依法依規經營的煉油企業應當具備的。必須堅持統一標準,做到先后一致、國有與民營一致、大企業和小企業一致、中央企業和地方企業一致,通過核查評估,真正把條件好、技術先進的企業納入現行原油保障體系。這是對核查評估工作的基本要求,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優勝劣汰,做到公平競爭。
二是堅決淘汰落后煉油能力。淘汰落后、優化結構是國家制定政策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必須落實到位。以淘汰落后裝置能力換指標是這次核查評估工作的重要特點。沒有關停、拆除自有落后裝置的,堅決不允許使用進口原油;承諾淘汰而沒有兌現的,扣減或停止原油供應。
三是落實八項規定嚴格紀律要求。堅持回避制度,規范經費使用, 嚴格紀律要求,實行專家負責制,認真查處違規違紀行為。聯合會專門設立了舉報電話,加強了自律和監督。地方相關主管部門要幫助和監督專家組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嚴格工作紀律要求,確保各項制度落實到位。
四是主動接受新聞媒體和公眾監督。引入公眾監督是保證公平公正的重要措施。不僅組建專家團隊、制定核查評估細則等工作要全部對外公示,根據國務院批準的方案,確認符合條件的用油企業前也要進行公示,接受監督。下一步要盡可能將評估工作方法、過程等以適當方式對外公開,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監督。企業及媒體等提出疑問的,必須進行復核,要讓各方面心服口服。
問題:石化聯合會在落實國家發改委委托開展用油企業核查評估中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孫偉善:石化聯合會對用油企業核查評估工作高度重視。今年2月16日,國家發改委辦公廳下發《關于委托對申請用油企業進行核查評估的函》,正式委托石化聯合會開展對用油企業的核查評估工作。接到委托以后,聯合會黨委高度重視,一是召開黨委會、會長辦公會,成立了核查評估領導小組,由一名副會長任組長全面負責這項工作(下設三個工作組:專家組、宣傳組、綜合組);二是組織編制了《核查評估用油企業工作細則》,共8章42條和10個附件,通過反復征求意見后進行修改,并經用油企業部際聯席會議認定,公示發布;三是制定《專家組成辦法》,在有關省區主管部門、企業集團和有關單位推薦基礎上組建了專家團隊,并開展了集中培訓。這些工作對開展核查評估工作形成了組織和制度保障。
問題:目前,由石化聯合會組織的專家團隊對地煉企業核查評估的進展情況如何?在審驗企業申報材料及對企業進行現場查驗和核實過程中又發現了哪些問題?
孫偉善:此次出臺的文件僅適用于2015年2月9日前建成投產的煉油企業。
到目前為止,我們對7家企業開展了核查評估工作。截至目前,山東東明石化、盤錦北方瀝青燃料有限公司、中化弘潤3家企業已經拿到了進口用油指標,山東墾利石化集團、利華益集團利津石油化工廠有限公司通過網上公示,東營市亞通石化有限公司和寧夏寶塔石化集團有限公司正處于網上公示階段。已完成網上公示的五家企業,擬保留常減壓裝置8套,保留煉油能力2670萬噸/年,初步核定用油量2582萬噸。上述企業擬通過淘汰落后煉油裝置19套1990萬噸/年加工能力,其中淘汰自有落后裝置9套共1260萬噸/年加工能力,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煉油裝置10套730萬噸/年加工能力。同時,東明石化、中化弘潤分別承諾建設5000萬立方米和5600萬立方米儲氣設施,各換取100萬噸的進口用油指標。
在核查評估中,我們發現的主要問題有:
一是原始文件不全。由于歷史原因,地方煉廠普遍存在違規建設行為,一些地方為了規避政策風險,以“原料預處理”、“重質油綜合利用”等名義進行新上或技術改造項目的審批或備案。部分裝置缺乏核準或備案文件。二是用設計數據替代實際運行數據。三是能耗、水耗和加工損失率計算方法不統一,數據統計范圍不一致。四是兼并重組手續、資料不全。
問題:核查評估專家組的責任和定位是什么?
孫偉善:就是以國家發改委《關于進口原油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精神為指針,在國家發改委和部級聯席會的領導下,做忠實、高效的執行者。在核查評估過程中采用同一規則、同一流程、同一標準,對所有申報企業都采用一把尺、一桿秤。充分發揮專家團隊的作用,保障專家獨立開展核查評估工作。
問題:專家組核查評估的工作流程和方法是怎樣的?
孫偉善:一是對申報企業的資料做到全面審驗,提出初審意見。
二是對符合申報條件的企業,要根據《細則》要求,逐一進行現場核查。對核查內容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絕不弄虛作假;對主要經濟指標要堅持以數據說話,特別是質量、環保和能耗,不以主觀判斷為依據。為此,我們編制了詳細的表格,建立了完備的基礎資料。
三是各位專家要對核查評估結論負有共同責任,對形成的每項結論都要簽字確認。專家間要加強溝通和交流,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核查評估工作。以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堅定的原則性,對核查評估的技術問題負責,及時反映遇到的政策問題。
最后,借此機會,感謝國家發改委和省市相關部門以及企業對石化聯合會及專家組工作的信任和支持。石化聯合會及專家組一定認真工作,把用油企業核查評估任務完成好,把國務院決策精神全面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