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峻平(甘肅省蘭州市公安消防支隊, 甘肅 蘭州 730000)
以氣流床氣化裝置來落實生產任務的過程中,其承擔著處理固體物料的任務,這些物料都存在著易燃易爆的特點,同時,整個生產工藝較為復雜,涉及到的設備種類與數量繁多且體積較大,而為了滿足生產需求,設備的框架設置需要滿足一定的高度。因此,為了確保生產的安全性,就必須落實相應的火災消防工作,但是,從目前整個生產消防工作落實的現狀看,依舊存在一系列的問題,致使生產的安全性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1)現有相關設計規范不完善 當前,隨著煤化工生產工藝技術的不斷進步,現有的相關規定已經無法滿足實際火災消防工作的需求,在實際使用氣流床氣化工藝等新裝置過程中,基本上都是依照現有《建筑設計防火設計規范》來落實的,但是,在實際進行裝置分類時,對于合成氣這一產品以及天然氣這一輔助物料的分類都沒有做出相應的規范標準。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大多數都是依照自身生產工藝特點與經驗來進行分類。與此同時,關于煤化工消防裝置設計也并沒有相應的行業標準,通常都是按照石油化工企業相應設計來落實的,進而無法滿足煤化工火災消防工作的實際需求。
(2)與氣化裝置特點需求不符 以氣化裝置進行生產時,備煤與加壓輸送系統在運作過程中會直接接觸到固體煤粉,因此會發生持續性火災,除以上兩個環節外,雖然存在可燃氣體,但是并沒有燃燒源,因此,并不會引起持續火災,只是存在著可燃危險隱患。而煤氣化裝置在實際落實火災消防工作的過程中,都是以石油化工企業生產防火設計規范為參照標準的,這就不符合氣化裝置的實際特點,無法抓住這一生產工藝防火消防設計的重點,因此存在火災隱患。
(3)高層建筑火災消防落實不到位 在當前的煤化工生產中,其設備的框架高度要達到五十米,相應的消防給水通常都是由相應廠區的高壓積水系統提供的,這就要求相應的高壓系統必須具備足夠的壓力,才能夠實現對這一設備的有效供水。而在實際踐行的過程中,通常都是以分區供水的方式來進行供水,進而因缺高位水箱致使相應的供水難以滿足滅火的需求。一旦發生火災,等待救援的時間長,相應的危險系數高,進而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以及財產損失。
(1)完善相應的規范標準 為了全面確保煤化工生產的安全,就需要科學且完善的落實相應的防火消防系統設計,針對當前現有相應設計規范不健全的現狀,就需要實現對現有規范標準的完善與統一,確保相應的設計與驗收工作能夠有據可依。因此,在實際踐行的過程中,要針對現有行業規范的不足之處,并結合生產工藝設備的實際特點需求,將其他行業中可借鑒參考的標準融入其中,以統一的行業防火設計標準來實現對設計以及驗收等工作的有效規范,為全面落實煤化工滅火消防措施奠定基礎。
(2)結合氣化裝置的實際特點來落實有針對性的消防設計 首先,要實現對裝置內是否具有可燃液體進行區分,對于存在可燃液體的就需要使用泡沫滅火劑,而如果不存在,就不需要采用這一措施,可以以固定消防豎管來滿足消防需求;其次,要抓住火災的重點防護區,其可燃源主要是固體煤粉,因此如發生火災蔓延的可能性較低,在實際設計的過程中,可以以重點防護為主來降低整個系統設計的難度。再次,要安裝相應的高位水箱來解決高層建筑消防給水的問題,確保相應的壓力滿足供水要求。最后,對于不存在火災安全隱患的區域,在實際設計的過程中則不需采用消防裝置。在實際落實此項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如下幾點事項:第一,這一設備裝置并不需要安裝水噴淋霧等智能系統。這是因為一方面這一系統安裝的難度過大,不僅所需投入費用高,同時完善的程度低;另一方面,基于整個設備自身體積較大,因管道等的存在會降低其作用;此外,淋濕后管道內的煤粉就會受潮而難以清理,同時也導致無法實現高效的再利用。其次,可以將二氧化硫滅火系統應用到煤化工設備消防系統中,其能夠以惰性氣體來實現對設備的保護,且這一系統落實的難度小,所需建設資金相對較低,同時對固體物料無影響,能夠實現再利用;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即加大了燃燒或者爆炸的幾率,所以必須要避免這一氣體對煤粉粉塵的干擾。最后,在水煤漿消防系統的設計上,因煤質的不同,相應的燃爆性質就存在顯著差異,因此這一消防工作只能夠憑借經驗來落實。
綜上所述,當前雖然煤化工生產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爆炸問題,但是火災事故尚未出現,但是,為了防范于未然,基于煤化工生產過程中存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就必須完善相應的火災消防系統。在實際落實的過程中,需實現對現有規范標準的進一步完善,在此基礎上,結合氣化裝置實際特點,明確防火消防系統的重點,以全面避免火災這一安全隱患的發生,確保生產的安全。
[1]吳文華.淺談石油化工火災的處置與對策[J].科技與企業,2012,11(20):12-13.
[2]董艷磊.淺談石油化工火災滅火組織指揮及注意問題[J].安防科技,2011,8(02):34-36.
[3]劉晅亞,秘義行,田亮.石油化工園區消防安全規劃現狀及應對策略研究[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0,5(10):383-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