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少華
(國家安全生產法規標準專家組,北京 100713)
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一旦發生事故,必須依法報告并處置。一些企業不依法報告事故,遲報、謊報、瞞報、漏報事故的現象時有發生,不僅延誤了最佳應急救援時機,而且造成了更大的人員傷害和財產損失。因此,依法報告事故并實施應急救援,是各類企業必須履行的一項法定義務。新《安全生產法》對此作了明確的規定。
新《安全生產法》第80條對企業報告事故和應急救援的基本要求如下:一是生產經營單位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報告本單位負責人;二是單位負責人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組織搶救,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立即如實報告當地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不得隱瞞不報、謊報或者遲報,不得故意破壞事故現場、毀滅有關證據。國務院493號令發布的《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對《安全生產法》的原則要求作了更具可操作性的規定。
(1)?事故報告應當及時、準確、完整。及時,就是在事故發生后的第一時間,事故發生單位有關人員必須采用最快捷的方式,按照規定立即向當地人民政府或者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報告,不得耽誤和拖延。準確,就是要求事故報告的基本情況必須真實,不得弄虛作假,隱瞞事故真實情況。完整,就是報告的事故情況必須全面、詳實,不得遺漏重大情況和情節;事故事態有變化時,還必須及時續報、補報。《條例》第4條第1款的有關規定是一項義務性規范,必須履行。
(2)?任何單位和個人對事故不得遲報、謊報、瞞報和漏報。這項禁止性規范要求所有負有事故報告義務的單位和人員均不得違反。拖延報告時間,弄虛作假、隱瞞事故情況和遺漏重大情況、情節的行為,都是《條例》明令禁止的違法行為,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要做到及時報告事故情況,首先必須明確法定的事故報告義務人(主體)。事故報告義務主體不履行法定報告義務,將受到法律懲處。《條例》明確的企業事故報告義務主體主要有2種:一是事故發生單位現場人員,從事生產經營作業的從業人員只要發現發生事故,應當立即報告;二是事故單位負責人,事故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或有關負責人接到事故報告后,必須依法報告。其次,發生事故后向誰報告也必須明確。《條例》規定的事故報告對象有事故發生單位和有關行政機關2類,具體如下。
(1)?事故發生單位的報告對象。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立即向本單位負責人(包括主要負責人和相關負責人)報告。單位負責人接到報告后,應立即報告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有關部門。
(2)?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報告對象。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應當逐級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報告。
法律、行政法規關于事故報告的程序和時限,對事故發生單位和政府部門分別作出規定。
不同的企業的內部管理層級不同,尤其是大企業發生事故時,事故現場的從業人員要直接或者越級向企業負責人報告事故情況是有困難的。一般來說,通常由事故現場的從業人員按照企業內部的管理層級向最直接的上級管理者報告,而后再逐級報告。因此,《條例》關于企業內部層級的報告程序,法律、行政法規不作規定,只要求現場從業人員向直接上級管理者報告即為履行義務。事故發生單位負責人(包括主要負責人或者其他有關負責人)應當向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
特殊情況下不能按照一般程序報告事故的,事故發生單位和政府部門均可越級報告。情況緊急時,事故現場有關人員可以直接向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報告。
《條例》第12條規定事故報告的內容主要有:事故發生單位概況;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故現場情況;事故的簡要經過;事故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數)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已經采取的措施;其他應當報告的情況。
事故報告后出現新情況時,事故發生單位和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有關部門應當及時續報。自事故發生之日起30日(道路交通事故和火災7日)內,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發生變化的,事故發生單位和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有關部門應當及時補報。
事故報告必須快,有關法律法規都規定發生事故后要立即報告。但在實踐中,對事故現場的初步情況需要了解核查,很難在事發之后立即搞清楚并報告。因此,在強調及時、迅速的同時,還需要規定一個最低時限,這才比較可行。為了加快事故報告速度,及時組織現場救援,《條例》對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有關部門報告事故情況的時限作了規定,即事故發生單位負責人接到報告后1?h內,應當將事故信息向當地縣級以上政府的監管部門報告。超過法定時限無正當理由未報告事故,即為遲報,將依法追究遲報責任。
要杜絕遲報、謊報、瞞報和漏報事故的違法行為,還要依靠社會監督,發動群眾報告和舉報事故。新《安全生產法》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對事故隱患或者安全生產違法行為,均有權向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報告或者舉報。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建立舉報制度,公開舉報電話、信箱或者電子信箱地址,受理有關安全生產的舉報;受理的舉報事項經調查核實后,應當形成書面材料,需要落實整改措施的,報有關負責人簽字并督促落實。新《安全生產法》第73條規定,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報告重大事故隱患或者舉報安全生產違法行為的有功人員,給予獎勵。具體獎勵辦法由國務院負責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部門會同國務院財政部門制定。
企業不依法報告事故是一種嚴重違法行為,將受到法律制裁。新《安全生產法》規定,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對生產安全事故隱瞞不報、謊報或者遲報的,給予降級、撤職的處分,并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處上1年年收入60?%~100?%的罰款;對逃匿的,處15日以下拘留;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