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富
(沈陽市土地儲備中心, 遼寧 沈陽 110014)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城鄉建設發展很快,城鄉面貌發生顯著變化。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城市發揮地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作用也日益顯著。然而目前我國的城市規劃建設一方面帶來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煥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卻對城市的生態環境產生強烈的沖擊。因此,從以人為本注重生態環境的角度來提出城市規劃設計方法與開發戰略,對于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城市城鄉協調發展和推進城市綠色生態化進程等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環境治理問題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沙掷m的城市規劃就是要營造良好的經濟與生態環境相兼得的優化結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強調三大產業協調發展,產業結構是城市經濟結構的主體,影響著城市生態系統的結和功能。為改善城市生態結構,促進物質良性循環和能量流動,必須改進城市的產業結構。
從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角度出發,規劃發展一批設施農業、示范農業、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創匯農業,規劃多種生態農業模式,充分利用空間資源和土地資源的農林立體結構生態經濟系統,形成良好的水陸交換物質循環生態系統,農、魚、禽水生生態經濟系統,濕地綜合利用開發復合生態經濟系統,多功能污水自凈生態經濟系統,建立多功能的農、副、工聯合生態經濟系統。
在企業層面上要根據生態效率,通過產品生態設計、清潔生產、產品包裝“綠色化”等措施,實現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區域層面上,按照工業生態學原理,通過企業問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業間形成共生關系,建立工業生態園區。
從解決生產與生活之間的矛盾出發,重點規劃檔次高、輻射面廣的專業市場,結合城市規劃開發建設高檔商貿中心。規劃和建設信息網絡,加快以科技服務、社區服務為重點的服務業發展,形成覆蓋范圍廣、服務水平高,滲透到各行業、千家萬戶的綜合服務體系:合理規劃房地產業,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配套建設、綜合開發”的戰略,嚴格控制房地產用地外延擴展,消化閑置商品房,切實提高住宅小區的物業管理水平,改善市民人居環境;積極規劃好旅游產業,要在特色旅游上下功夫,創立一批區域性特色“旅游品牌”,發展規模旅游,使之成為第三產業的支柱。
生態環境可持續的城市規劃就是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及其它相關的科學知識與方法,從城市生態功能的完整性、城市資源環境特點和社會經濟條件出發,調控城市社會、經濟與自然亞系統及其各部分的生態關系,合理規劃城市資源開發與利用途徑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式,使之達到資源利用、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不斷提高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統一,進而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由此促進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一個完整而全面的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必須首先全面評價生態系統的可承受性,以之作為規劃基礎或以之為依據對前期規劃進行審核和修正;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對規劃目標進行討論、從生態角度確定系統結構;規劃中采用全新的空間規劃模式和適用模式;選用合適的能源和原材料系統,將生態技術運用于具體工程項目,采用新的交通和基礎設施模式;最后從可持續的角度科學合理的進行規劃。
評價一個城市是否適宜于居住,并不在于城市規模的大小,建筑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態環境,城市的環境規劃建設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因此,我們要正確處理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高低不僅僅要看城市經濟的發展水平,城市設施的完善程度,還要看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沙掷m發展的城市規劃應以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以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和提高城市生態承載力和社會承受能力為最高宗旨,以提高社會、經濟和環境最佳效益為最終目標。
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是城市規劃的重中之重。既要做到科學確定新城區產業布局和功能區布局,又要科學做好新城區環境保護建設工作,加快落實污染物排污許可證制度,科學和有效的利用有限的環境資源;確定經濟增長中的科學能源消耗指標,堅持節約、開源與保護并重的方針,進一步完善資源再利用,實現最大限度的經濟增長、最少數量的能源消耗的目標,繼續實施以重點污染源煙氣脫硫為主的大氣環境污染綜合整治,要進一步加強新城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創造良好的生產環境、生活環境和發展環境。
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并不必然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城市生態環境的破壞,原因在于人類單純追求某些經濟目標,同時又缺乏生態經濟意識。城市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而且是人的全面發展,城市是發展的載體,而人是城市發展的主體,以人為本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才是城市發展的最高境界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