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政
(徐州工程學院, 江蘇 徐州 221111)
應用型型本科院校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動力站”,如何確立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如何使應用型本科院校更好的立足地方、服務地方,其重要性不容低估。
1.1.1 提供人力資原
目前,社會發展所依托的資源已由物質資源逐漸向人力資本所轉移,知識經濟的兩大支柱是人力資源和科技創新,而其中人力資源又是科技創新的必要條件,沒有人力資源根本就談不上技術創新。[1]受地理位置和國家政策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不均衡,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仍然采用傳統的發展模式,靠輸出“低級”的勞動力來維持地方經濟的發展。然而,當今社會是知識經濟的社會,對勞動力文化和技術要求越來越高,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就得依靠地方的高等教育,新建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是順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產生的,它是地方高等教育的主力軍,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資源。
1.1.2 促進了地方文化的繁榮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背景下,提高全民族素質是可不容緩的問題,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順應高等教育大眾化潮流而誕生,充當社會時代先鋒的角色,為社會培養了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型人才,給社會注入新鮮的文化活力。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不僅教授學生一門專業技術,更多的是教他們怎樣更好的學會生活,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學教育要摒棄“學好一個專業,掌握一門技術,找到一份工作”的傳統觀念,要提倡“小人物”要有“大生活”,倡導“幸福生活觀”。這樣才能為地方培養多才多藝的高素質人才,促進地方文化的繁榮。
1.1.3 促進了地方經濟的增長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背景下,依靠傳統的發展模式來促進經濟的增長已經越來越困難。知識經濟對高素質人才的大量需求,刺激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數量的增加,加上學校還不斷的擴招,這樣學校的各種教學設施和生活設施都滿足不了當下的需求,為此學校就得進一步擴建,而學校發展過程中各種基建投資、教學設施投資、學生和教師的消費拉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1.2.1 提供了物質保證
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一般都是由原來基礎較差的專科(師范類)學校和中專技校通過合并組建而成。這類學校在辦學模式上是省市共管,以市為主的管理模式,其在建設發展過程中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建設資金匱乏是制約其發展的主要瓶頸。地方經濟實力較強的市將會為這些市屬的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提供更多的資金、土地支持,作為學校發展的堅強后盾。
1.2.2 影響人才培養方式
地方經濟的發展,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本地區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的調整,而這一調整又會對本地區的勞動力結構產生影響,進而會促進本地區內的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調整。所以說,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方向,要緊緊圍繞地方經濟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使學校的專業設置與地方所需人才結構相適應。
1.2.3 影響應畢業生的就業
地方經濟發達的地區,不僅對勞動力素質要求高,而且需求特別大。這就刺激了老百姓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應用型的本科院校,相比老牌的本科院校入學門檻低,給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宗旨就是把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所以只有培養市場經濟需要的人才,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學校就業率的高低不僅會影響學生的預期收益,而且還會影響學校社會聲譽,進而影響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1.3.1 依附關系
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與其他老牌的本科院校相比,最大的區別是它們建校時間短,辦學資金緊缺,只有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才能更好的發展。由于我國地域遼闊,資源分配不均衡,加上國家政策方針的影響,導致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根據這一情況,應用本科院校的建立和發展就得根據地方經濟結構對人才的需要來開設相關的專業。可以這么說,地方經濟發展的好與壞決定了對本地區教育事業投入力度的大小。而對于地方經濟來說,在知識經濟的背景下,要想使經濟獲得可持續發展,單依靠傳統產業發展模式已不可行,只有依靠新型的第三產業,新型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必須有大量的人才、技術、科研等力量作為支持,這些就得依靠地方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提供。
1.3.2 共生關系
應用本科院校與地方經濟發展的共生關系,是由社會發展決定的。早期的大學主要從事高深的理論研究,沒有把理論應用與實踐,而應用型本科院校重點是突出應用,要把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經濟發展的模式由依靠粗放的發展模式向依靠密集型發展模式轉移,由依靠物質資源向依靠人力資源轉移,而高等教育為人才素質的提高創造了條件,從這個層面講,地方經濟獲得可持續發展與高等教育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與本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合作。而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怎樣把自己更好的融入社會,尋求與社會更好的合作,才能健康、快速、持續的發展。
1.3.3 利益關系
馬克思在《萊茵報》曾撰文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我們很難想象在現實社會中有完全超脫于以利益為基礎的社會活動。[2]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和地方經濟來說,它們都在追求各自的利益。地方經濟是實體組織,追求利益是其發展的內在動力,如果不能保證從其中獲取利益,就會缺乏動力。應用型本科院校是非營利的社會組織,其辦學宗旨是“培養怎樣的應用型人才”和“怎樣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而這一辦學宗旨的核心理念是怎樣更好的實現人的社會效益。因此,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關系,要用統籌兼顧的原則來進行調整節,既要考慮地方的經濟利益,又要考慮到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社會效益。
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長江三角洲北翼,北倚微山湖,西連宿州,東臨連云港,南接宿遷。徐州素有“五省通衢” 、“淮海之都”之稱,有“中國工程機械之都”和“世界硅都”的美譽。
經濟保持增長,2014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963.91億元,比上年增長10.5%;產業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9.5:46.1:44.3,第三產業占比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全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44元,同比增長10.0%。
徐州工程學院是2002年6月經教育部批準,由始建于1983年的彭城職業大學和始建于1985年的徐州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合并組建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7年6月,始建于1959年的徐州教育學院整建制并入。
學校現有三個校區,占地面積1990.5畝,校舍面積57.39萬平方米,開設49個本科專業,全日制在校生21376人,學校現有教職工1279人。
學校堅持地方性、應用型的辦學定位,堅持“立足徐州、面向蘇北、服務江蘇”的服務定位。實施“錯位發展戰略”,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通過對徐州工程學院發展歷史的分析,徐州工程學院發展與徐州市經濟發展互動關系由來已久。具體從依附關系、共生關系、利益關系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從依附關系方面分析,徐州工程學院從建校初,就離不開徐州市的大力支持。徐州工程學院的學科專業建設圍繞徐州經濟優勢進行設置,如土木工程專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等,這些專業已發展為國家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和江蘇省特色專業、江蘇省高校品牌專業。而徐州市也充分利用學校的人才資源、科技資源,來促進徐州市經濟的發展,如青島啤酒(徐州)彭城有限公司與我校食品(生物)工程學院進行校企合作。
從共生關系方面分析,徐州工程學院作為一所新建的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建設資金的匱乏,是制約其發展的最大瓶頸。學校是一所省市共管,以市為主的管理模式,不同于其他的一些老牌地方本科院校,為此學校只有主動的走出去,與地方經濟共同謀發展,才能獲取更大的發展空間。而對于徐州市來說,徐州工程學院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動力。
從利益關系方面分析,高校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合格的畢業生,提高學生的就業率,這是學校的利益所在。而只有得到了地方的大力支持,學生才能更好的就業,學校的社會聲譽才會提高,學校獲取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對于徐州市來說,徐州工程學院是徐州市的對外窗口,它不僅提升了徐州市的城市影響力,更重要的是還拉動了教育消費,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目前作為一所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徐州工程學院已經發展成為“立足徐州、面向蘇北、服務江蘇”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
目前,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數量越來越多,優質的教育又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應用型本科院校生存空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確立自己的辦學目標,已是迫在眉睫。新建的應用型本科院校,一般是由一些原本基礎較差大專和中專合并組建而來,其物質條件非常匱乏,在人才引進,學科建設等方面都面臨著較大的困難,但應用型本科院校可以把立足地方、服務地方,作為一種優勢促進學校發展。
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 “動力站”,應該以自己特有的形式為地方經濟服務。培養地方需要的人才,是學校發展的主要目標,而人才的培養要以專業知識作為基礎,所以學校的專業設置要緊緊圍繞地方經濟發展進行設置。 學校還要主動探索地方經濟對人才需求的方向,與地方特色經濟發展相關的專業列為學校的重點建設專業,創建學校培養人才和地方需求人才相適應的環境。
通過研究國外發達國家應用型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可知,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高等教育的發展,例如美國和德國,這兩國家的高校生指數與其國民生產總值指數相關系數都達到了0.98[4]。地方經濟發達程度也決定了地方老百姓經濟實力,老百姓經濟實力的強弱又會決定家庭用于教育投入的多少。所以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規模與速度要與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1]王守法、王云霞.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理論探討[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2]轉引自李旭輝.論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利益理論[M].經濟評論.2004.3
[3]薛天祥,戚業國編.張振助著.高等教育與區域互動發展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