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志張慧忠
(1.勃利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黑龍江 勃利 154500)
(2.勃利縣九龍魚種場 黑龍江 勃利 154500)
稻田養殖臺灣泥鰍的試驗報告
劉鳳志1張慧忠2
(1.勃利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黑龍江 勃利 154500)
(2.勃利縣九龍魚種場 黑龍江 勃利 154500)
2015年,勃利縣承擔了國家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資金支持的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稻田綜合種養技術集成示范推廣”,項目示范面積600畝,其中“水稻-鯉魚”共作模式示范面積500畝,“水稻-泥鰍”共作模式示范面積100畝。經過全體專業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圓滿完成項目任務及目標,魚稻喜獲雙豐收,并輻射帶動周邊面積6000畝。
“水稻-泥鰍”共作模式示范的泥鰍為臺灣泥鰍,是2014年開始在我省養殖的名特優魚類品種,具有易養殖、生長速度快、產量高、肉質鮮嫩的特點,且售價高、需求量大、市場前景十分看好。勃利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繼2014年稻田養殖地產野生泥鰍試驗成功后,又于2015年在省內首次開展了稻田養殖臺灣泥鰍試驗,試驗取得了成功。現將有關試驗情況總結報告如下∶
1.1 試驗稻田的基本情況
試驗地點∶勃利縣九龍魚種場(長興鄉中鮮村)。
試驗田面積∶100畝。
水源∶系上游桃山水庫水,由倭肯河灌渠流經試驗稻田邊,水質優良,水量充足,能保證隨時灌溉。
電力交通∶長興鄉中鮮村位于勃利縣與七臺河市中心地帶,公路穿村而過,交通十分便利。九龍魚種場電力設施齊全,三相電貫通全場,且架設到試驗田邊。
1.2 田間工程
所選擇的試驗稻田,部分由魚池改建而成,部分由沼澤地建設而成,結合實際情況,選用魚溝魚坑式養殖模式。多數田塊,或在中央或在田角,存在自然形成魚坑,只需開挖魚溝,確保臺灣泥鰍由魚坑自由通往田塊各處即可。
魚溝的開挖,可根據魚坑所處位置的不同,挖成不同形狀。有的挖成口字形或十字形;有的以魚坑為中心,挖成輻射狀。魚溝寬50~60cm,溝深一般40~50cm。魚溝距田埂應在1m以上。田埂加高加寬加固。內埂高40cm、埂頂寬30cm、埂底寬50cm;外埂比內埂加高加寬10cm左右。開挖魚溝時間在泡田整地后。
1.3 設置防逃墻
臺灣泥鰍頂水或順水逃跑能力很強,加之所投放臺鰍規格較小,因此要設置密眼防逃墻。在田埂內側埋置聚乙烯網布,高50cm左右,下方埋入土中深度15cm左右,并用木樁加以固定,木樁間距1m左右為宜。
1.4 水稻種植
水稻種植品種為北稻4號。插秧時間∶5月25日~30日。插秧方式∶用小型水稻插秧機插秧。行距9寸、株距4寸。稻秧插完后,再清理修整魚溝損壞部位。
1.5 鰍苗放養
放養時間∶6月10日。投放規格∶平均體長為3cm左右大夏花。投放密度∶每畝1200尾。總計投放12萬尾。放苗時,注意調節水溫,待運輸鰍苗器具內水溫與稻田水溫一致時,緩慢倒入魚坑中。
1.6 日常管理
1.6.1 飼料投喂
投喂時間∶6月15日開始投喂混料。混料配比∶豆餅占50%以上,其余如玉米面、麥麩子、米糠等品種越多越好,占50%左右。投喂次數∶每天投喂2次,上午8∶00~9∶00一次,下午16∶00~17∶00點一次。投喂量∶以2h內吃完為宜。投喂2h后檢查臺灣泥鰍吃食狀況,如剩余則說明投喂量大了,應適當減少投喂量;反之,則適當增加投喂量。且要參照“三看四定”原則,反復調整,這樣做既能保證臺灣泥鰍生長營養需求,又不浪費飼料。
1.6.2 巡田
稻田養殖臺灣泥鰍,要經常巡田,最少早晚各一次。一是檢查防逃墻是否有漏洞,防止臺灣泥鰍逃跑。二是雨水天氣檢查稻田排水情況,防止水漫防逃墻,造成不必要損失。三是檢查臺灣泥鰍活動情況,防止因缺氧浮頭發生死魚現象。四是試驗稻田附近野鴨子很多,要千方百計驅趕。
1.6.3 適時調節水位
隨著水稻的生長、臺灣泥鰍的長大,要適時調節稻田水位。前期魚體較小,且水淺能促使稻苗扎根,水位應保持在10cm以內;中期水溫較高,且是水稻孕穗期,水位應保持在15cm以上;后期是水稻抽穗灌漿期,水位應保持在10cm左右。曬田前,要清理疏通魚溝,而后緩慢排水,讓臺灣泥鰍隨水撤至魚坑內,再起捕銷售或放到暫養池繼續飼養。
2.1 臺灣泥鰍產量
起捕時間∶8月31日。規格∶平均體長13.4cm,平均尾重16.7g。起捕后投放至暫養池,繼續飼養到9月末,平均尾重達到27g。總回捕率為79%。總產2560kg,平均畝產25.6kg。
2.2 臺灣泥鰍收入
臺灣泥鰍在本地銷量很大、售價較高。每畝臺灣泥鰍收入∶以26元/kg元計算,則25.6kg×26元/kg=666元。每畝臺灣泥鰍養殖成本∶鰍苗1200尾×0.15元/尾=180元;飼料26kg×5.00元/kg=130元;人工費100元;水電費40元;防逃網布28元,合計478元。每畝稻田臺灣泥鰍純收入∶666元-478元=188元。
2.3 水稻增收
經水稻專家測產,同一品種水稻,“稻-鰍”共作的稻田與水稻單種的稻田相比,預計水稻增產幅度可達3%,每畝可增產20kg左右。以每公斤水稻2.8元計算,則每畝水稻可增收56元。
“稻-鰍”共作的稻田,每畝臺灣泥鰍收入188元,每畝水稻增收56元,每畝稻田農藥化肥可節約成本25元,三項合計每畝增收269元,每公頃增收4035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3.1“稻-鰍”共作 發展潛力巨大
試驗結果表明,該項目已取得成功。但試驗過程中,仍存在一定問題,需要解決。一是試驗田周圍野鴨子多,難免有看不住之時,降低了臺灣泥鰍成活率。因此,可考慮放置防鳥網或防鳥線。二是投喂混合飼料,蛋白含量低,營養不均衡,且有所浪費。如投喂蛋白含量高的膨化飼料,則單產會更高,餌料系數也會明顯降低。三是投放密度小,可適當增加鰍苗投放密度,畝放養可增加至2000~3000尾,同時增加投飼量,可顯著提高臺灣泥鰍產量。如合理解決試驗中存在問題,稻田養殖臺灣泥鰍,經濟效益還會大幅度提高。
3.2 稻田養殖臺灣泥鰍具有廣泛推廣的可行性
試驗表明,稻田養殖臺灣泥鰍具有明顯優勢。一是生長速度快。6月10日投放鰍苗,8月末起捕,生長期僅80余天,平均體長就長到13.4cm,平均體重長到16.7g,已達到上市規格。若放到暫養池,飼養到9月末,個體會達到25g以上,則售價會更高,經濟效益會更好。二是肉質鮮嫩,深受消費者青睞,與養殖其它魚類相比,不僅售價高、銷量大,且生產前可與鰍苗供應商簽訂成鰍回收合同,成鰍銷售具有廣闊市場前景。三是稻田養殖臺灣泥鰍與養殖本地野生泥鰍相比,具有技術簡單易學,操作簡便等特點,而且臺灣泥鰍不鉆泥、好起捕,稻農戶戶可養。因此,在本地區廣泛推廣稻田養殖臺灣泥鰍完全具有可行性。
3.3 稻田養殖臺灣泥鰍具有廣泛推廣的必要性
試驗表明,稻田養殖臺灣泥鰍,做到了一田兩用,經濟效益可大幅度提高。一是促進水稻增產。增產幅度可達3%左右,每畝可增產20kg,每畝可增收56元。二是減少農藥使用量和化肥施用量,既降低水稻成本,又可生產綠色、有機水稻。根據我們的種養記錄統計計算,養殖臺灣泥鰍的稻田與水稻單種的稻田相比,農藥使用量減少31%,化肥施用量減少35%,平均每畝節約成本25元。三是增加收入,每畝養殖臺灣泥鰍稻田可增收188元。合計每公頃稻田可增收4000余元。全縣共有稻田1.53萬ha,水源充足,水質良好,若廣泛推廣養殖臺灣泥鰍,經濟效益將十分可觀,是稻農快速致富的好門路,應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