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棟張德民 屈延濤
(1.哈爾濱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76)
(2.哈爾濱丁香島漁業有限公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9)
唇魚骨(Hemibarbuslabeo),俗稱重唇,隸屬于鯉科、魚骨屬,中型魚類,肉質細膩白嫩,風味鮮美獨特,歷史上就是深受消費者喜愛的黑龍江土著名優品種,省內已經開展池塘養殖與人工繁殖。
為了適應養殖生產對優質地產唇魚骨早苗的需要,我們開展了膜棚池產前培育促使親魚提早成熟、節能溫室提早繁殖的試驗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
1.1.1 陽光膜棚培育池
架設雙層塑料膜棚的常規池塘,單口面積500m2,深1.6m,地下水與棚外池塘水兩個水源,配備有微孔增氧裝置。
1.1.2 親魚
2012年春季由黑龍江撫遠江段采運的野生魚,2012~2013年常規池塘人工配合飼料專池馴養。
2014年4月13日,越冬池親魚挑選移入陽光膜棚培育池約4000尾,總重量約1600kg(雌個體重0.45~0.7kg左右,雄個體重0.3~0.5kg左右),使用魚池2口,飼養密度1.6kg/m2左右。
1.1.3 投飼
使用通威飼料廠生產的蛋白含量在36—38%的全價配合顆粒飼料,定點馴化投飼,日投喂2次,依需給餌,實際日投飼率大體在1—5%。
1.1.4 水環境調控
魚池在入魚前10d開始使用機井逐步注入地下水,分層曬水提溫,飼育期間控制水深在1.3m左右,經常微孔充氣增氧,根據水質情況盡量選擇晴朗高溫天氣適時適量沖換新水(4月23日后改用棚外池塘水);放魚前一天及放魚半月后分別使用一次微生態制劑,全期保持水質清新,pH在7.6~8.3,溶氧量6mg/L以上。
飼養期間日平均水溫:4月中旬17℃,4月下旬21.5℃,5月上旬21℃,5月中旬22.5℃。
1.1.5 催熟
5月1日使用LHRH-A2,按親魚每千克體重注射0.5μg的劑量催熟注射。
1.2.1 節能溫室產孵池
鋼架日光板結構的節能日光溫室,配備有水暖鍋爐輔助升溫系統、水過濾凈化循環系統以及曝氣增氧系統,產孵池為長方形水泥池,規格為10×4×1m。
1.2.2 催產劑
寧波市三生藥業有限公司產品。
1.2.3 配組催情
5月18、19日分二批配組催情,選擇標準為雌魚腹部膨大、后腹部卵巢輪廓明顯、生殖孔紅潤外突;雄魚頭吻部和胸鰭布滿“追星”、輕壓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雌雄比2:1。DOM、LHRH-A2、HCG三種催產劑配合使用,雌雄魚同時一次性背鰭基部肌肉注射,雌魚劑量為每千克體重注射DOM2mg+LHRH-A24μg+HCG500UI,雄魚劑量減半。
1.2.4 產卵管理
每批使用產卵池3口,注射后雌雄魚分別放入產卵池架設的網箱內蓄養。產卵池保持微流水,調控水溫24~25℃,溶氧量6mg/L以上。
效應時間為15~20h。進入效應時間后,每隔1h檢查一次雌魚排卵情況,常規干法人工授精,受精卵粘附在棕皮魚巢上。
1.2.5 孵化
附卵魚巢置于孵化池內微流水充氣孵化,孵卵密度為20萬粒/m2左右。先用0.3g/m3的二氯海因潑灑卵巢預防水霉,每日部分換水2~3次,調控水溫23~24℃,溶氧量5mg/L以上,氨氮1mg/L以下。受精卵70~80h孵出,魚苗出膜后3~4d卵黃囊完全吸收,出池。
二批共催產親魚2100組(雌2100尾,雄1200尾),雌魚產卵1850尾,獲卵4100萬粒左右,孵出魚苗3040萬尾。產卵率88.0%,出苗率74.1%,參加催產親魚平均每組得苗1.45萬尾。
寒冷地區名優溫水性魚類養殖產業化開發的關鍵在于苗種繁育供應的本土化,而其技術瓶頸便是魚類的提早繁殖。
使用日光溫棚早繁鯉鯽魚苗,在我省已取得成功經驗,并已經在生產中廣為應用。但和“大卵”越冬、春季只要產卵的即時溫度達標(溫棚)便可催產繁殖的鯉鯽魚不同,大多數溫水魚類品種都是以Ⅱ~Ⅲ期卵巢過冬,卵母細胞的大生長期基本都要在春季進行。人工繁殖中,需要經過春季一段相當時間的產前培育期,一般要到6月中下旬以后親魚才能發育成熟而開始批量產卵。所以促使魚類的提早成熟,便成了實現名優溫水魚類早繁的前提條件與技術難點。
上世紀70年代,黑龍江水產所在雞西發電廠利用電廠余熱溫流水早繁草魚成功,該項技術在省內乃至整個北方地區迅速推廣。但溫流水的生產條件,使其推廣受到局限,并且由于后來電廠方面對生產用水的限制,各魚苗場陸續下馬。
1976年,本省肇源縣八家河漁場報道了在全常規飼養條件下草魚培育期間催熟注射早繁,取得較常規生產提早半個多月成功繁殖的成果。爾后,催熟技術在國內家魚及某些名優魚類的繁殖生產中屢見成功應用的報道。
本試驗采用膜棚池升溫培育與外源激素催熟技術相結合促使親魚提早成熟的技術路線,促使自然產卵期原本在6~7月份的唇魚骨,提早20d以上、于5月18日開始規模化繁殖生產。
本項目可以稱作是生態調控與生理刺激組裝集成的新技術,在投入成本不高、生產工藝不算復雜的情況下,實現基本適應生產需求的早產目標,本項技術可供其他名優溫水魚類早繁借鑒。
溫度是制約魚類性周期發育的關鍵性因素。在試驗培育期間,棚內水溫較棚外常規水溫平均提高6.5℃左右,4月中旬親魚一入池日平均水溫便達到17℃(超過一般認為的溫水魚類卵母細胞大生長的最低溫度線13℃),培育期間累計積溫721℃.d,較棚外池常溫增加228℃.d左右,35d的培育期,親魚發育成熟良好。
在魚類繁殖生產中,用培育期間的總熱量標量親魚性腺發育的成熟度,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技術參數。目前還沒有見到有關池塘人工培育條件下,唇魚骨春季產前階段性腺發育成熟所需有效積溫值的報道,但可以肯定的是,盡管采取了升溫培育措施,親魚培育期間的實際積溫值,較之天然水域自然產卵或池塘常規人工繁殖的積溫值仍然低的多(盡管總熱量只是一個相對的參數)。顯而易見,催熟技術的運用在本項目促使親魚加快性腺發育速度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初步認定,本項目外源激素催熟所選用的催熟劑、催熟時機及劑量都是比較適宜的。
充足的營養與良好的水環境是保證親魚提早成熟的必要條件。
在天然水域中,唇魚骨是底棲動物食性,但在人工馴飼條件下,合理的飼用高蛋白的全價配合飼料,可以獲得滿意的繁殖生產效果。
根據以往家魚人工繁殖的實踐,親魚產前性細胞發育的營養主要依賴于冬前體內儲備營養的內轉,上一年親魚強化培育的基礎,為繁殖親魚成熟率、產卵率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溫棚池升溫培育的技術切入點在于升溫與保溫,而親魚性腺發育又同時要求水質環境盡可能的清新與流動。所以,科學調控膜棚池升溫保溫與水質清新嫩爽的和諧統一,是加快親魚性腺發育速度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