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昕
侗戲
時間:2006年(第一批)/2010年(第三批)
申報地區:貴州省黎平縣/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
侗戲誕生于清朝嘉慶、道光年間,由貴州省黎平縣茅貢鄉臘洞村的著名歌師吳文彩在侗族大歌(嘎錦)、琵琶歌(嘎琵琶)的基礎上,吸收當地的漢族地方戲曲的程式與表現手法創造而成。主要流行在貴州省、湖南省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侗族村寨,是侗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侗戲的曲調包括平板(普通板、胡琴板)、哀調(哭調)仙腔和戲曲大歌等。伴奏樂器使用二胡、牛腿琴、侗琵琶、月琴、低胡、揚琴、竹笛、蘆笙等,開臺和人物上下場時用鼓、鑼、鈸、镲伴奏。侗戲表演比較樸實,服飾、道具都是本民族普通的或稍加美化的日常用品,表演時一般由兩人用侗語對唱。主要代表劇目有:《珠朗娘美》、《丁郎龍女》、《二度梅》等。
布依戲
時間:2006年(第一批)
申報地區:貴州省冊亨縣
布依戲在布依語中稱“谷藝”,主要分布于貴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冊亨、安龍、興義等縣。它是受漢、壯、苗族戲曲的影響,用布依語演唱布依族樂曲,在八音坐唱、板凳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布依戲的音樂由唱腔、器樂曲牌和打擊樂三部份組成。其唱腔蒼勁古樸,抒詠性強,分為正調類唱腔與民歌類唱腔兩種。伴奏樂器有主要牛骨胡、葫蘆胡、二胡、笛子、月琴、包包鑼、小馬鑼、釵、鈸、鼓,有的布依戲隊還加入“勒尤”和木葉。器樂主要用于烘托舞臺情緒、表達人物感情中使用,并可作演出過場音樂。打擊樂較為簡單,主要用于創造舞臺氣氛、掌握戲劇節奏中使用。布依戲的代表劇目分為傳統劇目、移植劇目和現代劇目三類,其中傳統劇目的戲話、唱詞均用布依族語言,最具民族特色。移植劇目大都來源于漢民族歷史故事、唱本,以及其它劇種的移植劇目。現代劇目主要表現社會主義新時代,反映出布依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審美情趣。
壯劇
時間:2006年(第一批)
申報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
壯劇又叫“壯戲”,是在壯族民間文學、歌舞和說唱技藝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舊時壯族自稱“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壯戲稱為“昌托”即“土戲”,以別于漢族劇種。
由于地域環境、方言土語、音樂唱腔、表演風格及伴奏樂器的差異,壯劇產生了廣西的北路壯劇、南路壯劇、壯族師公戲(壯師劇)以及云南的富寧壯劇、廣南壯劇等分支。其中廣西北路壯劇流行于使用壯語北部方言的地區,以馬骨胡、葫蘆胡、月琴等為伴奏樂器,唱腔主要包括正調、平調、卜牙調、毛茶調、罵板、恨板、哭調、哀調等,部分角色有特定唱腔,劇目有《卜牙》、《文龍與肖尼》、《劉二打番鬼》等;廣西南路壯劇包括壯族提線木偶戲和馬隘壯戲,流行于使用壯語南部方言的地區,以清胡、厚胡、小三弦等為伴奏樂器,唱腔主要包括平板、嘆調、采花、喜調、快喜調、高腔、哭調、寒調、詩調等,行腔時采用幫腔形式,劇目有《寶葫蘆》、《百鳥衣》等;壯族師公戲脫胎于壯族民間師公教的祭祀娛神歌舞,流傳于廣西河池、柳州、百色等地,表演初時著紅衣戴木面具,后改為化裝著戲服,以蜂鼓、鑼、鈸和無膜笛伴奏,劇目有《莫一大王》、《白馬姑娘》等。
傣劇
時間:2006年(第一批)
申報地區: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傣劇是云南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一,有著“東南亞明珠”的美譽。流傳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麗、隴川、梁河等縣及保山市部分傣族聚居區。傣劇發源于有一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后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清朝末年,盈江干崖土司署組織了德宏歷史上第一個傣戲班。
傣劇的音樂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充滿陰柔之美,典雅之美和人情之美,幾乎不受其他劇種音樂的影響。由于傣族篤信佛教,僧侶為教徒誦經時,是以朗誦性較強的唱詩形式進行的。傣劇的表演是在本民族各種舞蹈的基礎上,吸收漢族戲曲的表演技巧而發展豐富起來的。傣劇的劇目,內容較豐富,題材也較廣泛。有直接反映傣族人民生活、風俗的歌舞小戲,有根據傣族民間傳說、敘事詩改編的劇目,有上百出根據漢放章回小說改編或移植漢族戲曲的劇目,新中國成立后,創作上演了一批反映現實生活的現代戲。
山南門巴戲
時間:2006年(第一批)
申報單位:西藏自治區
門巴戲流行于喜馬拉雅山東南坡門巴族聚居區,即現在的西藏山南地區錯那縣勒布區。門巴戲的劇本是直接使用藏戲的藏文劇本,所以民間習慣稱呼這種戲曲為門巴阿吉拉姆,“阿吉拉姆”是藏族人對藏戲的稱謂,因此“門巴戲”也可以稱為門巴藏戲。
門巴戲歷史悠久,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動中的巴羌表演,戴假面具演出者在鑼鈸伴奏下,說、唱、舞錯落穿插,交替配合,常常會產生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唱詞采用散體歌謠形式,曲調隨內容和情節的變化而變化。門巴戲雖然受到藏戲的影響,但并未照搬藏戲的模式,而是根據本民族的審美需要和審美心理進行消化和吸收,使之成為巴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門巴戲的表演源自門巴族的民間舞蹈、歌舞和宗教藝術表演,其音樂則源自門巴族民歌酒歌(薩瑪),此外又吸收了門巴族的說唱音樂、古歌、悲歌和宗教音樂。
藏戲
時間:2006年(第一批)/2010(第三批)
申報單位:西藏自治區;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
西藏自治區尼木縣,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藏戲是起源于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藏語名為“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相傳最早是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由于青藏高原各地文化傳統與方言語言的不同,藏戲也擁有繁多的流派。2006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藏戲包括西藏拉薩覺木隆藏戲、日喀則迥巴藏戲、日喀則仁布江嘎爾藏戲、山南雅隆扎西雪巴藏戲、山南瓊結卡卓扎西賓頓藏戲和青海黃南藏戲。2010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藏戲包括西藏自治區尼木縣申報的尼木塔榮藏戲與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申報的南木特藏戲。
佤族清戲
時間:2008年(第二批)
申報地區:云南省騰沖縣荷花鄉甘蔗寨
騰沖縣荷花鄉甘蔗寨,一個人口不過數百的佤族村寨,卻因奇跡般地保存并流傳下了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珍貴劇種——佤族清戲而名動一時。
表演時,臺上有角色,幕后有幫腔,樂隊也有一定規模。甘蔗寨流傳下來的劇目有《姜姑刁嫂》、《蘆林相會》、《安安送米》、《越墻成仙》等數十折。其聲腔有大漢腔、四平腔、高腔、放腔、哭腔及清江引、下山虎、小桃紅、柳葉青、哭相思等“九腔十三板”。過去,佤族清戲一般在春節期間走村串寨巡回演出,興盛時“燈友”(演員)可成百,20世紀20年代后漸趨衰微幾至滅絕。1984年,銷聲匿跡了半個世紀的侗族清戲終得重見天日,并一舉登上了云南省農民文藝調演的大雅之堂,從而受到省內外戲曲界的熱切關注。
彝劇
時間:2008年(第二批)
申報地區:云南省大姚縣
彝劇主要流傳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內的彝族聚居地區和云南省內部分彝族自治縣。 彝族最早的戲劇演出活動始于1947年,原楚雄州大姚縣直苴鄉(現屬永仁縣)小學教師用彝族歌舞編演過彝劇節目,但未普及。新中國建立后,一批革命歌曲和文藝節目傳入彝族地區,一些有文化的彝族青年受其影響,運用本民族中流行的民歌小調和“跳歌” 形式編演文藝節目。1957年,大姚縣曇華鄉麻桿房俱樂部民辦教師楊森采用端公“跳神”的某些動作與神態,以《梅葛調》、《過山調》、《放羊調》為唱腔,結合彝族民間歌舞,模仿漢族花燈形式編演劇目。1958年,大姚縣曇華鄉業余彝劇團參加文化部在大理召開的“西南區民族文化工作會議”時演出了《半夜羊叫》 ,受到贊揚與肯定,并正式定名為彝劇,大姚縣曇華鄉也就成為彝劇的發源地。
彝劇音樂由彝族流行的山歌小調、舞曲和器樂曲結合形成唱腔,稱為“山歌體”,尚未形成固定的板腔和聯曲體。主要曲調有《梅葛調》、《過山調》、《放羊調》、《大松平調》、《曼嫫若調》等,樂曲有《蘆笙曲》、《嗩吶曲》、《月琴曲》等。彝族“跳歌”用的笛子、三弦(或月琴)、蘆笙也是彝劇的主要伴奏樂器,俗稱“三大件”。唱腔結構比較簡單,以一句式、二句式、四句式為主,也有六句、八句和多句式的;也有按段落可以分為兩段、三段、四段一直到多段體的;有按速度變化,用散板、慢板、中板、快板的結構組成的;也有曲調隨著唱詞跑,句式或段落不很規整的。在演唱形式上,有獨唱、對唱、齊唱、領唱伴唱(即當地彝族群眾年說的“湊腔”、“幫腔”)、重唱、合唱等等。彝劇表演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程式,也沒有嚴格的行當分工,最初是以模擬某些生活動作和動物特征的簡單表演,后又從彝族祭司(畢摩)祭祀和唱《梅葛》的動作、聲調、表情中吸收一些表演技巧,再從“打跳”中提取某些身段、步伐,變成節奏性和舞蹈性較強的表演技巧,發展為以歌、舞、樂、劇結合的表現形式,散發著濃郁的民族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族特點。 彝劇已創作演出近百個劇目,多屬反映現實生活的現代戲。
白劇
時間:2008年(第二批)
申報地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劇原名“吹吹腔劇”,是大理地區白族演唱的一個古老劇種,與明代的弋陽腔有淵源關系。明初,弋陽腔開始傳到大理一帶,后來又演變為巫娘腔、嗩吶腔、羅羅腔。羅羅腔又名吹腔,它和今天白族的吹吹腔一樣,用嗩吶吹奏,一般也是唱時不吹,唱完吹過門,而在吹過門時依據嗩吶的節奏做舞蹈身段,這就是現今吹吹腔的前身。
白劇音樂包括唱腔音樂和伴奏曲譜兩大部分。唱腔音樂由吹吹腔和大本曲兩大類組成,同時還吸收改編了部分民間樂曲;伴奏音樂包括傳統吹吹腔的嗩吶曲牌、打擊樂和大本曲的三弦曲牌,亦吸收了部分民間吹打樂和歌舞樂。有的唱腔按行當分為小生、小旦、搖旦、須生腔;有的按人物身份和動作分為英雄腔、哭腔、苦腔;有的按節拍、唱法分為平板、高腔、一字腔、流水板等。另外還有《風絞雪》、《課課子》和白族民歌曲調《麻雀調》、《泥鰍調》、《朝山調》等。唱詞多采用白族“山花體”格式,即“三七一五”或“七七一五”,人稱“七句半”。用白語或漢語演唱,道白用“漢語白音”。角色按生、旦、凈、丑行當扮演各種人物。表演規律嚴謹,節奏鮮明,不僅舞蹈性很強,而且還有一些表現力強的武功。白劇只用紅、黑、白、藍、紫5色的獨特臉譜,以區分不同的人物性格。伴奏樂隊除保留嗩吶和三弦兩種傳統樂器外,現已發展為以民族樂器為主的中西混合樂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