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靖芳
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前,《民生周刊》記者從水源地一路北上,對南水北調工程水源地治污、庫區移民、沿線水質保護等問題進行了解,今年3月7日,全國政協第十二屆第三次會議期間,《民生周刊》記者就這些問題專訪了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原主任張基堯。
南水北調意義深遠
《民生周刊》:您認為南水北調工程意義何在?
張基堯:南水北調工程是一項重大的生態建設工程,也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北方受水區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人民群眾對南水北調工程向往已久。
南水北調工程的意義,一是增加北方地區的水資源補給;二是促進受水區的節水和治污;三是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后可置換受水區超采地下水及擠占農業及生態用水,有利于水生態環境修復和建設。
此外,南水北調的意義,還可以從經濟社會發展層面來解讀。例如,增加受水區與調水區的聯系;增加就業崗位,拉動經濟發展;改善南水北調工程移民的生活環境及生產條件等。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團拜會上,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充分肯定了南水北調工程在沿線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在移民群眾的奉獻下,在廣大建設者的努力下,工程成功實現通水目標。

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張基堯
工程延期 投資增一倍
《民生周刊》:通水工程比預期有所延遲,原因是什么?
張基堯: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階段,規劃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2010年通水,在具體實施中有所調整,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資金的籌措。南水北調總體規劃與可行性研究報告相比投資增加比較多,增加的資金有政策性的原因,投資結構調整的原因,也有物價的原因,增加的資金從哪里來?既不能完全依靠政府,也不能完全依靠貸款,這經過了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多年的協商,在三峽工程基金基礎上建立了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基金,二是南水北調工程設計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都必須經過規劃階段、項目建設書階段、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多個前期工作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任務,南水北調這樣的巨型水利工程更是如此。要在1300多公里的線路上,建成上千座跨渠建筑物和樞紐,必須通過多方案的比選、論證,優中選優,這需要做深入的前期工作。由于南水北調前期的這一階段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速,有些公路鐵路由滯后發展到超前于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致使南水北調工程中的部分項目必須重新規劃設計。三是移民問題。讓移民能搬得出,穩得住,還能夠逐步致富,在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下,規劃做了多次調整,在實施過程中,移民工作要做深做細做到位,這也需要時間。
《民生周刊》:您提到資金問題,當時資金的籌措是不是很困難?
張基堯:總體規劃階段估算是1240億且全部是政府投資,可研性報告階段由于政策變化、設計深化及物價等因素增加到2546億,將近增加一倍,錢從哪兒來,既要保證工程建設資金,又要利用市場機制建立有利于節水治污的受水區沿線用水量與投資相結合的資本金制度,減輕政府財政壓力,建立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設基金,組建銀團,由多家銀行為南水北調融資,確實費了很多心血和周折。
節水仍是北方用水根本
《民生周刊》: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后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張基堯:雖然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已通水,但是,要實現最初的規劃目標還要做出很大的努力。第一,通水以后如何在受水地區限制超采地下水。按照南水北調總體規劃,39億立方米用來彌補地下水超采,15億立方米用來彌補擠占農業和生態用水。通水后如不嚴格遵循國務院批復的總體規劃及可研報告,采取切實可行的地下水控采措施,繼續超采地下水,那么南水北調的生態效益目標就無法實現。工程規劃的目標就大打折扣,工程效益也難以充分發揮。第二,節水是解決北方水資源短缺的根本。南水北調通水的前提是先節水后通水。南水北調補充的水量是在節水基礎上補充的,工程規劃受水區的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東,在通水前后,如何通過各種節水措施節約用水,既是南水北調工程的規劃目標,也是受水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要求。所以不能水通了,就敞開利用,形成大通水、大浪費。第三,用水多了,污染也多了,如何把用水和治污結合起來,一邊增加用水,一邊加大對污染的治理,不能出現大調水、大污染的局面。第四,要理順工程及水資源管理關系,加強工程的調度,充分發揮工程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盡快開工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
《民生周刊》:對于地下水超采,您有擔憂嗎?
張基堯:目前,淺層地下水的超采面積已達4.4萬平方公里,嚴重超采的有3400平方公里,深層地下水超采面積也在不斷擴大。正因如此,南水北調規劃中,用以彌補地下水超采的水量就有39億立方米。水利部和發改委已經制定了地下水限采規劃,明確了限采目標和限采措施,現在的關鍵是,通水后,受水區各級地方政府是否會按照原來規劃的目標來控制超采地下水。如各項措施不能落實,不僅南水北調工程的生態修復目標難以實現,受水區還將持續出現地面沉降、植被退化、海水入侵等生態問題。
堅決治污 水質安全有保障
《民生周刊》:據《民生周刊》記者調查了解,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前,核心水源仍有污染,神定河等五河治污存在困難,現在情況如何?
張基堯:作為南水北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的水質一直是比較好的,進入陶岔中線入水口的水質始終保持在II類標準。
包括神定河在內,有7條經過湖北、河南城市的入河支流,由于城區污染較嚴重,需要按照一河一策制定污染治理方案,落實河長制,加大投入,從嚴從實進行治理。
在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建設中,國家發改委牽頭制定了《丹江口水庫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及水資源保護規劃》,投資170多億元對庫區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關閉了很多沿線污染企業,加大力度建設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加強農村垃圾、污水集中處理、面源污染治理,在陜西漢江兩岸還實施了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目的的生態移民工程。由于采取這一系列措施,丹江口水庫水質一直都保持在II類以上。2013年,我陪同全國政協副主席杜青林同志去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調研水污染治理及水源地保護,看到幾條污染較重的支流正在采取措施,整治疏通河道,清理污泥垃圾,完善排污管網,全河截斷污水入河通道,建立以市長、區長為主的河長責任制,一河一策進行集中治理,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水體有自凈作用,一個水源地的局部污染,不代表整個水體的水質不安全。只要南水北調入水口的水質得到保證,渠道里的水質是可以保證的。當然,對重點河流污染的治理還要抓緊實施,據我了解的情況,在南水北調通水的時候,7條入庫支流都不同程度進行了治理,有的已經取得突破性成果。
《民生周刊》:外界對南水北調工程的質疑,您怎么看?
張基堯:我們歡迎公眾和媒體的質疑,質疑本身就是一種監督。我希望,以后公眾和媒體加強對南水北調水質的監督,加強對南水北調工程運行過程中管理的監督,在廣大群眾的監督之下,這個工程才能規劃好、建設好、運行好并長期發揮效益。

謀劃解決西北水短缺
《民生周刊》:下一步,南水北調工程將進入怎樣的階段?
張基堯:為了更好地解決天津和河北東部地區的用水問題,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應該盡快開工建設。目前,東線雖然只是通水到山東德州,但是,工程規模其實已經具備了向北延伸的條件,如果不繼續延伸,實際上,是對工程建設規模的一種浪費。多年來,通過東線水污染的治理,東線水質已經符合國家標準,天津、河北,都急切希望南水北調東線水能夠北送,使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更早惠及更多的人民群眾。再者,我國西北地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既是我國今后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空間,又是我國重要的西北屏障。但西北地區土多水少,水資源短缺,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發展和國家許多重點工業向西部轉移,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與水資源的矛盾日益加劇。當前,在西部水資源的配置中存在人民群眾關注多、解決方案爭論多,相關部門、地方分歧多,高層面統一協調少的問題。因此,從提升國家實力、振興中華民族、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高度出發,我曾建議把我國西部的水資源問題提到國家層面,盡快組織有多部委、多專業專家參加的研究論證,在尊重多年來南水北調西線研究成果,吸納新的意見建議基礎上,明確工作方向和技術路線,快研究,早決策。
(實習生李菁對本文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