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靖芳
位于古代絲綢之路要道的甘肅,正致力于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甘肅有哪些優勢,如何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實現現代化交通互通互聯?《民生周刊》記者對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副省長夏紅民進行了采訪。
《民生周刊》:面對國家戰略帶來的機遇,甘肅有哪些區位優勢?
夏紅民:提到絲綢之路,首先就會想到莫高窟的飛天、反彈琵琶。甘肅是絲綢之路重鎮,絲綢之路在中國綿延4600公里,其中甘肅東西1600公里全在絲綢之路上,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甘肅是聯系中亞、西亞的要道,溝通西南、西北的樞紐,是西北乃至全國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決策作出后,甘肅省委省政府制定了總體方案,希望借助這一國家戰略,使我們這樣一個相對閉塞的內陸省份成為向西開放的前沿。
《民生周刊》:那么,甘肅有哪些產業優勢?
夏紅民:新中國成立初期,甘肅曾是我國現代工業的搖籃,“一五”時期的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中有16個在甘肅,如裝備制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行業,甘肅有雄厚的現代工業基礎。但隨著改革開放和整個經濟發展布局的調整,有些裝備和企業落后了。新常態下,速度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產品要向中高端發展,隨著產品和產業的向外輸出,我們的強項可能正是中亞、西亞迫切需要的,向西開放我們有優勢。
《民生周刊》:絲綢之路離不開“路”,甘肅的交通體系將作出哪些調整?
夏紅民:在經濟社會發展層面,制約甘肅最大的瓶頸就是交通。目前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與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相比遠遠不夠。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首先是道路相通、暢通。所以,甘肅把交通建設攻堅作為重中之重,制定了交通突破行動規劃,也叫6873行動。從2015年開始,用6年時間,實現交通領域投資8000億元,新建公路鐵路7萬公里,實現公路聯通、鐵路聯通、航路開通,使我們連接六省區的出口全部打通,市縣鄉村之間的道路全部聯通,航線開通至各省會等大城市,實現人流、物流、信息流全方位打通。
《民生周刊》:道路的打通將為民生帶來哪些改善?
夏紅民:甘肅有豐富的煤炭、天然氣、石油、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除了一部分要通過管道運輸,很大一部分轉化為電能向外輸送,更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公路、鐵路運輸,就因為交通不暢,產品運不出去,嚴重制約產業發展。甘肅還是特色農業主產區,是全國第六大牧區、全國雜交玉米制種基地、馬鈴薯主產區之一,很多優質鮮活農畜產品因為交通不暢無法及時運出,嚴重制約農民收入增長。
公路鐵路航路相通后,商貿流通的渠道就打開了,為了向西開放,蘭州中川機場已正式開通國際口岸,武威開設綜合保稅物流園區,中歐班列已開行,把農產品、工業品直接運到中亞、西亞,比過去縮短了一個多月。這些都將惠及人民群眾,并推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推動我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