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
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2年聚焦“三農”,長期以來,我國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備受關注。但一方面是我國糧食生產“十一連增”的好消息,另一方面卻也出現“鎘大米”、“毒生姜”等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
民眾的關注重心逐漸從能否“吃得飽”轉為能否“吃得好”。繼中國人在境外搶購奶粉后,近期,有新聞爆出,中國游客在日本搶購天價大米,以1500元人民幣買5公斤裝的日本大米。
中國的農產品質量到底怎么樣?農業生產目前面臨什么挑戰?農業生產方式將如何調整?面對種種疑問,在3月6日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進行了解答。
“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是天大的事,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余欣榮認為,總體上,我國的農產品是可靠的,消費安全是有保障的,近幾年農業部對全國蔬菜、畜禽、水產質量安全的抽檢合格率基本穩定在96%以上。但他也承認,確實在個別地區、個別品種,還有個別的時段,違法違規案件時有發生。尤其受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農產品質量問題還時有發生。
余欣榮表示,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政府監管部門的態度是堅決的。“哪怕有1%的問題我們將采取100%的努力,堅決‘零容忍’。”而農業部將進一步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地方負責制,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水平。
在農業生產中,農民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給農產品質量安全帶來隱患,也使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資源、生態、環境的制約。
“我們的農業到了要減壓、減負的時候。”余欣榮表示,我國的農業自然資源,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還有其他的相關資源,已經到了嚴重透支的地步。在這樣一個時點上,國家提出推動農業現代化必須要把轉方式、調結構擺到重要位置,也就是基于這些考慮。
余欣榮進一步指出,這次調結構、轉方式,其目的就是要推動農業發展從拼資源消耗、拼化肥農藥強投入、拼生態環境這種粗放經營,轉到注重產量、質量和效益并重,注重集約、節約和創新上來,努力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新路子。農業部將啟動實施化肥、農藥使用的零增長行動,力爭到2020年農藥、化肥使用總量實現零增長。另外還要建立糞污處理、地膜回收的機制;要探索農業用水的最低保障紅線制度,啟動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工程、西北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