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碧華
是去養老院,居家養老中心還是在家養老?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如何選擇養老方式成了擺在每個家庭面前的現實難題,尤其是在廣大農村。
3月1日起,《浙江省社會養老服務促進條例》正式實施,這是全國首部由省人代會通過的社會養老服務地方性法規。
今年兩會上,這一話題再次引起代表、委員的關注。
3月8日,在浙江代表團駐地,《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煤山鎮新川村黨支部書記張天任。
“由于農村養老服務功能弱化,農村老人養老問題更為突出。”作為“村官”的張天任對農村養老問題感同身受。
老齡化程度加深
3月10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副部長胡曉義就“就業和社會保障”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全國人大代表張天任。
在發布會上,尹蔚民重點提到養老保險基金未來收支平衡面臨巨大的壓力。
尹蔚民表示,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平衡,不僅涉及到制度內一些因素,比如參保人數、待遇水平、撫養比。同時也涉及制度外的一些因素,比如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和經濟增長。其中,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平衡影響巨大。
據介紹,我們國家目前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達到了14.9%,到2020年將達到19.3%,到2050年將達到38.6%。
老齡化社會是指老年人口占總人口達到或超過一定比例的人口結構模型。按照聯合國的傳統標準是一個地區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新標準是65歲老人占總人口的7%,即該地區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
對比上述數據發現,按照傳統標準我國自然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且老齡化程度在加深。
早在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發布的《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10/2011》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呈現加速發展態勢,到203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到2050年,社會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
以浙江寧波為例,3月9日,記者從該市老齡辦獲悉,截至2014年末,寧波市6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已達到125.5萬,占戶籍人口總數的21.5%。換句話來說,從去年開始,寧波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讓更多老人感受社會溫暖。
探索多元化思路
短短幾年間,老齡化問題已不再是當初簡單的數字統計,而是真真切切擺在了每個人的面前,如何合理有效地解決這一社會問題已迫在眉睫。
我們傳統的觀念是養兒防老,但張天任在調研中發現,隨著子女進城打工、出國留學或就業,農村的空巢率急劇上升。“大多數老人獨自待在家里,有的看看電視、聽聽廣播、打打牌,有的與鄰居聊聊天。他們相互照顧,自娛自樂,只有到了生病時才通知子女回家看看,有些甚至生病了子女都不知道。”
“離得近的還好,可以時不時地去看看,就怕子女離得遠,養老成了大難題。”張天任說。
他還注意到,隨著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深入推進,農村很多土地都被征用和流轉,農村失地老人數量也在不斷上升,傳統的土地養老功能正在弱化。
在浙江農村也出現了一些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老人白天在養老中心吃飯、打牌等,晚上則回家休息。還有些個人會邀請三、五個老人到家里護理,收取幾千元錢每年的護理費。
“農村老人需求相對簡單,只是解決吃喝拉撒這些最基本的問題。我認為居家養老是解決這一困境的良方,成本低、覆蓋面廣,也省去了重新適應養老機構環境的麻煩。” 在張天任看來,這些都是有益的嘗試。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需求,孤寡老人適合去養老院,行動方便的適合去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行動不便的則適合由專人照看。”他認為,在“未富先老”的時代背景下,我國農村養老不能再遵循“只交給土地和家庭”的傳統模式,可探索創新社會化、多元化、多渠道、市場化的綜合養老道路。
農村養老需完善政策
多元化的養老方式,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養老問題,但也面臨一系列難題,比如沒有規范的標準,護理人員嚴重不足等,這些均需完善政策支持來解決。
對于規范問題,他建議全面梳理農村養老服務的個性化需求,針對農村居家養老的特點,分門別類地制定和規范諸如送飯、做飯、洗澡、理發、購物、打掃房屋、陪同看病、生活護理、情感交流等個性化服務流程,積極開展定制服務、上門服務,做到多層次、多樣化、有選擇性地開展養老服務,讓每個接受養老服務的農村老人都能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和親人的溫暖。
而針對護理人員不足的難題,張天任建議支持有條件的職業院校開設老年管理、養老護理專業,加快培養專業護理人才。他認為可以借鑒“師范生免費教育”模式,為農村鄉鎮敬老院(養老院)定向培養養老護理專業人才。
同時,建議在有條件的醫療機構融入農村養老服務的醫療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醫療專業服務,為接受養老服務的農村老人提供更為周到的醫療護理服務和保障。
為鼓勵多元化的養老服務,張天任建議國家放寬相關政策,加強統籌協調,研究制定統一、具體、規范的民辦養老服務機構扶持政策和操作機制,落實土地、房屋、資金補貼、稅費減免、水電收費等優惠舉措。
同時,開辟國家、集體、社會組織和個人的投資渠道,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等社會各界對社區養老服務提供資金上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