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心
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取材于李栓慶所著的報告文學《周恩來總理視察伯延紀實》,影片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進行了適當的藝術加工,使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得到了巧妙的融合。周恩來作為共和國第一任總理,深得人民愛戴和敬仰。以他的事跡為題材的電影已有多種,如記錄片《周恩來的外交風云》、故事片《周恩來》等,但與這些大跨度、長時段的電影不同,《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通過周總理視察伯延的四個晝夜為中心,在一個很短的時段內,完整地呈現出了周總理的人格魅力和領袖風采,它像一部微雕作品,格局不大,但內含豐盈、感情真摯,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電影視角獨特,而且還觸及到了三年困難時期這一極少有人涉足的特殊歷史階段,為今后拍攝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提供了有益借鑒。
影片的主要戲劇沖突,集中在周總理想要了解伯延人民真實的生活狀況,而村主任郭鳳林卻百般偽飾、掩蓋真相,阻止周總理了解真相。一邊是親民、愛民,試圖了解真相的領袖,一邊是愛面子、捂蓋子的鄉村干部。這一矛盾,在當時具有普遍性,因而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為了給總理呈現一個和諧、幸福的革命老區,村主任郭鳳林將那些所謂“愛說怪話,沒話找話的落后分子”關了起來,并告誡村民和干部不許說真話給革命老區抹黑。周總理抵達伯延的前兩天都一無所獲,盡管伯延村民早已食不果腹民不聊生,甚至以樹葉為食,但仍裝作歌舞升平,甚至為總理置辦了大魚大肉。然而周總理最終還是突破了村主任郭鳳林設置的重重阻礙,以細致縝密的工作方法和對人民體貼入微的工作態度感化了伯延老區的民眾,得知了底層人民生活的艱難處境和對當時政策的真實想法,從而與毛主席一起調整了政策方針,讓伯延成了全國第一解散公共食堂的公社,解決了人民的吃飯問題。
如同推理偵探片一樣,探尋真相成為了本片的核心。劇情隨著周恩來總理抽絲剝繭接近災荒的實情來逐步展開,特別是他與連弟奶奶、汪老師、張二廷、老支書等人的交流,充分體現了周恩來作為領導人親切平等細致的工作作風和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深情厚誼。影片對周總理的塑造皆從細節入手,更加深入人心。例如當周總理看到村主任郭鳳林為他準備的紅燒肉(這在當時是極為奢侈的菜肴)時,就把剛跨過門檻的腳收了回去,讓郭鳳林把紅燒肉放在大鍋飯里分給大家一起吃。于此相應的是,當連地奶奶給周總理做的拽面送到屋里,周總理體諒老人一片心意,知道不能推辭,此時導演又用了一個周總理一步跨過門檻的特寫鏡頭,與前面的“不過門檻”相呼應。導演采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將連地奶奶做拽面的一系列鏡頭與周總理和村民開會時的鏡頭剪輯在了一起,更體現了周總理對村民的真切關懷以及老區人民對領袖的赤誠愛戴。
本片中對周恩來形象的塑造亦有所突破。如周總理和農民一起下地插瓜秧,但由于周總理缺乏插秧的勞動經驗,所以他一會兒把秧苗插得太直,一會兒又把土壤踩得太實,頻繁犯錯被身旁的農婦一一指正。他與農婦之間的平等的互動凸顯了周總理平易近人、虛心學習的博大胸懷;同時這一情節也充分體現了老區人民的淳樸和直爽。在這里,周總理不再拘泥于傳統領袖電影中領導人終日忙于國家大事的高大全形象,而是走下主席臺,走到田間地頭,不是去指導生產或作重要指示,而是接受農民的指導,虛心地學習如何插秧。這類情節在過去的同類電影中是不多見的。
影片的矛盾沖突一開始很尖銳,隨著劇情的發展,矛盾開始發生變化:由簡單的對立沖突走向了融合。影片開始,村主任郭鳳林是以反面角色出現的。他為掩飾真相,不但將有不同意見的村民關進小黑屋,還反復叮囑其余村干部不許給總理講真話;為了防止自己的父親老支書對總理說出實情,謊稱父親已經去世;在全村以樹葉為食的困難條件下為了奉迎周總理給其準備紅燒肉。在村主任郭鳳林的百般阻撓下,周總理開始的兩天考察工作陷入僵局。但隨著劇情的層層推進,郭鳳林的反面形象發生了轉變:他其實并非是為了一己私利而弄虛作假欺上瞞下,而是基于一種淳樸的價值觀念和認識水平,錯誤地認為只有隱瞞饑荒的實情,才能替總理和主席分憂,才不會給總理和主席添堵,才能和國家一起勒緊褲腰帶堅持下去。這種善意的謊言,充分體現了郭鳳林對領袖的理解、尊敬和愛戴。這一矛盾的轉變極大地升華了影片的精神內涵,老區人民在這樣艱難的生存條件下依然始終信任國家、支持國家建設、堅持以國家利益為重,是黨和國家的堅強后盾,這樣的情節設計使電影的思想內涵得到極大提升。
影片在敘事角度上別出心裁,采用了第三人稱旁白的視角,由跟隨在總理身邊隨行的攝影師來講述周總理在伯延考察中的四個晝夜的故事,既敘述了白天總理在村中的考察活動,塑造了總理勤政愛民的高大形象;又兼顧了夜晚總理回到駐地辦公室的生活情況,讓觀眾可以近距離的觀察到總理在家中不為人知的一面,表現了周總理和鄧大姐互相關心照顧的夫妻之情。在總理與伯延村民接觸的過程中,影片多次以黑白照片的形式將畫面定格,為電影增添了極強的歷史厚重感和真實感。這一個個定格的歷史照片如同樂譜中的重音符號,將周總理本就深入人心的和藹可親的音容笑貌固化在觀眾們的腦海里,同時也調節了電影的敘事節奏。
整部電影的基調較為沉重陰郁,應和了在伯延考察時周總理面對食不果腹的老區人民悲憫沉重的心態。影片以偏灰藍色的陰暗冷色調為主,烘托出在三年自然災害的大歷史背景下,籠罩全片的凝重氣氛。盡管如此,影片的情緒卻是哀而不傷的,從周恩來總理悲天憫人的面容背后,也能看到他對建設新中國新農村的信心與期望。
因此可以說,《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是領袖題材電影中的精品,它避免了過于夸張、溢美的老套敘事,采用了以情動人、以細節塑造形象的手法,為今后同類題材的電影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