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金旺
50歲的劉女士兩年前開始總覺得右側腹部隱痛不適,人也稍感乏力,劉女士以為是自己年紀大了,認為是一般的小毛小病,也沒和子女講,自己隨便買點藥吃吃就拖過去了。誰知后來腹痛逐漸厲害,出現腹脹及惡心嘔吐,面色變得蒼白,人越來越消瘦。家人這才知道,趕快將她送去醫院檢查。腸鏡檢查發現右側回盲部有一凸起腫塊,外觀像菜花樣,表面污穢不堪,可見血跡,取了三塊小組織去化驗,結果是大腸癌。后來的檢查發現肝臟也有好幾處轉移病灶,劉女士后悔不已。
大腸癌 早發現早治療效果好
醫生說,生活中大腸癌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全球每年新增大腸癌病例120萬例,我國就占有40萬,這其中很多都是40~60歲的中老年人,近些年的研究數據表明大腸癌已經是我國惡性腫瘤中發病率上升最快的腫瘤之一。目前大腸癌相關死亡率已躍居惡性腫瘤第二位。我國大腸癌發病逐年上升可能與國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改變有關。但是,在所有消化道腫瘤中,大腸癌的治療手段最多,只要及時發現,早期治療,效果往往比較好,所以普通民眾尤其是中老年人了解有關大腸癌的防治知識對自身的健康、降低國家的負擔是很有好處的。
哪些原因可能導致大腸癌
任何疾病的發生不外乎是自身的遺傳因素和外界的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大腸癌的發生發展也不例外,目前醫學界比較公認的與大腸癌有密切關系的因素包括下列這些:
遺傳因素:1/3的大腸癌有家族聚集傾向,大腸癌發病與遺傳有關。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家屬,患大腸癌的危險性比普通人群高2~6倍。曾患大腸息肉者,或是父母、兄弟姐妹被發現有息肉群癥者(息肉數在100個以上)尤其應該注意。筆者曾經遇到一個家族,有血緣關系的10個親人中有8人先后在不同的年齡段得了大腸癌,所以提醒有大腸癌家族史的朋友應當經常去醫院體檢,必要時進行腸鏡檢查。
飲食方式:一般認為高脂肪高蛋白飲食以及膳食纖維不足是大腸癌重要的發病因素。高脂肪飲食,特別是含有飽和脂肪酸的飲食,可促進膽固醇代謝物及次級膽酸的生成,有致癌作用。食物纖維不足往往延緩大便的排除,增加了腸內致癌物質和大腸黏膜長時間接觸的機會。
癌前病變:大腸癌并非是短期內突然發生的病變,而是通過正常黏膜-腺瘤-癌變這樣一種順療逐漸發展的。所以目前醫學家已經將大腸腺瘤看作是癌前病變,其癌前期病程一般5~20年不等。另外,其他一些大腸良性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息肉病等,均是大腸癌癌前病變。因此有上述情況的朋友應當及時治療原發病,以免到時后悔莫及。
寄生蟲病:我國資料表明,部分晚期血吸蟲病亦并發大腸癌。血吸蟲的蟲卵長期存在于大腸黏膜中刺激腸黏膜而導致癌變。血吸蟲病重災區與無此病地區相比,大腸癌的檢出率要高12.3倍。
其它因素:盆腔接受過放射治療、膽囊切除、缺鉬、經常接觸石棉、便秘、腸腔內厭氧菌數量增多也可能與大腸癌的發生有關。
有這些癥狀要警惕大腸癌
典型的大腸癌從起病到癌變引起癥狀需要較長的時間,所以大腸癌早期常無特殊癥狀,因此很多時候不能引起大家的重視。隨著體檢的大力開展,有較多一部分患者朋友是在發現大便隱血陽性或者腫瘤標記物(如CEA、CA199)升高后進一步檢查才明確為大腸癌的,所以建議大家尤其是40歲以上的朋友一定要定期體檢。
當然,大腸癌進展之后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癥狀:
排便習慣及大便性狀的改變:常是大腸癌最早出現的癥狀,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腹瀉、便秘,大便中帶有血波、膿液或者粘液等:如果癌腫發生在直腸則大便次數更頻繁,有的每天多達20余次,伴有里急后重感、排便不盡感,大便有時也會變形、變細。
腹痛:剛開始常為不確切的持續性隱痛,或僅為腹部不適或腹脹感,出現腸道梗阻時則會出現難以忍受的絞痛。
腹部包塊:多為腫瘤本身,一般消瘦的病人容易摸到,大腸癌的包塊往往較硬,很難推動,有時會有觸痛。
腸梗阻癥狀:一般為腫瘤較晚期癥狀,由于大腸內腫瘤太大堵塞了腸腔使得大便難以通過所致,此時往往會出現持續性難以忍受的腹痛、腹脹,甚至會出現惡心、嘔吐。
全身癥狀:大腸癌發展到晚期由于慢性失血、癌腫破潰、感染、毒素吸收等,病人可能出現面色蒼白、消瘦、乏力、發熱,甚至會引起肝腫大、皮膚臉色蠟黃、全身浮腫等一系列晚期表現。
不同部位大腸癌表現各異
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大腸由于包括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等六部分,而不同部位的腫瘤往往也會有不同的表現,具體地說:
右側大腸癌:腹痛最常見,消瘦、腹脹、腹塊及貧血次之:
左側大腸癌:以腸梗阻、便秘、腹瀉、便血等癥狀為顯著:
直腸肛管癌:便血最常見,大便習慣改變及里急后重次之。
大腸癌早期診斷很簡單
醫生建議,凡20歲以上有上述情形的朋友應考慮到大腸癌的可能,需要做進一步檢查以明確病情。發現大腸癌有哪些相關檢查手段?
大便隱血檢查:該方法簡單易行,只要留取一點大便就可以檢查,費用也不高,可以在普通人群中大量開展,現已作為早期診斷的重要線索。
消化道腫瘤標記物:臨床開展比較多的是CEA(癌胚抗原)、CA19-9、CA242、CA125等,雖然相關性不是特別理想,但也有較多病人是通過這些指標尤其是CEA的升高發現大腸癌的。
肛門指檢:簡單的說就是醫生用手指在直腸里觸摸一圈,然后根據觸檢的結果判斷是不是有直腸癌。因大腸癌位于直腸的比例較高,所以肛門指檢是性價比極高的一種判斷直腸癌的有效方法。當然,肛門指檢會有一點不舒服,而且很多讀者總覺得有點不好意思,所以在實際工作中,有相當一部分被檢者不配合。記得門診時曾碰到一個52歲患有痔瘡的女性患者,主訴近3月大便次數較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我敏感地意識到會不會有直腸癌,正準備給做她肛檢,這位大媽剛開始死活不愿意,后來在耐心分析她的病情和肛檢的重要意義后才勉強同意。結果不出所料,果然在距肛門5厘米的地方發現一個4厘米大的癌腫。
結腸鏡檢查:是目前發現大腸癌最準確的方法。通過結腸鏡能直接觀察全結腸的腸壁、腸腔的改變,并確定癌癥部位、大小及浸潤范圍,取活檢可獲確診。但凡懷疑大腸癌者均應行全大腸的腸鏡檢查。大腸癌術后的病人也需要定期進行腸鏡檢查以便及時地發現復發或再發的癌腫。
X線鋇劑灌腸:對癌腫定位較腸鏡準確,但對小的病變較易漏診,故與腸鏡有互補作用。
其他檢查:如超聲波、CT、核磁共振,甚至是目前很先進的PET-CT等檢查,也有助于確定大腸癌的分期及幫助明確是否合并遠處轉移。
大腸癌是目前治療手段最多的惡性腫瘤之一,國際上多采用綜合治療的方式,包括手術治療、化療、放療及靶向治療等。早期大腸癌術后5年生存率幾乎達到100%,進展期大腸癌療效減半,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腸癌是提高療效的關鍵。
由于大腸癌及癌前病變的癥狀隱匿且沒有特異性,因此早期大腸癌很難被發現。大部分大腸癌患者到醫院確診時已基本上屬于中晚期,給大腸癌的治療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門診中很多患者存在誤區,使得患者對大腸癌的病癥失去警惕,如出現大腸癌的病癥,不到醫院去就診,而是隨便服用市售腸胃藥打發;面對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等癥狀,自以為是工作疲勞、精神壓力過大等因素造成的……
大腸癌認知誤區
誤區一:吃得越好,越容易得大腸癌。
這是典型的大腸癌的認識誤區,我國十幾個城鎮的普查資料表明,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大腸癌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小城鎮和農村。在城市中,體力活動少的人群發病率又高于體力活動多的人群。從各個國家對大腸癌病因學研究結果看,高脂肪、高蛋白飲食、運動減少、環境污染和不良嗜好均與大腸癌的發病有關,而上述社會情況的出現又與經濟發展有一定聯系。所以,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上腹部不適、腹脹、隱痛、飽脹感、食欲減退、惡心嘔吐、消瘦貧血等狀況,要及時到正規的醫院去檢查。
誤區二:腸炎是多年的老毛病,自己吃點藥就沒事了。
這是很多人都忽視的一個問題。專家指出,早期大腸癌患者80%沒有癥狀,少數有癥狀也是一些非典型癥狀,極易同一些腸炎等疾病相混淆。所以,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地根據既往經驗和癥狀來判斷自己的疾病,自行買藥解決,這是非常不科學的,極有可能干擾大腸癌的早期診斷。
誤區三:患有痔瘡,不可能再得大腸癌。
大便出血既可能是痔瘡的表現,但往往也是低位腸癌的臨床表現,有時候兩者可以完全相混淆。一些患者常常以為是痔瘡而延誤了診斷,在確診腸癌時已屬于晚期甚至出現了遠處轉移。另外,大便隱血篩查也是腸癌早期篩查的重要手段。
大腸是我們人體一個重要的消化器官,大家既要呵護保養好自己的大腸,又要對大腸癌的認知保持高度警惕,走出大腸癌認知上的誤區,讓我們的生活遠離大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