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林,趙東平
LIU Gui-lin1, ZHAO Dong-ping2
(1.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西安 710089;2.西北工業大學 CAPP與制造工程軟件研究所,西安 710072)
約束理論(Theroy of Constrains, TOC)[1]認為,任何系統都存在制約其發展的約束因素,瓶頸因素控制著整個系統的運作。在飛機裝配生產線中,由于工裝和工位數量眾多,瓶頸工位的存在嚴重制約著整個裝配生產線的產出率。重視對瓶頸的控制作用,通過提高瓶頸工位的裝配能力,實現整個飛機裝配生產線效率的提升。但在裝配生產線瓶頸控制之前,必須識別出的瓶頸所在的工位。因此,瓶頸識別技術成為解決裝配生產線瓶頸問題的關鍵所在。
針對瓶頸識別問題,很多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喬非針對多重制造系統的特點,提出了系統瓶頸和層瓶頸的概念,并以最高負荷為原則來識別系統瓶頸[2];蘇國軍等通過設備利用率實現系統瓶頸的識別[3,4];文翟穎妮提出一種基于關鍵路徑的瓶頸識別方法[5];劉明周等提出瓶頸度及瓶頸指數這一動態指標,以全面衡量各個制造單元成為瓶頸的能力,進而實現瓶頸的動態預測[6];陳友玲提出了擴展產能最小的制造單元即為瓶頸[7]。這些現有的瓶頸識別屬于事后瓶頸識別方法,大多是在生產系統運行一段時間后,通過對生產過程數據的采集和仿真分析進行瓶頸識別。在飛機裝配生產線中,這種事后瓶頸識別方法無法滿足飛機研制對成本和周期控制的需求。
為此,提出基于網絡截集的裝配生產線瓶頸識別模型,在飛機裝配生產線設計階段,充分考慮瓶頸的識別問題,為裝配生產線的瓶頸控制和優化奠定基礎。
給定一個有向網絡D=(V,A),在V中指定了三個點集合,分別稱為發點集(記為Vs),和收點集(記為Vt),其余的點稱為中間點集。任意兩點vi到vj的連接線稱為網絡的有向線,對于每一個有向線對應一個c(vi,vj)≥0(或簡寫為cij),稱為有向線的容量[8]。
對于一個網絡,最大流問題就是求D上的一個可行流{Fij},使其流量v(f)達到最大,并且滿足:

最大流最小截理論是指在任一個網絡D中,從Vs到Vt的最大流的流量等于分離Vs,Vt的最小截集的容量,即最大流最小截理論。最小截集可通過求解網絡的最大流得到。最小截集上的容量對網絡總容量的影響最為明顯。為提高網絡總容量,必須首先考慮改善最小截集中各有向線的容量,提高它們的通過能力。因此,最小截集上的有向線段是整個網絡上的瓶頸環節,它制約著網絡性能的提高。
對于一個產品從零件到成品組成的裝配網絡,根據最小截集理論,可定義如下概念:
1)發點集Vs:裝配網絡的發點集Vs為裝配線的起點集;
2)收點集Vt:裝配網絡的收點集Vt為裝配線終點集;
3)有向線(vi,vj):裝配網絡的有向線描述有裝配工位件的約束關系;
4)有向線的容量cij:裝配網絡有向線的容量cij描述各工位的裝配能力(用工位裝配時間來表征);
5)最大流v(f):裝配網絡最大流為裝配線的最大裝配能力(用生產線最小裝配周期來表征)。
通過求解裝配網絡的最大裝配能力(即最小裝配周期),可以到網絡的一個最小截集。最小截上的容量(工位裝配時間)對整個裝配線的效率影響最大。所以,裝配生產線的瓶頸為最小截集所在的工位。裝配生產線瓶頸可描述為:

其中,CB為裝配線瓶頸;
CPi為裝配網絡最小截集上第i個工位的裝配時間;
通過分析裝配生產線上各工位的裝配序列、工位關聯關系和零組件裝配優先級的基礎上,針對多工位裝配生產線,構建的裝配有向網絡如圖1所示。

圖1 有向裝配網絡
圖中各符號及其含義如表1所示。

表1 有向裝配網絡符號及其含義
對于有向裝配網絡G=(V,A),V為網絡G的頂點集,代表裝配網絡中的節點工位,A為網絡G的有向線集,表示各工位間的關系。將頂點集分為三部分:發點集、收點集和中間點集,設X為網絡的發點集(裝配線起點),Y為網絡的收點集(裝配線終點),W為中間點集(工位節點),則有以下性質:

對于發點集X中的每一個頂點xi,它都是網絡G中有向線的起點,對于收點集中的每一個頂點yi,它都是網絡G中有向線的終點,對于中間點集中的每一個頂點vk,它既是網絡G中有向線的起點,也是有向線的終點。


若M(G)中aij=1,則有向線(vi,vj)的容量為cij;若aij=0,則有向線(vi,vj)的容量為0。
按照網絡截集的定義,若頂點集V被剖分為兩個空集合Vs、Vt,使得那么有向線集(vi,vj)稱為是(分離Vs、Vt)的一個截集。為此,建立截集矩陣Kt。在容量矩陣C(G)中以截集起點集Vs所對應的行為截集矩陣Kt的行,在C(G)中以截集終點集Vt所對應的列為截集矩陣Kt的列。假設Vs等于裝配網絡發點集X及網絡中任意t個中間點則截集矩陣為:

截集矩陣的容量C(G)為:

根據最大流最小截定理,在網絡G中,從發點集X到收點集Y的最大流的流量等于分離X,Y的最小截集的容量。因此可得到裝配線網絡的最小裝配周期為:

通過“最大流最小截”定理將裝配線瓶頸識別問題轉化為裝配網絡頂點集的組合優化問題,即隨著頂點組合的改變而截集容量不斷改變的組合優化問題。
某產品裝配線共有7個工位,根據已知條件和所提出的裝配有向網絡概念,構建的裝配有向網絡圖如圖2所示。

圖2 裝配有向網絡模型
根據有向裝配網絡,建立的鄰接矩陣M(G)如下:

容量矩陣C(G)如下:

任意t個中間點的截集矩陣為:

截集矩陣的容量Ct為:

根據所提方法的原理,網絡G中,從發點集X到收點集Y的最大流的流量等于分離X,Y的最小截集的容量,可得到裝配網絡的最小裝配周期為:

應用遺傳算法對上式進行求解,當進化到第17代時適值收斂。各次運行結果的最優適值均為74,如圖3(a)所示。即裝配網絡的最小裝配時間為74h。最優染色體為:1 1 0 1 0 1 1。

圖3 收斂曲線
采用Longest Queue方法求解本例的收斂曲線如圖3(b)所示,由圖可看出優化目標在26代收斂于74,驗證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故截集起點集Vs為截集終點集Vt為則有向裝配網絡的最小截集為
據前面的分析,截集各有向線容量即為工位裝配時間,要提高整個裝配線的效率,就必須減小最小截集中有向線的容量,即工位裝配時間。當截集中各有向線容量每增加1%的時,對裝配線效率的影響度如表2所示。

表2 截集有向線容量(工位裝配時間)對生產線效率的影響(單位:h)
從表2中可看出,各工位裝配時間減小相同幅度時,對生產線效率的影響度不同,結合裝配線瓶頸的定義式(2)可知,工位v5對裝配線效率的影響最大,因此它是裝配線瓶頸,對v5進行合理配置,能提高裝配線作業效率和平衡率。
針對飛機裝配生產線設計階段瓶頸識別困難的問題,提出了基于網絡截集的裝配生產線瓶頸識別模型。以一個7裝配生產線瓶頸識別為例,給出了瓶頸的定義,構建了裝配有向網絡模型,在最小截集和鄰接矩陣的基礎上,建立了基于最小截集的裝配生產線瓶頸識別模型,該模型完全避開了飛機裝配生產線的復雜約束條件,將瓶頸識別問題轉化為大規模的組合優化問題,為后續智能算法的求解奠定了基礎。工位裝配時間可變動情況下,復雜產品裝配線瓶頸識別算法的研究將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1] WATSO NK J,BLACKS TONEJH,GARDINER S C.The evolution of a management philosophy: the theory of con-strains [J].Journal of O pertain M management, 2007,25(2):387-402.
[2] 喬非,馬玉敏,李莉,等.基于分層瓶頸分析的多重制造系統調度方法[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0,16(04):855-860.
[3] 蘇國軍,汪雄海.半導體制造系統改進Petri網模型的建立及優化調度[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1,31(7):1372-1377.
[4] ZHOU Z G, ROSE O. A bottleneck detection and dynamic dispatching strategy for semiconductor wafer fabrication facilities [A].Proceedings of the 2009 Winter Simulation Conference. Washington, D. C.,USA:IEEE[C],2009:1646-1656.
[5] 翟穎妮,孫樹棟,王軍強,王萌.基于正交試驗的作業車間瓶頸識別方法[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1,17(7):1945-1952.
[6] 劉明周,單暉,蔣增強,等.不確定條件下車間動態重調度優化方法[J].機械工程學報,2009,45(10):137-142.
[7] 陳友玲,張永陽,孫亞南,等.基于Petri網的敏捷化生產調度建模方法[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0,16(3):598-62.
[8] L. Li, Q. Chang, and J. Ni.Data driven bottleneck detection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09,47(18):5019-5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