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佳慧
?
企業社會責任與資本成本關系研究綜述
方佳慧
摘要:隨著產品質量安全、環境污染、員工關系等問題日益突出,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概念已經逐漸被企業、政府、公眾以及媒體所關注,成為關乎企業增強競爭力和整個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話題。學術界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也成為熱點,而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一直是這個領域的研究重點。鑒于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意義,本文對社會責任及其與資本成本關系的理論與實證研究進行了梳理并評價,對未來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希望為今后對這一話題作相關實證檢驗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并為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論據。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股權資本成本
19世紀20年代,英國學者謝爾頓(Oliver Sheldon)第一次從學術角度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自那以后,關于這個話題的研究與討論就開始在學術界和商界出現。大量學術論文在這個領域內被撰寫及發表,同時世界各國的企業也開始加大對社會責任相關活動的投資。
然而,隨著許多企業社會責任缺失行為的頻繁曝光,企業社會責任實踐不斷遭到質疑,甚至很多已經被公眾視為單純的營銷活動或粉飾行為,認為企業并非真正履行社會責任,而只是企圖讓自己“看起來”對社會負責,但沒有任何有效且真正的制度和管理上的變化。于是我們不由開始疑惑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到底存在一種什么關系,是正相關還是負相關,若存在正相關關系,那么為什么這么多的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故為了加深我們對二者之間關系的理解,本文著眼于影響財務績效的一個主要因素——資本成本,研究企業社會責任是否影響資本成本。
之前的研究表明,國內外學者基于不同的理論來解釋企業社會責任及社會責任績效存在的合理性。
(一)聲譽管理理論
聲譽體現的是一個企業受公眾認可的程度,其核心在于信任。那么,聲譽管理就是對企業聲譽的創建和維護,旨在建立、維持與社會公眾的信任關系。
好的聲譽對于企業來說是一種重要的無形資產,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聲譽好的企業發行的股票會更受投資者歡迎,投資者的強烈需求會推高該企業的股票價格,從而降低融資成本;同時,聲譽好企業的產品的需求也會相對來說更大,因此公司的經營風險降低,資本成本也隨之降低;并且,政府或銀行也更希望與聲譽好的公司打交道,這樣就能直接降低融資成本和融資難度。故若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就可以促進企業聲譽的提高,這樣一來企業就會擁有強烈的動機從事社會責任相關活動,披露社會責任信息。可以說,聲譽管理策略是企業進行社會責任實踐,并且自愿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內在動機之一。
(二)利益相關者理論
利益相關者理論為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該理論的鼻祖Freeman認為,相關利益者指那些在公司中存有利益或具有索取權的群體,包括供應商、客戶、雇員、股東、當地的社區以及處于代理人角色的管理者。
本文試圖用利益相關者理論來解釋企業社會責任存在的合理性。一方面,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從長遠來看,通過有效的利益相關者關系的戰略管理——與顧客,員工,供應商,社區和環境等主要利益相關者的關系——會形成企業一種無形的社會資源,以提高企業超越其競爭者的能力。此外,這種戰略管理還能導致企業避免,至少是防止企業暴露在各種風險之中(如經營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從而與其他企業相比建立長期可持續的競爭優勢。故企業社會責任的執行能夠幫助企業與個人和組織建立一種長期信任關系,這種關系有利于企業成功地存活下來并且實現盈利,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另外,利益相關者向企業提供資源并承擔一定風險,所以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他們需要了解對其決策有用的信息,包括財務或非財務信息,因此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可以幫助利益相關者及時地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減少信息不對稱程度,從而期望的風險回報會降低,資本成本降低。
(一)國外相關文獻回顧
對于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進行的實證研究開創了社會責任實證研究的先河,研究較早的為莫斯科維茨(Moskwitz,1972)和萬斯(Vance,1975),但兩人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之后這方面的研究就不曾間斷,到21世紀初,共出現了122篇相關的文章。
在評估社會責任與權益成本關系的文獻中,Angel and Rivoli(1997)認為社會責任策略對企業股權籌資成本有一定影響,并斷定有社會責任感的投資者不會投資環境政策有問題的企業。Di Giulio等學者(2007)表明,假定風險是由利益相關者所感知的,企業社會績效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存在一種負相關關系。Sharfman and Fernando (2008)使用CAPM模型來測度權益成本,但他們僅關注了社會責任的一個維度,然而Sadok El Ghoul等學者(2011)著眼于社會責任的六個維度,研究發現社會責任評級越好的公司股權融資成本越低,特別是在員工關系,環保政策和產品戰略方面的投資能夠從實質上減少公司的股權成本。且若企業參與煙草跟核能源行業,則會增加股權資本成本。此外,Craig R.Everett(2012)從一個新角度解釋企業社會責任對股權資本成本的影響,直接衡量“社會責任折扣率”。并且決定折扣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是管理者性別,企業的年齡和投資者受教育程度。
另一方面,在債務框架下調查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的極少數相關研究中,Sengupta(1998)提出,及時與詳盡的信息披露政策能夠讓貸款人和承銷商感覺企業的違約風險減少,從而降低債務成本。Menz(2010)將歐洲公司債券市場作為其CSP數據的資源,發現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對社會負責任企業發行的債券,其風險溢價與其他企業不會有顯著不同。而Schneider (2010)根據哪一種環境績效是債券定價的決定因素之一,利用美國紙漿造紙和化工行業的數據,研究指出社會責任實踐產生的成本,將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企業對其債券持有者和其他債務人的支付。Schneider的研究特意針對兩個行業中企業財務績效的同一個維度。另外,Goss and Roberts在2011年的研究也是與之相關的,因其調查CSR對債務市場的影響,但他們關注的是銀行信貸成本而并非債券收益率。
(二)國內相關文獻回顧
我國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主要從倫理學、社會學或者法學角度展開,偏重于理論的推導或者演繹。與此同時,社會責任的實證研究在國內也有一定的發展,但關于企業社會責任與資本成本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仍舊不多,并且集中在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與資本成本的關系研究上。
孟曉俊等(2010)認為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對資本成本的影響存在一種U型關系,即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降低資本成本,但虛假或過分渲染的社會責任報告反而會增加投資者對企業的風險估計,從而增加企業資本成本。沈洪濤等(2010)以我國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為樣本,分析環境信息披露與權益資本成本的關系,認為我國企業披露的環境信息能顯著降低權益資本成本。李姝等(2013)發現首次披露社會責任報告會顯著降低企業的權益資本成本,但對于社會責任報告質量普遍較低,暫時也不存在統一的標準與格式,故報告質量的高低對權益資本成本的影響并不顯著。張兆國等(2014)對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挖掘,認為二者之間存在一種交互跨期的影響,即滯后一期的社會責任對當期財務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當期財務績效對當期社會責任有顯著正向影響。
總結上述企業社會責任與資本成本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的相關文獻,我們發現了一些問題。首先,大多數國內的文獻都是側重于社會責任某一方面的經濟后果,如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或環境,或者直接利用社會責任的總指標來調查,這樣的研究結果過于單一,沒有足夠的解釋力。而國外的研究則會綜合分析企業社會責任的各個維度,如社會團體,多元性,員工關系,環境,人權,產品特征等等,得出的結論會更準確。第二,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的文獻,都只是對企業社會責任與資本成本的關系進行實證或理論研究,而沒有證明社會責任對資本成本的影響是否會使企業改變他們的行為。本文認為這一點十分值得調查,并且有重大的實際意義,能夠對企業的行為進行指導。第三,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國情,文化傳統也不一樣,而投資者對與企業社會責任或強或弱的概念會受到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宗教信仰等的影響,在這些文獻中,卻幾乎沒有多少考慮過這層因素。
總結上述文獻的貢獻與不足,結合我國研究和實踐的需要,本文認為未來在這個領域有兩個地方值得探討:第一,鑒于以上提到的第二點,可以使用動態的方法,當社會責任評級較低的企業增加其在社會責任實踐活動方面的投資時,研究在一段期間內該企業資本成本的變化。第二,正如前文中提到的,投資者對于企業社會責任或強或弱的概念因國家的文化和宗教而塑造。故若假設全球金融市場是可以分割的,研究社會責任和資本成本之間關系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之間的變化將會十分有意義。
參考文獻:
[1]孟曉俊,肖作平,曲佳莉.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與資本成本的互動關系—基于信息不對稱視角的一個分析框架.會計研究,2010(9):25-29.
[2]沈洪濤,游家興,劉江宏.再融資環保核查、環境信息披露與權益資本成本.金融研究,2010(12):159~172.
[3]高漢祥.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被動回應還是主動嵌入.會計研究,2012(4).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