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輝 李丹 王文杰
開腹與微創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治療分析
楊廣輝 李丹 王文杰
目的 分析開腹與微創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搜集子宮肌瘤剔除術64例患者,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均分成甲組(開腹手術)與乙組(微創手術)(n=32)。觀察2組效果,并分析比較。結果 乙組術中出血量為(60.77±20.39)mL,低于甲組(P<0.05);乙組手術時間為(75.54±28.65)min,短于甲組(P<0.05);乙組術后排氣及下床活動所需時間為(11.9±5.5)h、(10.7±3.4)h,短于甲組(P<0.05);乙組住院天數為(4.2±1.3)d,短于甲組(P<0.05);乙組并發癥的發生率為6.25%,低于甲組(P<0.05)。結論 微創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療效顯著,與開腹術相比,出血少,并發癥少,值得推廣。
子宮肌瘤剔除術;開腹;微創;腹腔鏡;療效
子宮肌瘤為常見婦科良性腫瘤,可導致患者不孕或月經量增多,研究發現約有0.13%~1.39%可發生惡變[1]。本病是子宮切除的重要原因,對患者健康構成較大威脅,若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則可誘發流產、不孕、排尿障礙、尿頻等,臨床必須予以重視[2]。現搜集子宮肌瘤剔除術64例患者,對其開腹與微創手術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總結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搜集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吉林省長春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0八醫院子宮肌瘤剔除術64例患者,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成甲組與乙組,各32例。甲組年齡30~59歲,平均(43.39±1.67)歲,肌瘤直徑3.0~8.9 cm,平均(4.9±1.5)cm,其中3例位于宮底,15例前壁,14例后壁。乙組年齡31~58歲,平均(43.66±1.43)歲,肌瘤直徑3.3~8.5 cm,平均(4.4±1.6)cm,其中2例位于宮底,16例前壁,14例后壁。全部患者肌瘤均少于5個。甲組與乙組的一般臨床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甲組 接受開腹手術。采用全麻或全麻聯合腰麻,進腹后,子宮充分暴露,于肌瘤突出處將子宮肌層切開,剔除肌瘤,使用可吸收線將切口縫合,清理后關腹。
1.2.2 乙組 接受微創手術。采用全麻,手術體位為仰臥位,在臍輪下方作1切口,呈縱形,長約1 cm,并穿刺氣腹針,膨隆盆腹腔后拔出氣腹針,置入連接好的攝錄像儀的腹腔鏡,查看盆腹腔內臟器有無損傷;在腹腔鏡引導下,于左下腹和右下腹的麥氏點分別置入1 cm、0.5 cm鞘卡;撥棒抬起并固定子宮體,使用垂體后葉素,注入子宮肌層,用量6 U,選取合適切口,對子宮漿膜層進行電凝電切,直至肌瘤表面,切口長度<肌瘤直徑,肌瘤鉆旋轉進入瘤體中心,固定并牽拉瘤體,器械使用電凝鉗,對肌瘤和假包膜的致密組織進行電凝分離,邊向外旋轉,邊牽拉肌瘤,電凝切斷肌瘤蒂部,使用可吸收線予以縫合止血,或電凝止血,肌瘤經粉碎機粉碎后,將其取出,并對盆腹腔進行反復、徹底沖洗,沖洗使用生理鹽水;對創面進行細致檢查,確保無出血后將器械取出,排出CO2氣體,并將套管拔除,常規縫合穿刺孔,結束手術。
1.3 觀察指標 比較甲組與乙組各項手術情況,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排氣及下床活動所需時間、住院天數等。觀察2組術后有無并發癥,對比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文所得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情況 甲組術中出血量是(125.36±40.24)mL,手術時間是(109.75±43.21)min,術后排氣是(28.6±12.1)h,下床活動是(29.6±10.6)h,住院天數是(6.9±2.1)d。乙組術中出血量是(60.77±20.39)mL,手術時間是(75.54±28.65)min,術后排氣是(11.9±5.5)h,下床活動是(10.7±3.4)h,住院天數是(4.2±1.3)d。與甲組相比,乙組術中出血量較少(t=0.8625,P<0.05),手術時間較短(t=0.8517,P<0.05),術后排氣及下床活動所需時間較短(t=0.8623,t=0.8672,P<0.05),住院天數短(t=0.8609,P<0.05)。
2.2 并發癥 甲組6例并發癥,發生率是18.75%,其中3例腸粘連,1例背部酸痛,2例切口感染。乙組2例并發癥,發生率是6.25%,其中1例背部酸痛,1例切口感染。與甲組相比,乙組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χ2=4.0362,P<0.05)。
研究表明,給予子宮肌瘤患者早期、積極治療,對其健康及身體恢復具有較大意義,治療以手術為主[3]。子宮肌瘤剔除術是臨床治療本病的常用方式,不僅可保留患者生育能力,還能維持子宮生理功能,在極大程度上保留生殖完整[4]。傳統術式為開腹,手術操作不受肌瘤大小、數目和位置等限制,尤其針對特殊部位肌瘤,如子宮黏膜層、闊韌帶肌瘤等,術者均可用手指直接觸摸較深位置或較小肌瘤,在直視下實施操作,瘤腔關閉較徹底,且止血較好[5]。但開腹操作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切口疤痕大,術中出血多,腹腔干擾大,且易發生盆腔粘連及腸粘連,傷口較疼痛,術后恢復較慢,住院時間長。目前,醫療技術發展較快,臨床手術也逐漸由傳統開腹向微創技術發展[6]。因腹腔鏡有微創、切口小、出血少、恢復快等優點,故在腹腔鏡下實施肌瘤剔除術,對盆腔干擾較小,腹壁切口較美觀,可保留生育及月經功能,保證盆底結構完整,術后不易發生腸粘連,可有效縮短住院天數,加快康復[7]。與開腹手術相比,微創手術具有較大優越性,在減少手術出血、促進術后康復、提高療效等方面優勢明顯,是一種療效可靠的治療方式[8]。
綜上認為,微創子宮肌瘤剔除術療效可靠,治療安全,操作簡便,患者恢復快,值得推廣。
[1] 郭鳳琴,游顏杰.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與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應用分析[J].當代醫學,2013,9(14):42-43.
[2] 陳聃,劉毅智.開腹與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對比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4,7(9):182-183,186.
[3] 唐娟.腹腔鏡下改良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對比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4,9(25):188-189.
[4] 陳玉雙,劉明欽,朱仙花.三種子宮肌瘤剔除術在子宮肌瘤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比較[J].中國衛生產業,2014,19(18):14-15,18.
[5] 侯順玉.經陰道、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外醫療,2014,24(6):93-94.
[6] 張改琴,姜海燕,師亞娥.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和開腹肌瘤剔除術的對比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2013,10(27):1313-1314.
[7] 游柳嬋,羅笑卿,葉菀華.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療效比較[J].中國當代醫藥,2012,18(11):44-45.
[8] 周秀芬,徐運川.兩種微創子宮肌瘤剔除術式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5,2(16):12-14.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3.045
吉林 130021 吉林省長春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0八醫院461臨床部婦產科 (楊廣輝 李丹 王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