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斌 王美萍
腰椎間盤MRI高信號區在診斷椎間盤源性下腰痛中的意義
胡耀斌 王美萍
目的 研究腰椎間盤MRI高信號區(HIZ)在診斷椎間盤源性下腰痛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長期慢性下腰痛且無典型神經根癥狀的患者40例,患者均行MRI檢查,對比分析患者纖維環破裂分級同MRI高信號區出現之間的比例關系。結果 患者纖維環破裂的分級越高,MRI高信號區出現的比例越高,高信號區患者纖維環的破裂程度高,而無高信號區患者纖維環的破裂程度低(P<0.05)。結論 MRI高信號區在臨床診斷椎間盤源性下腰痛中可作為篩選性以及提示性影像學征象,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椎間盤源性下腰痛;腰椎間盤;MRI高信號區;臨床應用
要想改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一方面需要改進手術的方式,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斷深入認識腰痛的本質以及逐漸改進臨床診斷的技術[1]。在新的特異性以及敏感性更高的檢查技術應用之前,椎間盤造影是診斷椎間盤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臨床診斷的過程當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研究通過分析盤造影同腰椎間盤MRI高信號區之間的關系,表明MRI檢查同間盤造影相結合,可以提高臨床診斷的特異性,從而在確診椎間盤源性下腰痛過程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宜春市中醫院收治的長期慢性下腰痛且無典型神經根癥狀的患者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20~58歲,平均(39.0±1.1)歲,同一組醫師對所有患者行MRI檢查以及腰椎間盤的造影,造影前患者的下腰痛掙扎持續≥3個月,保守治療效果不夠顯著。
1.2 方法
1.2.1 椎間盤造影方法 檢查過程中患者取俯臥位,予以腰部消毒并鋪無菌巾,用3%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C型臂的透視下確定患者的造影節段,使用15cm左右的2l號膽囊穿刺針行椎間盤的穿刺,在穿刺成功之后注入顯水溶性的造影劑,同時記錄注入的造影劑量[2]。在注射造影劑的過程當中如果患者出現同檢查之前類似的疼痛為誘發性疼痛,之后則由放射科對患者行X線平片以及椎間隙的CT掃描。每個患者行L3/4、L4/5以及L5S13個椎間盤造影[3]。如果患者的腰椎MRI顯示L4/5椎間盤的T2加權信號顯著下降并且其余情況正常,則首先行L4/5造影,要是患者成陽性則再進行一個相鄰的椎間盤造影,并以無疼痛的椎間盤來作對照。
1.2.2 纖維環破裂評估方法 患者在腰椎間盤的造影術后行CT檢查,使用Dallas CT椎間盤造影的分級法來評估患者纖維環破裂的程度,共分為4級[4]。0級:造影劑在正常的髓核內;Ⅰ級;造影劑沿患者的裂隙流入到內纖維環;Ⅱ級:造影劑流入到患者的外纖維環;Ⅲ級:造影劑流出患者的纖維環外層或者流入到患者的硬膜外腔。其中0級以及Ⅰ級屬于正常,Ⅱ級以及Ⅲ級則表示患者的纖維環出現破裂[5]。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包處理數據,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6]。
95個椎間盤造影當中38個顯示存在MRI高信號區,其中L3/48個,L4/519個,L5S111個。這38個存在MRI高信號區椎間盤造影的CT顯示其纖維環大部分是Ⅱ級以上破裂,并且纖維環的破裂分級越高,出現MRI高信號區比例也就越高,存在高信號區的患者纖維環的破裂程度高,而不存在高信號區的患者纖維環的破裂程度低,并且有無HIZ同纖維環的破裂程度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1 椎間盤源性下腰痛的病理 下腰痛指的是后背腰骶部存在疼痛或者不適感,往往伴有下肢的放射痛。椎間盤可以說是下腰痛主要是來源部位之一,這種因為椎間盤自身的問題而誘發的下腰痛,臨床上就叫作椎間盤源性的下腰痛,往往是因為一個或者多個椎間盤的內部結構以及代謝功能出現異常,例如椎間盤的退變包括纖維環破裂、髓核紊亂以及軟骨終板的損傷,或者是釋放一些炎癥介質而刺激患者椎間盤的內疼痛感受器而誘發腰痛。腰椎間盤的高信號區代表患者椎間盤纖維環破裂。
3.2 MRI高信號區的臨床應用 目前椎間盤造影術在臨床診斷方面的應用存在爭議,不過仍然是臨床上診斷椎間盤源性下腰痛最為重要的手段之一,HIZ可以明確哪個椎間盤是引發患者疼痛的椎間盤,因為≥50歲人群當中的椎間盤退變比較普遍,而MRI無法區分T2加權信號下降的腰椎間盤屬于正常老化還是誘發疼痛的椎間盤[7]。本研究結果顯示,椎間盤造影之后通過CT掃描使可以準確研究患者纖維環撕裂的部位,同時根據腰椎間盤造影的X線影像以及椎間盤造影之后CT的掃描影像,表明呈現一致性的疼痛反應椎間盤均存在≥2級的纖維環撕裂,這就提示一致性的疼痛反應與患者纖維環撕裂有關[8]。
總而言之,MRI是一種無創傷、高敏感以及無輻射檢查手段,對于腰椎疾病確診有重要的作用,可以為治療而提供解剖學的信息。HIZ用來診斷椎間盤的破裂以及痛性的椎間盤在可靠性方面還存在一些爭議,所以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組織病理學方面的研究,同時結合影像學的表現,從而明確其變化機制,并通過對HIZ的長期隨訪,來掌握其出現以及轉歸的規律,從而不斷提高HIZ的診斷敏感性以及可靠性,來確定HIZ同椎間盤源性下腰痛之間的關系,可以預見的是隨著HIZ研究的持續深入和MRI影像學的發展,HIZ可以為臨床診斷提供更多依據,從而為椎間盤源性下腰痛的確診以及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1] 盛偉斌,郭海龍.纖維環劈裂所致腰腿痛的臨床特點及其治療[J].中華醫學雜志,2013,90(45):3198-3202.
[2] 王子軒,胡有谷,陳祥民.MRI腰椎間盤局限性高信號區與性別、年齡、體重及腰痛癥狀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3,17(10):730-734.
[3] 王子軒,胡有谷.腰椎間盤前緣與后緣高信號區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華外科雜志,2012,47(9):689-692.
[4] 陳建宇,梁碧玲,李賽玲.腰椎間盤退行性病變致下腰痛的MRI和椎間盤造影的影像學比較[J].當代醫學,2013,19(7):2051-2054.
[5] 胡有谷,李放,張永剮.椎間盤源性腰痛[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3,10(14):327-330.
[6] 盧寧艷,王健,沈模衛.慢性下背痛患者腰背肌功能的評價方法[J].當代醫學,2011,16(12):763-765.
[7] 劉群會,陳開廣,李俊.射頻熱凝治療椎間盤源性下背痛[J].中國康復,2013,20(3):173.
[8] 王日成.椎問盤源性下腰痛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2,12(6):121-122.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8.055
江西 336000 宜春市中醫院 (胡耀斌 王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