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學柱
淺談早期顱骨修補及腦室腹腔分流在腦外傷治療中的作用
唐學柱
目的 探究早期顱骨修補和腦室腹腔分流在腦外傷治療中的作用。方法 選取60例腦外傷合并顱骨缺損及腦積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2組,對照組先實施腦室腹腔分流術;而觀察組則在早期進行顱骨修補和腦室腹腔分流術,回顧性分析2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對照組的預后優良率為60.0%,觀察組的預后優良率為96.7%,觀察組的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早期對腦外傷患者進行腦室腹腔分流術的同時實施早期顱骨修補術,臨床治療效果良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早期顱骨修補術;腦室腹腔分流術;腦外傷;臨床作用
顱腦損傷(head injury)指暴力作用于頭顱引起的損傷。包括頭部軟組織損傷、顱骨骨折和腦損傷。其中腦損傷后果嚴重,應特別警惕,顱底骨折常引起腦脊液鼻漏或耳漏,此時應視為開放顱腦損傷,極易發生逆行感染,因此腦脊液漏的處理是引流勿堵、消炎待自愈,少數不愈合者可擇期外科修補。顱腦損傷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在早期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實施手術救治和去骨瓣減壓,可以降低病死率和改善患者預后的救治方案,但是,患者在術后發生腦積水、腦膨出的幾率比較大,這極大地影響了患者的神經功能和患者的意識、預后[1]。往年,腦外傷合并顱骨缺損的患者最常用的傳統治療方式是先實施腦室腹腔分流術,并在3~6個月過后才進行顱腦修補術。此方法使患者錯失了最佳的康復時機。為了探究實施早期顱骨修補護腦室腹腔分流在治療腦外傷中的作用[2],本研究回顧性地分析60例腦外傷合并顱骨缺損及腦積水患者的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內蒙古翁牛特旗醫院接受治療的60例腦外傷合并顱骨缺損及腦積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女21例,男39例,年齡17~62歲,平均年齡(34.2±14.5)歲。根據格拉斯哥昏迷評分系統評分,12例為3~5分,48例為6~8分;通過頭顱CT檢查出26例患者出現硬膜下血腫,27例患者出現硬膜外血腫,7例患者出現混合型血腫[3]。隨機將6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2組,每組各30例,2組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30例腦外傷合并顱骨缺損及腦積水患者均在完成腦室腹腔分流術后的3~6個月內實施顱骨修補術。觀察組:30例腦外傷合并顱骨缺損及腦積水患者在早期進行腦室腹腔分流術的同時一并完成顱骨修補術[4]。手術中先進行腦室腹腔分流術,在側腦區的三角區部位選擇穿刺點,進行腦室穿刺操作,放置吸管的深度為7~9cm,在腹腔內置入腹腔段,并行20~30cm留置[5]。在患者的枕部放置分流泵,引流出腦脊液后,等待顱內壓水平降低,使部分已膨出的腦組織向骨窗緣平臺順利縮回,然后進行鈦網顱骨早期修補術,仔細觀察手術過程的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及時處理異常[6]。
1.3 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格拉斯哥昏迷評分系統評分,預后優:13~15分;良:9~12分;差<8分。優良率=(優+良)/總患者數×100%。
對照組預后治療效果優8例(26.7%),良10例(33.3%),優良率為60.0%,觀察組優17例(56.7%),良12例(40%),優良率為96.7%,觀察組總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顱腦損傷是一種常見外傷,可單獨存在,也可與其他損傷復合存在。根據顱腦解剖部位將其分為頭皮損傷、顱骨損傷與腦損傷,三者可合并存在。按損傷發生的時間和類型又可分為原發性顱腦損傷和繼發性顱腦損傷。按顱腔內容物是否與外界交通分為閉合性顱腦損傷和開放性顱腦損傷。
過去,治療腦外傷合并顱骨缺損的患者時往往先實施腦室腹腔分流術,再觀察病情3~6個月后才實施顱骨修補術。若患者合并有創傷感染發生時,需在創傷完全愈合后再行上述操作。伴有嚴重神經功能障礙,以及存在顱內壓增加等患者,均不適宜行顱骨修補術。外傷后3個月多被認為是患者發生腦外傷后最佳的恢復時間,但若采取傳統的方法開展手術,就會錯失最佳恢復期,導致不可逆轉的神經損害發生[7]。
臨床上通常認為腦外傷的患者受傷后的3個月內是最佳的恢復期,假如按照傳統的手術治療方法,則導致患者錯失最佳的恢復期,極有可能使神經功能發生不可逆性損傷。本研究發現,對照組患者預后治療效果為優占26.7%,良占33.3%,優良率為60.0%,觀察組患者優占56.7%,良占40%,優良率為96.7%,觀察組總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腦外傷患者早期進行顱骨修補和腦室腹腔分流術的療效顯著。一方面明顯增加了手術協調效應,降低了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在手術過程中先進行腦室腹腔分流術操作,使膨出的腦組織順利回落至骨窗平面,再對顱腔的原有形態進行修復操作,如此,不僅可以促進患者的正常顱內壓和腦生理功能的恢復,降低術后的腦組織移位的發生率,還能大大縮短手術暴露時間,降低因缺少顱骨保護而發生并發癥的風險,也可減少手術的次數和麻醉的次數。
本研究對顱骨缺損合并腦積水的患者實施早期腦室腹腔分流術和早期顱骨修補術,增加了手術協同效應,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8]。手術操作過程中先進行腦室腹腔分流術,使膨出的腦組織向骨窗緣平臺順利縮回,再修復顱腔的原有形態,促使患者的腦生理功能和正常顱內壓快速恢復,可以避免分流術后腦組織發生移位。另外,還能減少麻醉次數和手術次數,這大大降低了患者并發癥和后遺癥發生率,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和臨床優良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1] 白宗旭,趙安玲,潘本棟.鈦網修補顱骨缺損56例臨床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13,11(7):58-59.
[2] 徐綱,荊國杰.人工顱骨修補顱骨缺損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和處理[J].福建醫藥雜志,2012,2(13):25-26.
[3] 胡家正,熊玉純,徐義富.顱骨修補術后并發癥預防和處理的幾點體會[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2,8(36):52-53.
[4] 馬世杰.數字化鈦網修補顱骨缺損26例[J].中國實用醫藥,2013, 9(12):74-75.
[5] 蔣日勝,葉前應,吳忠斌,等.鈦網修補顱骨缺損治療體會[J].安徽醫學,2012,7(1):22-23.
[6] 幸文利,呂明學,蔣永明.重型顱腦損傷后顱骨修補的臨床分析[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2,12(4):58-59.
[7] 徐綱,荊國杰.人工顱骨修補顱骨缺損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和處理[J].福建醫藥雜志,2013,8(3):45-46.
[8] 胡家正,熊玉純,徐義富.顱骨修補術后并發癥預防和處理的幾點體會[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1,12(2):74-75.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6.043
內蒙古 024500 內蒙古翁牛特旗醫院神經外科 (唐學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