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蓮蓮(吉林油田松原采氣廠,吉林 松原 138000)
大老爺府油田二區塊含油層系為高臺子油層、扶余油層,油藏類型為層狀構造油藏。自94年10月以250米井距,反九點法面積注水投入開發以來,經歷了11次滾動布井和加密調整。二區塊共有油井211口,水井58口。累產油81.92萬噸,日產油為67噸,綜合含水為96%,采出程度為7.2%。
通過取心井巖心分析,二區塊高臺子油層主要發育水下分流河道、席狀砂、水下分流間灣和河口壩四種微相,其測井曲線響應特征如下:
水下分流間灣:GR>0.6,RLLD<8Ω.m;席狀砂:0.4
二區塊扶余油層主要發育席狀砂、水下分流間灣、分支河道和分流間灣四種微相,其測井曲線響應特征如下:
席狀砂:0.4
巖性:灰綠色泥質粉砂巖,砂質較純,泥質含量高,以巖屑為主,可見較多黑云母、白云母,底部可見明顯的沖刷面,與上覆地層突變接觸,局部夾灰綠、深灰色粉砂質泥巖,可見較多光滑斷面,屬于三角洲平原相分流淺河道沉積,層理不發育,可見高角度裂縫;
物性:泥質膠結,膠結中等,物性好,孔隙度12%-15%,滲透率5-15×10-3μm2;
含油性:滴水擴散,推測含油飽和度好,束縛水含量高,推測為含水油層,具有低電阻油層特征;
電性:低伽瑪齒狀,自然電位負差異明顯,電阻值不高。
結合區域標志層,進行各級層組劃分與對比,依次為油層組對比、砂巖組對比、小層對比和單砂體對比;分級控制、旋回對比、相控約束、骨架閉合[3];根據旋回特征,高臺子油層劃分為4個砂組,11個小層,扶余油層劃分為4個砂組,12個小層。
區域性標志層:高臺子油層頂部和中部有大段泥巖,聲波時差在該處有明顯的泥巖基線偏移。
自然電位、自然伽瑪、聲波時差曲線標準化采取極差正規化方法,將曲線校正到0-1之間,從而使全區自然電位、自然伽瑪、聲波時差擁有統一的刻度和可對比性。
油層的電性特征:電阻率高;自然電位異常幅度略小于鄰近水層;淺探測電阻率小于或等于深探測電阻率數值,即侵入性質為低侵或無侵;油層:RLLD≥10Ω.m。
水層的電性特征:自然電位異常幅度大,一般大于油層;深探測電阻率數值低。明顯高侵。即淺探測電阻率數值大于深探測電阻率數值;水層:RLLD<10Ω.m;RLLD 根據沉積間斷面和小層分層情況,將高臺子、扶余油層進一步劈分為多個單層,共劃分為50個單層; 主要有三種:泥質夾層、鈣質夾層、物性夾層或均一疊加砂巖電測曲線突變層。 小層內單砂體垂向疊加與河道平面接觸關系主要有四種模式:孤立式、對接式、切割式、疊加式。 3.1 在取心井四性關系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細分統層對比,確定出以下單砂體細分方案:將原來的高臺子11個小層劃分為26個單砂體,每個單砂體之間有比較穩定的隔夾層分布,縱向上單砂體之間不連通。扶余油層在原12個小層基礎上細分為24個單砂體,系多期水流切疊而成,單砂體之間上下及左右連通關系復雜。 3.2 在沉積模式和旋回對比指導下,開展全區細分小層統層對比表明,高臺子油層分布穩定,單層薄,井間連通性好。下部扶余油層系多期河道疊加成因,井間變化大,對比標志不明顯,影響單砂體細分對比的精度。 3.3 細分沉積微相研究表明,扶余油層F7.8.9.10為三角洲內前緣相沉積,以水下分流河道為主,多期河道疊加,縱向上F7.8.9連通,但是非均質性很強,F1.2.3.4.5.6小層為三角洲外前緣相到淺湖相沉積,砂體穩定性較差。高臺子油層總體為湖過序列的三角洲前緣相沉積,以不穩定的水下分流河道和薄層席狀砂為主,鈣質致密層發育,層間非均質性強,雖然砂體平面分布較穩定,但是平面物性差異較大,非均質性強[4]。 3.4 根據隔層厚度分布和砂體厚度分布圖可以看出,G6、G9、F5泥巖發育,為研究區分布穩定的泥質隔層;G1、G7、F9、F10小層中隔層較薄。 [1]趙翰卿.松江盆地大型葉狀三角洲沉積模式[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1987年04期. [2]劉自亮.仲國生.李現根.松遼盆地大老爺府油田泉四段三角洲前緣的沉積微相組合及特征.地球學報,2008年2期. [3]周新茂,胡永樂,高興軍,張征,陳建陽,王繼強.曲流河單砂體精細刻畫在老油田二次開發中的應用.新疆石油地質,2010. [4]李寧,侯程程,宋成元,徐贏,李曉霞.單砂體精細刻畫技術在油藏描述中的應用[J].吐哈油氣.2011年01期.2.4 儲層沉積微相與單砂體刻畫
3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