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春華
江西省武寧縣近4年食管早癌篩查結果分析
呂春華
目的 探討應用食管碘染色普查武寧縣食道早癌的發病情況。方法 在武寧縣選擇4個普查點對6000例年齡在40~69歲人群進行內鏡檢查,觀察食管碘染后的形態、淺染及不染區,進行活檢。結果 所有活檢標本病理檢測后發現食管原位癌3例,食管粘膜內癌1例,粘膜下癌3例,食管低分化鱗癌(中晚期)2例,賁門癌2例。胃腺癌5例,食管重度異形增生9例,中度異型增生27例,食管輕度異型增生58例。結論 通過內鏡碘染色技術可以早期發現食管早癌及癌前病變并進行早期治療,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該技術敏感度高、特異性強,是一項值得在基層醫院推廣的技術。
食管早癌;碘染色;篩查;重度異形增生
在所有的癌性死亡原因中,食管癌排名第6位[1],不管食管癌的病理類型如何,生存率仍非常低,目前中國是全球食管癌死亡率最高的國家,食管癌是我國重點防控的惡性腫瘤之一。中晚期食管癌術后5年生存率在10%左右,早期術后5年生存率在90%左右[2],因此,食管癌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提高食管癌生存率及降低死亡率的關鍵。2005年衛生部將食道癌篩查和早診早治項目納入中央補助地方公共衛生專項資金,并于2006年實施,武寧縣是目前江西省唯一的一個項目點,本縣從2010~2013年一直進行食道早癌的篩查工作,現就篩查結果作回顧性分析。
2010年8月~2013年9月在武寧縣4個普查點選擇年齡在40~69歲的群眾6000例,普查前進行防癌宣傳及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體弱、病重或拒絕檢查者,均無胃腸鏡檢查禁忌證,其中國男3110例,女2890例,平均年齡(52.23±7.02)歲,每例均行內鏡檢查。術前禁食,進鏡觀察每一處食管粘膜的顏色、形態及血管紋理變化,每隔2cm取一張圖片,有病變及變化的食管粘膜要取近照及遠照,并記錄病變的形態、大小、距門齒距離,仔細觀察完胃腔及十二指腸后,退鏡至賁門,取1.5%碘液10~20mL自賁門齒狀線開始自下而上進行均勻噴哂至距門齒20cm,用清水沖洗并吸除殘留在食管粘膜上的碘液及分泌物,再仔細觀察食管粘膜染色情況,并記錄染色后病變的大小、形態及距門齒距離,并取活檢,根據病變的大小決定活檢塊數。操作完成后進至胃腔吸凈胃內殘余碘液。
所有活檢標本病理檢測后發現食管原位癌3例,食管粘膜內癌1例,粘膜下癌3例,食管低分化鱗癌(中晚期)2例,賁門癌2例。胃腺癌5例,食管重度異形增生9例,中度異型增生27例,食管輕度異型增生58例,其中重度異型增生中有6例在碘染色后發現,有20例中度異型增生在碘染色后發現。
本次調查結果中,18例食道癌及重度異增生患者中,40~49歲2例,50~59歲5例,60~69歲11例,其中女4例,男14例。有吸煙及經常進食過燙飲食史有12例,有食管癌家族史3例,其中有臨床癥狀(吞咽梗阻感或胸骨后不適)的僅2例,其余均無明顯癥狀。
由于食管早癌的臨床表現不典型,大多數患者無明顯的癥狀,因此未引起患者及醫務工作者的警惕,等出現明顯進行性吞咽困難時,往往已達到中晚期,手術治療效果差,生活質量明顯下降,5年生存率低。隨著內鏡診療技術的發展,食道早癌的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都得到提高。目前用于食道早癌診斷的方法有多種,包括常規內鏡、色素內鏡、電子染內鏡、超聲內鏡、共聚焦內鏡等。其中色素內鏡檢查是目前公認最為準確的食道早癌檢查的主要手段,并廣泛應用于臨床工作。本研究采用色素內鏡加指示性活檢技術進行篩查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在6000例患者中發現食道早癌及重度不典型增生共16例,食道早癌及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檢出率在0.27%,顯著低于王貴齊等[3]在2003年在食管癌高發區的檢出率2.03%~5.68%。從普查結果可以看出,有26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是在碘染后發現的,說明碘染色后病變的發現率比染色前有明顯的提高,進一步證明碘染色技術在食道癌檢測中的作用。
碘染色的原理主要是因鱗狀上皮細胞內糖原遇碘起化學反應,使正常食管黏膜被染成棕-褐色,而癌和不典型增生細胞內的糖原消耗殆盡,染色后呈碘本身的黃色,稱為不著色[4-5]。在不著色區呈現黃色的深淺,與鱗狀上皮細胞內含糖原量及癌變細胞在黏膜表面的暴露程度有密切關系[6],本研究中,食管輕度異型增生58例,中度異型增生27例,重度異形增生9例,從輕度至重度異形增生有遞減的趨勢。其中輕-中度病變發現率高,因其生物學行為不穩定,可進展亦可逆轉。中度異型增生中,部分病例可能演進為重度異型增生,因此對中度異型增生可采用氬離子束凝固術(APC)處理,但不宜行黏膜切除術(EMR),避免過度治療,并間隔3~5年隨診1次[7]。但重度異形增生不能逆轉,是癌前病變,需行內鏡下治療,一般1年至少隨診1次,隨診仍采用碘染色技術。其中9例重度異型增生及3例原位癌病例均至上級醫院行內鏡下治療,中晚期食管胃賁門癌患者分別在本院及上級醫院行手術及化療,部分輕-中度患者正在隨診中。
本研究中,早癌的發現率遠比食道癌高發區低,但仍發現食管早期癌及重度不典型增生,檢出率0.27%,與食管癌的高發區相比,相差10~15倍,根據食管癌的流行病學特點,本病具有地區性分布特點,高發區與低發區之間的發病率相差數十倍至二、三百倍,男性高于女性,中老年易患[8],在本研究結果中這幾個特點均有所體現,經過3年的食道早癌的篩查工作,本研究總結了一定的食道早癌篩查經驗:(1)篩查前首先向患者或篩查人群說明普查的目的及防癌的宣傳,解除患者檢查前的恐懼心理。(2)噴碘順序從齒狀線開始由下往上噴灑,可以減少患者的刺激癥狀。(3)噴碘前、后盡量用清水沖洗干凈,易于發現病灶。提高病變的發現率。(4)1.5%碘液濃度比1.2%噴灑染色效果更好。食管黏膜碘染色加指示性活檢的組合操作技術是現階段最實用且有效的方法[7],雖然這項操作技術要求較高,但效果好、敏感度高、特異性強,經過系統的培訓易于掌握,適合在廣大基層醫院推廣。
[1] 丁炎波,陳炳,芳王莉,等.三種方法預測食管早癌及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浸潤深度的對比觀察[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4,31(11):665-667.
[2] Yang Y,Wang L,Wang S,et al.Study of metabonomic profiles of human esophageal carcinoma by use of high-resolution magic-angle spinning 1H NMR spectroscopy and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J].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EI SCI,2013,405(10):186-189.
[3] 王貴齊,呂寧.應用內鏡下碘染色在食管癌高發區進行普查的意義[J].癌癥,2003,22(2):175-177.
[4] Chen B,Fang W-K,Wu Z-Y,et al.The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of microvascular density and lymphatic vessel density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whole sections and the tissue microarray[J].Acta Histochemica:Zeitschrift fur Histologische Topochemie EI SCI,2014,116(4):246-249.
[5] 王國清,郝長青,賴少清,等,碘染在食管癌高發區直接內鏡普查中的應用和效果[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3,20(6):377.
[6] 王國清,劉韻源,郝長青,等,食管黏膜碘染色圖像和淺表食管癌及癌前病變組織學的關系[J].中華腫瘤雜志,2004,26(6):343-344.
[7] 王國清,喬友林,魏文強,等.食管癌/賁門癌篩查及早診早治技術方案[A]//董志偉.中國癌癥—篩查及早診早治技術方案(試行)[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50.
[8] 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60.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6.108
江西 332300 武寧縣人民醫院 (呂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