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副司長
?
轉方式,調結構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方言/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副司長

當前農地的就業功能減退,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大幅度減少,農村勞動力減少,導致用工成本大幅度上升。據統計,2013年生豬散養生產成本相比2004年增加了188%,規模化養殖成本增加了174%。規模化養殖成本相對較低,這也導致了養殖業規模化的快速發展。但是,這也形成了一個弊端:由于規模化養殖企業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強,在市場價格下跌的時候,規模企業不僅不減欄,甚至還逆向補欄,加劇市場價格的持續下跌,最終將散養小農戶擠出市場。中國的小農經濟實際上就是“豬糧經濟”——糧價高的時候賣糧,糧價低的時候養豬,以此來維系家庭收入的平衡。但是大型的規模化養豬場的建立打破了這種小經濟實體的循環。從國家宏觀調控來說,當前中國養豬業的一個難題就是,一方面要考慮成本和環保的問題,一方面還要保證小農戶為主題的農村經濟的平衡。
1.水資源過度利用。
2012年全國供水量6 131億方,地表水供水量4 935億方,地表水過度開發擠占河湖生態環境用水量123億方;地下水供水量1 134億方,平原區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為71%,地下水超采量158億方。河北、山東、河南、甘肅、新疆超采尤為嚴重。水資源的過度利用造成河道斷流,湖泊萎縮,含水層枯竭,地面沉降、沙漠化嚴重。
2.土地過度開墾。
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墾東北黑土地以來,黑土表層平均每年流失0.3~1 cm,開墾40年減至50~60 cm,開墾70-80年的黑土層只剩下20~30 cm。土壤有機質含量由30~60 g/kg將至20 g/kg。東北黑土地總面積124.4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3億畝;糧食產量長期占全國總產量的20%以上,糧食商品率長期穩定在50%~60%,商品糧占全國1/3。土地的無須開墾造成濕地大幅減少,因圍墾消失的天然湖泊近1 000個,3億畝草原被開墾。
3.農業污染。
化肥、農藥、畜禽糞便是主要的農業污染源。特別是畜禽糞便,據統計,用于沼氣、還田等處理方式的畜禽糞便僅占總量的42%,另外58%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流向河流土地等,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破解以下難題是三農的重大任務:
重大課題: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重大考驗:國內農業生產成本快速攀升,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如何在“雙重擠壓”下創新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提高農業競爭力
重大挑戰:我國農業資源短缺,開發過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資源環境硬約束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重大問題:城鄉資源要素流動加速,城鄉互動聯系增強,如何在城鎮化深入發展背景下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實現城鄉共同繁榮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指出“十三五”期間,農業發展面臨轉型,既要保證農產品的供給,又要考慮農業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農業“十三五”規劃,要做好頂層設計,要兼顧好二者的關系。先后出臺《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2013-2020年)》、《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規劃(2003-2018年)》、《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規劃(2013-2022年)》、《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總體方案》、《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
《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規劃》:1.整合退耕還林、退牧還草、農業生態環境治理、沼氣、畜牧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改造等12項工程;2.技術提升和普及,降低養殖污物處理成本,提升效益;3.養殖地域和容量,疫畜的處理。
《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重點》:種植業氮磷流失、畜禽水產養殖污染嚴重的松花江、海河、淮河、漢江、太湖等10個典型流域和重要水源地;地膜覆蓋普遍且殘膜污染問題突出的新疆、甘肅兩省區;秸稈資源豐富且相對集中的京津翼地區;實施化肥、農藥控施替代,建設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試點,控制氮磷流失;綜合利用450萬頭豬當量糞污,水產養殖廢水廢物凈化循環利用,實現示范區內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排放量分別降低40%、30%和30%以上;禁止使用超薄地膜,推廣使用0.01 毫米以上地膜。
《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產權的用途管理制度,確定各類國土空間開發、利用、保護邊界;生態補償制度,加快建立讓生態損害者賠償、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機制;建立征集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