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堯, 楊森林, 張 麗
(1.北京建筑大學, 北京 100000; 2.北京城市快軌建設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7)
軟弱富水地層中雙側壁導坑法開挖沉降分析
李夢堯1, 楊森林2, 張 麗1
(1.北京建筑大學, 北京 100000; 2.北京城市快軌建設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7)
北京地鐵四通八達,淺埋暗挖法施工在城市隧道中應用越來越廣泛。文章基于北京地鐵區間風道暗挖施工的復雜工程及地質條件,對施工中的沉降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總結,希望對類似條件下的工程施工具有參考意義。
淺埋暗挖; 風道; 雙側壁導坑法; 沉降控制
區間風道位于永豐路下,風道斷面為雙層拱頂拱底直墻
斷面,開挖尺寸為寬12.9m×高16.67m,覆土厚度為9.98m。斷面采用雙側壁導坑法分四層十二導洞開挖,初支厚度350mm(圖1)。

圖1 區間風道總平面圖
2.1 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
區間風道拱頂以上土體為人工填土、粉土②、粉質黏土②1,風道開挖范圍內以黏性土為主,存在粉細砂④3層、粉細砂⑥3層及粉土⑥2層,結構底板位于粉質黏土⑦4層和粉質黏土⑧層及其夾層。其中粉細砂④3層及粉細砂⑥3層處于(一)潛水層,粉土⑥2層處于(三)層間水(表1)。

表1 區間風道地下水位
2.2 周邊施工環境
區間風道下穿永豐路,永豐路為城市主干路,交通流量大,行駛車輛載重大;區間風道下穿D500燃氣管(距拱頂7.87m)、D800雨水管(距拱頂7.65m)、D900污水管(距拱頂4.85m)、D1600雨水管(距拱頂6.72m)、D600中水管(距拱頂7.84m)5條管線,端頭墻臨近2000×2300電力管(水平凈距3.71m)。區間風道地質部剖面及管線縱剖面見圖2。

圖2 區間風道地質剖面及管線縱剖面
3.1 施工參數
區間風道施工參數見表2。
3.2 開挖步驟
開挖步驟見圖3。
區間風井地表最大沉降點為DB6-6,沉降量為108.2

表2 區間風道施工參數

圖3 開挖步驟
mm,位于永豐路上下行的中央隔離帶內,處于隧道中間位置。區間風道監測平面布置及沉降曲線見圖4~圖10。

圖4 區間風道監測平面布置

圖5 區間風道25 m處斷面地表沉降點沉降曲線

圖6 區間風道35 m處斷面地表沉降點沉降曲線

圖7 區間風道35 m處斷面拱頂沉降點沉降曲線

圖8 區間風道隧道沿中線斷面地表沉降點沉降曲線

圖9 區間風道隧道中線處斷面拱頂沉降曲線

圖10 區間風道隧道最大沉降區域橫向沉降曲線(單位: m)
根據以上沉降分析可知:
(1)區間風道最大沉降點與拱頂沉降最大點基本處于同一位置(風道35m處),地表沉降量部分是由拱頂下沉造成。
(2)區間風道地面沉降屬于區域沉降,沉降范圍較大,坡度較緩。
(3)在隧道的1#~5#導洞開挖期間隧道沉降速率較大,沉降量較大,拱部開挖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1)風道開挖中地下水豐富,深孔注漿薄弱環節,易造成滲漏水,尤其是粉細砂層,滲水量較大,造成部分水土流失。
(2)風道拱部500mm以上為第一層水(層間水),在風井道挖過程中發現水量較大,且有粉細砂夾層,地層較差。風道開挖過程中尤其是拱部1#、2#、5#導洞開挖造成拱部土體擾動(圖11)。
(3)風道1#~12#導洞粉質黏土層含水率為30%,基本為飽和狀態軟塑性粉質黏土。該地層暴露時間較長,易造成水分散失,地層變形拱頂下沉。
(4)風道初支側壁有水滲出,風道與土體側面摩擦力較小,導致拱頂下沉。
(5)風道基本處于含水率飽和狀的粉質黏土層,開挖過程中,拱腳、仰拱部位有水滲出,被水侵泡后變成軟塑狀,易變形,造成拱頂下沉。

圖11 風道第一層水與風道關系剖面(單位: mm)
(6)風道1#~12#導洞的開挖有一定的群洞效應,同一部位多次開挖造成對土體的多次擾動,并使土體應力重新分布。
(1)地表下沉是復雜的多因素綜合作用,應根據地層及周邊環境的不同,在設計、施工階段制定合理的控制措施。
(2)淺埋暗挖法大斷面群洞開挖,主要是頂層導洞對地層擾動較大。
(3)地下水是暗挖隧道施工控制關鍵因素,施工中應應地制宜,制定切實有效地防水、排水措施。地鐵隧道一般處在地下水位以下,開挖排水后地下水不斷滲出,形成多條滲水通道,使地層持續失水,土層空隙及節理裂隙固結收縮,引起地表超前、超大范圍沉降。
[1] 耿培剛,李曉濤.城市淺埋暗挖地鐵隧道沉降控制與分析[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 2005(10).
[2] 任文祥. 城市地鐵淺埋暗挖隧道沉降問題的分析與控制[J]. 鐵道標準設計,2007(5).
[3] 王暖堂,陳瑞陽,謝篙. 城市地鐵復雜洞群淺埋暗挖施工技術[J],巖土力學,2002(2).
U
B
[定稿日期]201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