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躍
摘? 要:現代漢語中存在著“吃飽飯”“喝醉酒”這樣的動補結構,其補語語義指向為主語且能帶受事賓語,對于這類特殊的句法結構的出現,一直以來沒有一個很好的解釋。本文在考察“吃飽飯”“喝醉酒”結構演變歷程的基礎上,嘗試用構式語法的理論來解釋這種句法結構出現以及存在的原因,并預測這類結構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吃飽飯”? “喝醉酒”? 動補結構? 構式? 趨勢
一、問題的提出
在日常生活中,“吃飽(了)飯”“喝醉(了)酒”一類是我們經常使用的句法結構。例如:
(1)a.他吃飽了飯。??? b.他喝醉了酒。
c.他吃膩了肉。??? d.他喝厭了水。
c“吃膩了肉[1]”認可度和普及度相對于“吃飽飯”與“喝醉酒”雖然較低些,但也不乏這樣的例子。d“喝厭了水”也可以說,百度即可搜索到一些例子,如:
(2)喝厭了檸檬,喝玫瑰花茶。
(3)喝厭了雅培?換惠氏。
(4)俺已經吃厭了化肥培植的糧食與蔬菜,也喝厭了化肥、農藥、除草劑的茶。
那么,據此結構,如下句子:
(5) a.他看病了書。?? b.他吃胖了肉。
c.他寫累了信。?? d.他干餓了活。
也應合理存在,但陸儉明、馬真(1996)歸納出現代漢語中動補結構帶賓語的一條嚴格的規律:如果補語的語義指向為句子的主語,那么所有的 VR 短語不能帶受事賓語。這就是說,對于一個動補結構,如果補語是描寫主語的屬性或者狀況,一般不能帶賓語,如要引入賓語則只能用動詞拷貝結構[2],則例(5)相應合理的表達式為:
(6)a.他看書看病了。? b.他吃肉吃胖了。
c.他寫信寫累了。? d.他干活干餓了。
既然都是相同的句法結構,那為什么“吃胖了肉”“寫累了信”“干餓了活”之類的不能說,而“吃飽飯”“喝醉酒”卻能說呢?由此可見,“吃飽飯”“喝醉酒”這種動補結構的存在是特例;那么此類結構帶受事賓語的條件是什么?發展趨勢又如何?而本文將對此問題進行研究。
二、“吃飽飯”“喝醉酒”結構的歷史演變
動補結構是由中古漢語的可分離式動補組合[3]發展而來的,這種結構的建立本質上是動詞和補語的融合,其間不允許插加任何成分,原來位于其間的受事名詞、副詞、或者否定標記必須出現在其他位置上。副詞和否定標記的位移比較簡單,只能出現于整個動補結構之前。受事名詞的情況就復雜得多。
很多動補結構不能帶受事賓語的因素比較復雜,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因素為:動詞和補語的融合程度;補語的語義指向。發展到現代漢語,補語的語義指向為主語的動補結構一般是不能帶賓語的,但根據我們對歷史文獻的考察,“吃飽飯”這一種特殊用法大概從元代開始就已經出現,如:
(7)賣的錯了分文入己,滿臉堆笑。卻不想小經紀若折了分文,一家不得[吃飽]飯,我貪此些須小便宜,亦有何益。(元代話本選集《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8)(丑)阿哥,只是我和你今日怎好見他?(凈)一日不識羞,三日[吃飽]飯。
少不得要見他。(全元曲——戲文)
(9)房,書房。快活其實難當,難當。只管把扇與燒香,荷亭畔好乘涼,[吃飽]飯上眠床。(全元曲——戲文)
明代開始,出現了更多“吃飽飯”的用例,而且“吃飽”的賓語不再局限于“飯”,也可以是“水”“酒食”等液體。如:
(10)那曉得那個波斯[吃飽]了水,一轂碌攛到水里去了。(明《三寶太監西洋記(四)》)
(11)且說鈕成剛[吃飽]得酒食,受了這頓拳頭腳尖,銀子原被奪去,轉思轉惱,愈想愈氣。(明《今古奇觀(上)》)
(12)卻說那廝們磨快了刀槍,[吃飽]了飯食,時已五更天氣,一齊來到園中看處,卻不見了。(明《西游記(中)》)
清代及至民國,“吃飽飯”這一用法越來越普遍,而且“吃飽”的賓語也越來越多,僅舉幾例:
(13)二將得令,不覺紅日西沉,漸漸黃昏,[吃飽]夜飯,一個鉆天,一個入地,進了關門,鉆入帳中。(清《說唐全傳(下)》)
(14)口中不言,心里焦悶,也沒有情緒到各處頑耍,[吃飽]了飯,鎮日靠著炕睡睡兒呆呆的望。(清《隋唐演義(上)》)
(15)又問道:“那后來的人馬,好似[吃飽]了乳的馬駒,繞著他母親跳躍的是誰呢?”。(民國《元代宮廷艷史》)
(16)那高煦坐在天牢里卻極不安分,并向獄官硬索酒肉,到[吃飽]了酒時,便大喝大叫,一伸手一抬足,鐵鏈和囚枷紛紛地崩折下來。(民國《明代宮闈史》)
而“喝醉酒”的特殊用法則從清代就開始出現,一般見于清代和民國的一些小說里:
(17)前天[喝醉]了酒,無心露了口風,今天就鬧出這個亂子來。(清《九尾龜(三)》)
(18)鄭虎陪著說話,有些狂做無知。也[喝醉]了酒,小人膽壯,滿嘴胡言亂語,留二人安歇。(清《濟公全傳(四)》)
(19)不久,富人[喝醉]了酒,又對她發怒說:“你要是膽敢不從我,我用刀刺你的胸膛。(民國《古今情海》)
(20)這日,鄧袴子又不知在哪里[喝醉]了酒,乘著酒勢,站在宮門口罵人。(民國《清朝秘史》)
(21)他雖[喝醉]了酒,心上究竟明白,便不免起了狐疑。(民國《隋代宮闈史》)
到了現代,“喝醉”的賓語越來越多樣化,僅取翻譯作品《圣經》就可見到多例:
(22)地上的君主與他行淫。住在地上的人喝醉了他淫亂的酒。
(23)你們吃我為你們所獻的祭,必吃飽了脂油,喝醉了血。
(24)我又看見那女人喝醉了圣徒的血,和為耶穌作為見證之人的血。
從“吃飽飯”“喝醉酒”這一結構的出現及歷史發展軌跡,我們可以看出這一結構已經逐漸作為一種常規的用法被人們廣為接受,且從其賓語的漸趨多樣化可以看出其能產性也越來越高。
三、動補結構帶受事賓語的條件分析
那么,“吃飽飯”“喝醉酒”這類動補結構成為合法的句法結構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吃飽飯”“喝醉酒”結構形成的外在動因
從影響該結構形成的社會因素的角度來說,從人類開始出現,就面臨著生存問題,“民以食為天”,“吃”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飽”則是進一步的理想狀態,從遙古演進到現在,“吃”和“飽”一直都是作為基本詞匯而存在,在日常口語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而且它們之間有著最自然的“動作—結果”關系,即經常作為一個短語而頻繁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種情況就導致了它們之間的慣用語化,進而詞匯化,最后人們傾向于把它作為一個“復合動詞”看待,可以帶上一個受事賓語,且“吃飽”所帶的賓語并不局限于“飯”,它可以是多種多樣的能進食的東西,具有開放性的特點。這可以說是此類結構形成的外在動因。
(二)“吃飽飯”“喝醉酒”結構形成的內在條件
現在我們試圖從這類結構自身的角度探尋其存在的內在條件,如下例:
(25)a.他吃飽了飯。
b.他喝醉了酒。
例(25)可以省略為:
(26)a.他吃飽了。(隱含的賓語肯定是食物)
b.他喝醉了。(隱含的賓語肯定是酒)
省略之后,原來句子的意思并沒有改變。
比較下面的例句:
(27)a.他吃胖了烤鴨。
b.他做累了功課。
c.他想瘋了孩子。
經過省略,例(27)可以變為:
(28)a.他吃胖了。(胖的原因不詳)
b.他做累了。(累的原因不詳)
c.他想瘋了。(省略后成為不合理的句子)
省略之后,原來句子的意義要么已經改變,要么就不是合法的句子了。例(27)中a句省略后“他吃胖了烤鴨”變成了“他吃胖了”,意義就改變了,b句也是。c句省略后變成了不合理的例子。
通過上例,我們可以總結如下:
“他吃飽了”一類句子,省略的賓語是“飯”之類食物,而不是別的事物。“他喝醉了”暗含的賓語不是其它如“果汁”“水”等液體,而肯定是“酒”這樣一種。這是因為“飯”和“酒”分別具有使人“飽”和使人“醉”的屬性、功能和作用,而“烤鴨”和“功課”則不然,即不直接具有使人“胖”、使人“累”的功用。也就是說,受事賓語“烤鴨”與結果補語“胖”之間并沒有直接而必然的聯系,“累”與“功課”也是這樣,受事賓語與結果補語之間聯系的并不緊密。
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動補結構帶賓語的一條限制性條件是:充當受事賓語的必須是具有能夠滿足結果補語所描述狀態的性質、作用和功能的一類名詞,或者說與結果補語之間有直接的因果關系,省略該受事名詞之后,句子仍然是合法的,且句子表達的意思也不會改變,整個句子在讀者的理解里可補充出原因。
以上是通過分析結果補語和受事名詞之間的關系而得出的結論。現在我們來分析以下例句當中結果補語的性質。
先看補語“飽”和“醉”。現代漢語詞典對“飽”的解釋是:吃足了(和“餓”相對),本義是攝取足夠的食物;對“醉”的解釋是“過量飲酒,神志不清”。要達到“飽”這樣的狀態,只需要攝取足夠的食物,當攝取的量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達到“飽”的狀態,且這個過程并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因而具有短時量的特點。同樣的,人的機體只需要攝取一定量的酒精,就會很快達到“醉”的狀態。在由餓到飽、由清醒到喝醉這樣變化的過程中,只需量的積累,質并沒有參與其中發生變化,因而可以說是一種量變的過程,這一過程也無需消耗很長的時間。
再看補語“胖”“病”“累”“餓”,要達到這些結果補語所描述的狀態,不僅需要量的積累,還要達到一種質變,這個過程需要花費相對更多的時間。因此動補結構帶賓語的又一條限制性條件是:補語應該是那些描述主語的持續狀態的詞語。
據以上可總結為:動補結構帶受事賓語的兩個條件:一是充當受事賓語的必須是具有能夠滿足結果補語所描述狀態的性質、作用和功能的一類名詞;二是補語應該是那些描述主語的持續狀態的詞語。
四、動補結構帶受事賓語的發展趨勢預測
動補結構按照動詞與補語的融合程度可分為:句法組合,動詞+附著補語以及復合動詞,其動詞與補語的融合程度是由低到高的。融合程度的高低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這三種狀態構成了一個連續統一的初始、中間和結果狀態。
下面分別列舉一個代表以上三種狀態的例子:
(29)a.他學怕了數學。
b.他吃飽了飯。
c.他拿定了主意。
第一類,所謂“句法組合”的動補結構,是指兩個成分的關系疏松,不能帶受事賓語。如例a。這類動補結構多屬臨時搭配,如果沒有上下文的幫助,其意義有時很難把握,只有依靠特定的語境才能理解。
第二類,動詞+附著補語成分,動詞通常是一個高頻率的詞,補語代表的是該動詞的最自然的結果;也有的補語實際上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附著成分,可以跟各種動詞搭配。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動詞和補語兩個成分結合緊密,共現頻率很高,具有復合動詞的性質,可以帶上受事賓語。與真正的復合動詞相比,這類搭配仍具有能產性和臨時性,即具有句法格式的特點,其意義也可以從其構成成分中直接推出。如例b,“吃”自身是一個高頻率的詞,它帶來的最自然的結果狀態是“飽”,所以二者的共現頻率就高,容易成為一個句法單位。
第三類,動補短語已完全融合成單一的動詞,它們的意思也不大能從兩個構成成分中直接推導出來。如例c,“拿定”就是“做出決定”的意思。這類動補結構與單純動詞沒有什么區別,比如它們不能夠被分開,可以帶賓語,等等。
據此,我們可以推出:對一個動補結構而言,一旦動詞和補語兩個成分融合為一個復合動詞,不論補語的語義指向是什么,都可以帶賓語。“飽”之前的動詞已經由常規的“吃”類動詞經過隱喻和類推擴大到其他體驗動詞,“v飽”這樣一種搭配目前還處于從短語層面的修辭現象到比較常規的語法現象的過渡階段。
再就構式語法來說,不同的語法結構的能產性差別懸殊。有些是高度能產的,有些只限于個別詞匯的搭配。剛產生的語法形式都毫無例外地具有很強的詞匯限制性,而且使用頻率也很低。動補結構帶賓語這樣一種語法結構還是要受到嚴格的語法規律的限制,只限于“吃飽飯”、“喝醉酒”這樣的個別搭配。但是我們應該可以看到,隨著這種句法結構的廣泛使用并逐漸增加,已經出現越來越多相同的句法結構的例子,“吃飽飯”“喝醉酒”這種用法將會逐漸增加,并進而延伸出諸如“聽飽了笑話”“賺飽了錢”“睡飽了覺”“抽醉了煙[4]”等更多的動補結構帶賓語的語法規則以外的例外,我們可以預測,它們將來也會發展成為一種范式,最終打破現存的動補短語帶賓語的規律[5]。
注釋:
[1]通過對語料的考察,發現了很多“吃膩了”帶賓語的例子,且賓語的種類也很多樣化。例如:吃膩了大魚大肉,吃膩了粗茶淡飯等。
[2]動詞拷貝結構是一種非常年輕的句法格式,大約只有兩三百年的時間。動詞拷貝結構的抽象格式為:V+O+V+C。其中,V為動詞,O為賓語,C為補語,兩個V代表同一個動詞,前者帶賓語,后者帶補語。
[3]中古漢語的可分離式動補組合,最簡單的一種變化是:VOR→VRO,如“喚江郎覺”,發展到動補結構則變成“叫醒張郎”。
[4]這種語料主要是通過百度網搜索得到的,比較少見。
[5]這一過程可能要經歷很長的時間。
參考文獻:
[1]陸儉明,馬真.形容詞作結果補語情況考察[J].漢語學習, 1997,(1):3-7.
[2]石毓智.如何看待語法規則的“例外”——從“吃飽飯”、“喝醉酒”現象談起[J].漢語學習,2000,(6).
[3]石毓智.漢語語法[M].商務印書館,2010.
[4]石毓智.漢語發展史上的雙音化趨勢和動補結構的誕生——語音變化對語法發展的影響[J].語言研究,2002,(1).
[5]呂叔湘,丁聲樹.現代漢語詞典[Z].商務印書館,2005.
[6]高順全.從“飽”的搭配關系看修辭和語法的中間狀態[J].修辭學習,2009,(4).
[7]宋文輝.現代漢語動結式的認知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8]張登岐.動補結構帶賓語的分析[J].黃岡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4).
[9]董秀芳.從詞匯化的角度看粘合式動補結構的性質[J].語言科學,2007,(1).
[10]沈家煊.現代漢語“動補結構”類型學考察[J].世界漢語教學,2003,(3).
[11]趙琪.從動結式來看現代漢語的構式性[J].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2008,(2).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5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