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冰
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借鑒了德國、加拿大等許多國外先進職業教育的理念,其中包括澳大利亞職業教育,一直以來關于澳大利亞培訓包的論述很多,但是關注澳大利亞職業教育整體管理體系的不多,本文力圖全方位的介紹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先進之處,進一步分享其職業教育可供借鑒的先進經驗。一直以來,德國的雙元制、新加坡教學工廠、澳大利亞TAFE等國外先進職業教育是我們學習的對象。但是,以往都是聽別人在講國外的先進職業教育,這次通過親身學習和體驗,對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認識有所不同,在澳大利亞職業教育是一種層次教育,介于高中和大學之間,與我國目前職業教育類似,但隨著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立有有很大不同。澳大利亞高中生畢業可以考職業院校,職業院校畢業可以考大學。在澳大利亞只要達到國家對開展職業教育條件和標準的要求,就可以創辦職業教育。所以,有很多專門的職業院校,其中私人創辦的達到5000余家,也有很多大學開展職業教育。
澳大利亞是聯邦制國家,分為六個州和兩個領地。各州具有較大的自治權,職業教育略有差異但是大體相同。聯邦政府和各州分別有教育部門和技能委員會,教育部門履行的是行政職能,主要對學校行政事務進行管理,如學校的日常運行、學生經費劃撥等等。而對于具體專業教學及其內容的確定則是由技能委員會確定。
澳大利亞職業教育不得不說培訓包,培訓包是由州技能委員會制定的,澳大利亞有11個技能委員會,是以行業來劃分的。制定培訓包后經州教育部門報聯邦政府,由聯邦政府技能委員會審定,對照國內職業教育,我覺得可以這樣來理解,某個培訓包相當于國內的某個專業。培訓包中包括若干個單元,單元相當于國內的課程,每個單元的學習內容有明確規定,相當于國內的課程標準,列明要學習的內容和要達到的目標。明確考核形式和比例,給定每個單元考核的試卷,絕大多數單元的授課PPT也已經配備完備。具體培訓包內容見圖1(括號內為國內對該內容的稱呼)。

圖1 培訓包及其內容
每個技能委員會都是由所在行業企業專家組成的,技能委員會各行業企業專家根據對行業的調研和了解,依據本行業企業工作的業務內容,進而制定培訓包,培訓包由行業企業專家制定,能夠體現行業企業對人才培養要求,培養的人才也為行業企業所需要。培訓包一旦通過審定實施,就具有法定權威性,教師需要按照培訓包內容教授課程內容,不得私自縮減或擴大。技能委員會通過對學校檢查和監督,以保證學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嚴格按照培訓包的內容教學。
在昆士蘭州陽光海岸大學,課堂教學分為大班授課和小班授課,大班學生數在100—200人之間。小班不超過30人,往往是十幾個人。大班授課的多數為公共基礎課程。大班和小班結合授課的多數為專業課程,這種授課方式的優勢在于,對于專業課程理論內容往往采取大班授課,而涉及專業技能教學則采用小班授課,效果較為良好。
在墨爾本皇家理工學院(RMIT),進行教學之前,教學資源是提供給學生的。例如教師的教學PPT、訓練題等等,在上課之前已經提供給學生,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給定的教學資源預先進行學習,或者依據教師教學要求進行自學,然后到課堂上,依據給定的教學內容進行討論,或按照分組集體完成教學內容。
澳大利亞各學校非常注重教師隊伍的建設,例如墨爾本皇家理工學院(RMIT)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邀請行業專家對教師進行培訓,派教師參加行業舉辦的講座和學術會議,鼓勵老師參加行業組織的其他活動,要求老師對行業新聞雜志和信息及時了解,讓老師保持在行業知識和技能先進水平。這些措施在國內高職院校也大多采取,但是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對教師培養的針對性。針對上述的培養措施,學校主管教師培養的部門一定時期內會向教師發放調查問卷,不記名,力求教師能夠客觀回答問卷。通過問卷列明的內容分析,明確教師目前存在的不足有哪些,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進行培訓。此外,在師資隊伍建設上還進行有效的考核,其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有教學評估、行業經驗、產品開發能力、開發市場能力、商品管理系統的認識、學生管理系統、學生學習方式、設計學習方案的能力八個方面進行考核,在考核過程中,學校部門和行業企業專家共同進行評價。
在澳大利亞皇家理工學院(RMIT)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其建筑物、教室和實訓室內的設計與眾不同,既實用又新穎。就教學樓來講,幾乎沒有樣式相同的建筑,保留下來的是不同時期的,比如古老的監獄,現在已經變成教學場所,但是外觀還保留原樣,澳大利亞有一個規定,就是建筑物70年以上的要保護,所以有很多建筑外觀很老,但是里面進行了改造。也有一些新建的教學樓,處處體現現代,很難想到它和前面的建筑是一個學校。
RMIT的教室和國內有較大不同,主要體現在布局和功能上,多數教室安裝兩個投影儀,通常在教師講桌的對面墻上懸掛一個,距離教師講桌較遠的學生看不到前面的,可以看后面的。同時也方便教師,不用總回頭看身后的屏幕,可以直接看另一個投影進行教學,有的教室四周墻壁上懸掛電視機,與教師投影同步,方便學生觀看。
對于中高職銜接一直是我個人較困惑的問題,如果讓學校自己來做這件事,困難很大。因為高職院校到底和哪個或哪些中職學校銜接,具體涉及到開設哪些課程的問題,至少課程不應該過度重復。以后同樣涉及到高職與職教本科銜接的問題。如果我們有類似于技能委員會的機構,是不是對于中高職銜接和高本銜接更有利。目前,國內適合行使這一職能的機構有兩個,一是教育行政部門,二是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個人以為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更合適,尤其各個省應建立相應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第一,行指委中目前集中了中高職院校主要領導和專家,對于各院校情況相對較為熟悉,利于了解學校情況。第二,行指委中已有少量的行業企業專家,如果再吸收部分行業企業專家,就可以對所在行業情況有準確把握。二者相互結合,按照所在省實際情況,明確中高職銜接,高本銜接的具體標準,這對于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的銜接,以及職業教育體系建立和健康發展會產生積極作用。
目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首先是進行行業企業調研,然后得出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但是由于教師到行業企業調研的深度和廣度受到限制,對人才培養明晰性上不能達到企業管理人員的熟悉程度,所以在人才培養需求和人才培養目標上,由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明確培養目標,或者由委員會來審核學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合理性更有幫助。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班額過大,通常為50人左右,這樣有許多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很難應用,教師授課過程中往往不能兼顧,參照陽光海岸大學的大班和小班結合授課方式,也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例如,會計專業開設《銀行會計實務》課程,對于準則內容的講述,可以采取大班授課,如3個班級150人合為一個大班,而對于技能訓練部分內容,可以采取小班授課,分為6個小班,每班25人。對于3個班級授課原來需要3名教師授課,改變后還是3名教師,只要設計好教學時間和教學方式,工作量和原來基本持平。但是這樣教學,加大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對于開展情境教學、案例教學、任務驅動教學較為有利,可以更好的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增加課堂互動,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學資源課前提供給學生是目前我國高職教育進行教學改革,尤其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基礎,如何讓學生實質性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課程內容全部在課堂上完成是不現實的,把教學資料事先交給學生,有了課下的學習和理解更有助于課上深入的討論,如此課內外有機結合更有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國內高職院校在教師培養上隨意性較大,無論是方式上,還是資金上,缺乏統一規劃和系統性。往往學校獲得新的項目資金充裕時就大規模的派教師外出培訓,沒有項目時就限制教師外出培訓,而且對教師培訓后的效果缺乏考核機制。派出教師到企業實踐更多的流于形式,往往不能落到實處,也沒有成熟的考核辦法。借鑒澳大利亞對教師隊伍培養和考核經驗,各個學校應該制定教師培養規劃,細化到專業,培訓內容緊密結合專業對應產業發展,以及先進的教學理念,制定教師培養考核辦法和具體措施,快速提高教師培養的成效。
實訓室應力求與實際工作場所一致,如證券交易模擬實訓室,實訓室中間上方懸掛電視機,分為企業、銀行多個臺位,每個臺位交易電話、交易軟件齊全,學生可以按照交易流程進行交易,極大提高學習積極性。在教學輔助機構上力求便捷,例如,學生人手一臺筆記本電腦,難免上課過程中出現意外,樓里專門配備電腦維護人員,在樓中間層居中位置,教師或學生機器出現故障,隨時可以拿去進行維修。教學樓內自主學習的地方,可以全部向學生開放,有大的教室,也應該有封閉式供小組進行討論的地方,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