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洪波,徐 明
(長春大學 特殊教育學院,長春130022)
子宮肌瘤是婦科常見的疾病,最近有高發趨勢,而且發病年齡逐漸年輕化。子宮肌瘤是一種良性腫瘤,是女性患者最常見的腫瘤之一。子宮肌瘤主要是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而成本病,還有少量纖維結締組織,但這些纖維結締組織不是肌瘤的基本組成部分,所以子宮肌瘤又稱為子宮平滑肌肌瘤。
子宮肌瘤多因臟腑虛弱、情致不調、經絡不通、沖任不調等原因所致,中醫古代文獻中沒有子宮肌瘤的名稱,根據子宮肌瘤的臨床表現,可以把本病歸屬中醫的“癥瘕”、“月經過多”、“崩漏”、“帶下”等范疇。中醫治療子宮肌瘤以其毒副作用小,改善癥狀效果明顯,見效快,而易于被廣大患者接受,所以針灸推拿治療子宮肌瘤得到很大程度的推廣。
本課題組采用以通經化瘀的針灸推拿方法治療子宮肌瘤,同藥物對照組和空白對照組進行比較,取得滿意效果,現做如下報告:
本課題組患者來自2011 年9 月至2015 年6 月長春市明珠社區門診的患者,其中年齡最小的25 歲,最大的50 歲;病程最短的3 個月,最長的31 年。60 例子宮肌瘤患者隨機處理,分成針灸推拿治療組和藥物對照組、空白對照組,其中針灸推拿治療組20 例,藥物治療對照組20 例,空白對照組20 例,三組具體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和對照1 組,對照2 組一般資料對照表

表2 三組患者治療后癥狀評分比較
本課題組制定診斷標準參照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醫婦科學》[1]教材,擬定如下:
1.2.1 西醫診斷標準
(1)臨床子宮肌瘤的癥狀:癥狀產生主要原因是子宮出血,但因為子宮肌瘤位置和性質不同,子宮出血的臨床表現也各異。有的表現為經量增多,有的表現為月經周期延長到40 天甚至50 天;有的患者臨床表現為陰道持續性或不規則出血,即月經先后不定期,并且伴水樣溢液;有的患者臨床很少伴有出血癥狀;有的患者因為出血量多或時間長,導致貧血。除了以上臨床表現外,患者大多數同時伴有腹部腫塊、疼痛、白帶增多、不孕及鄰近的膀胱,腸道壓迫癥狀等。
(2)臨床子宮肌瘤的體征:部分肌瘤除子宮增大外,無法觸及肌瘤。子宮超過孕3 月大時,患者下腹部可摸及腫塊。婦科檢查可觸及子宮肌瘤的基本輪廓,腫大的肌瘤多向前、后壁突出。在有肌瘤多發的情況下,可表現為其子宮增大且不規則、凸凹不平,多有結節。有的子宮肌瘤患者其肌瘤從子宮頸口脫出,基底部在子宮腔里,肉眼可視深紫色腫塊。有的子宮肌瘤患者除子宮有增大外無其他表現。
(3)臨床輔助檢查:子宮探針探測和B 超檢查。通過探針可知宮腔的大小。B 超檢查多可表現為:回聲異常(包括強回聲、中等強回聲),子宮腔線移位等。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制定標準如下:
氣滯血瘀型(子宮肌瘤):下腹部觸及腫塊,固定不移、可伴有下腹時作時止的隱痛、脹痛。經期延長或量多,月經經色多較深,呈紫紅色質多有塊,舌質暗紅,有瘀點或瘀斑,脈象弦細澀。
符合本病的上述診斷標準,婦科B 超檢查,確定為子宮肌瘤,符合中醫氣滯血瘀證辨證標準者;子宮肌瘤瘤體在6 厘米以下者;知情同意,患者愿意配合治療,參加本項臨床研究者;年齡在25 歲以上,50 歲以下,未絕經的女性,且患者4 月內未使用避孕藥物;
子宮肌瘤,瘤體較大(6cm 以上)、大量出血,經宮腔鏡檢查,需要做電切術、診刮術;精神疾病患者;有嚴重合并癥者,如有嚴重心臟、肝臟、腎臟和造血系統等疾病;不符合納入標準者;對本療法不接受者;不配合治療者。
不能堅持治療者;出現嚴重副作用的患者;出現嚴重的其它并發疾病者;患者要求退出臨床試驗;癥狀惡化,必須采取緊急措施者;若因特殊情況,患者不得不加服其它內服藥,或因為治療其他疾病而服用其它藥物。
2.1.1 對照組(中藥治療組):
(1)藥物:選用由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桂枝茯苓膠囊(規格:0.31g/粒×60 粒×1 盒。藥品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10950005(2010-09-29)。
(2)用法用量:在月經干凈后第1 天起服用此藥,日3 次,每次3 粒,溫水送服。
(3)療程:1 個月為1 個療程,連續治療3 個療程(經期不服藥)觀察療效。治療過程中,患者除按規定診治外,不得服用課題組規定以外治療子宮肌瘤的藥物。
2.2.1 首先采用推拿手法治療15 分鐘。
(1)通經化瘀法
患者俯臥,醫生位于患者一側,先退膀胱經從肺俞,心俞至承山穴處止,注意做此手法時均勻,力量適中,輕而不浮,重而不滯以意帶氣,不要偏移,患者注意推法后氣血通暢的感覺,此手法做3 至5 次;點按心俞,膈俞,腎俞;雙拇指交替以推法推督脈從大椎穴至腰俞穴止;患者仰臥位,以同樣手法推肝經從行間穴至足五里止,推腎經從太溪穴至陰谷穴止注意以意帶氣;點按太沖。三陰交,太溪穴。
(2)顫腑調任法
患者仰臥位,術者坐于其右側,以右手掌做摩法以臍為中心,逐漸擴大至全腹,力量適中,先順時針3 分組,然后逆時針3 分鐘,達到調和腹部氣血之功效;推任脈從鳩尾至曲骨穴至3 至5 次;顫腹法5 分組,術者右手掌根按于關元穴處,勞宮覆蓋于神闕穴處,中指按于中脘穴。食指和無名指按于腎經,拇指和小指按于胃經,顫法時注意調整頻率和力度,使所產生的功力深達臟腑;顫法結束后用按法施術于關元穴2 分鐘;點按氣海,天樞,中極,合谷,內關穴。
2.2.2 針灸治療
推拿手法后施以針灸
(1)取穴:合谷、內關、血海、陰凌泉、三陰交、太沖,腹部取天樞、氣海、關元、中極;
(2)針法合谷、內關、血海、陰凌泉、三陰交、太沖等穴均采取常規手法,平補平瀉的手法,天樞(雙)直刺1.2 寸要求針感使針感向下腹部放射為宜,氣海、關元、中極直刺1.5 寸平補平瀉。
(3)留針:10 分鐘,期間行針1 次。
2.2.3 療程
5 次為1 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 天,4 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圖12、圖13、圖14、圖15為不同開挖順序時的應力分布云圖。從中可以看出,兩種開挖方法最大應力值基本相同,巷道頂板和底板均出現拉應力區,巷道兩幫均出現壓應力區。無論是水平應力還是垂直應力,在巷道頂板和底板區域均表現出應力降低區。先開挖大斷面時最大壓應力區域比先開挖小斷面時大,先開挖大斷面時壓應力區主要在底板左側部分,而先開挖小斷面時壓應力區主要在底板中部,說明兩種開挖順序的第二步開挖對底板壓應力的分布有影響。
3.1.1 痊愈:肌瘤完全消失,無臨床癥狀和體征。
3.1.2 顯效:肌瘤明顯縮小(大小縮小1/2 以上)臨床癥狀和體征好轉。
3.1.3 有效:肌瘤體積減小(大小縮小1/3,或雖然大小無明顯變化,但臨床癥狀和體征有好轉。
3.1.4 無效:肌瘤大小無變化或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增大,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
推拿針灸組與藥物治療組、空白對照組療效比較
經過一個月的治療后觀察治療組和對照組的臨床療效。針灸推拿治療組20 例患者,痊愈4 例,顯效9例,總有效率為95%藥物治療對照組痊愈2 例,為(10%),總有效率為(80%),針灸推拿治療組明顯優于藥物對照組和空白對照組。

表3 治療組和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

表4 治療者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后子宮肌瘤大小比較
經方差分析:F=8.876,P<0.001,三組患者治療后肌瘤大小有差別;比較得出三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針灸推拿治療組效果優于對照組1,優于對照組2。

表5 針灸推拿治療組、藥物對照組、空白對照組患者治療后子宮體積比較

表6 針灸推拿治療組、藥物對照組、空白對照患者治療前后子宮肌瘤體積大小比

表7 針灸推拿治療組、藥物對照組、空白對照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針灸推拿治療組和藥物對照組、空白對照組兩兩配對t 檢驗,治療組:t=9.167,P<0.001,說明針灸推拿治療組治療前后癥狀差別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比治療前減輕;藥物對照組1 治療前后癥狀差別有顯著性,治療后比治療前減輕(t=7.45,P<0.001);對照組2 癥狀評分較前加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52,P=0.007)。
子宮肌瘤是婦科的常見病,屬于良性腫瘤,而且惡變程度較低,不必引起患者過度擔心。但子宮肌瘤發生機制復雜,并不明確,目前主流的觀點是,該病是多源性的良性瘤,由于綜合因素,經多環節的復雜的機制而導致子宮肌瘤的發病。經論證,同一個宮體上的子宮肌瘤其基因序列有相同的,但也有不相同的,一個子宮上的不同肌瘤基因可能存在同樣情況。從生物學角度說,治療該病尚缺乏依據和可行性。同時,對于子宮肌瘤有的觀點認為,子宮肌層細胞體細胞突變、激素和局部的生長因子作用失去調節同樣會導致子宮肌瘤的發病。此外依據該病發病年齡特點(即多發生在25~50 歲區間的女性患者),而且多數患者在絕經之后肌瘤會隨之逐漸變小萎縮,孕期有子宮肌瘤的患者,由于激素的作用,子宮肌瘤會長大,惡變比率較高,由此看出子宮肌瘤同激素的分泌是相關的,現代研究發現主要包括雌激素和孕激素,觀察表明子宮肌瘤患者一方面自身體內的雌激素水平多高于普通患者,另一方面子宮肌瘤瘤體局部組織細胞中雌激素受體可能明顯高于健康女性子宮,所以對該病患者單純的測定其總體激素的水平是沒有針對性臨床意義的。
西醫對子宮肌瘤多用米非司酮等藥物進行調整和治療,類似絕經后激素水平,此療法可使子宮肌瘤患者在短期內絕經,這樣可縮小子宮肌瘤的大小,但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該病發病率有上升趨勢,食用肉、奶、大豆等食物,患子宮肌瘤的概率較高,可見患者體內激素水平升高,容易導致子宮肌瘤的發病。而且工作節奏快、壓力大、情緒波動、精神緊張等也是子宮肌瘤發生的主要原因。
子宮肌瘤屬于中醫中的“癥瘕”范疇。雖然在中醫里沒有子宮肌瘤的概念,但在中醫學的論著中,多部論著有關于此病的論著,子宮肌瘤的病因包括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內因主要有臟腑虛弱、沖任失調、情志失調等,外因包括寒、暑熱、濕,以及飲食失節等方面。
風寒濕邪入侵,氣血受阻;內因責之于情志不調,氣機郁滯,氣滯血行不暢,日積月累,漸成瘤癮[3]。臨床子宮肌瘤患者以寒凝血瘀為多,人體氣血之所以暢行不息,主要靠一身陽氣的溫煦和推動,一旦陽氣受損,則經脈氣血運行不暢,凝結阻滯成瘀,而在于婦人,則易形成瘤癮,在上即發病為乳腺增生,在下則發為子宮肌瘤[4]。
中醫認為“石癮生于胞中,寒氣客于子門……先瀉其脹之血絡,后調其經,刺去其血絡也。”(《靈樞·水脹第》):“積之始生,至其己成奈何?……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余不足,當補則補,當瀉則瀉,毋逆天時,是謂至治。”(《靈樞·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臨床子宮肌瘤患者以寒凝血瘀為主,所以本實驗組以血瘀型子宮肌瘤為研究對象,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療原則,辯清病之虛實,在活血化瘀的同時對其實者瀉之,且根據該病的病情,施以調理臟腑、溫通經絡之法,以達到治病的目的。
沖、任、督三脈與本病的發生關系最為密切。三者一源三歧,起于胞中,沿腹部正中線上行。任脈為“陰脈之海”,所以本套推拿手法以腹部調節為主,腹部調節又以調節任脈為主,這樣達到調節陰經氣血之功效,任脈主胞胎,其脈亦調節十二正經之氣血,與女子月經、孕育功能密不可分。調節任脈的同時,通督亦是本手法之重,通過推,拿,點的手法,通達督脈之陽氣,督脈又總督一身之陽經,陽氣足則百瘀去。《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日:“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故本治療組推拿手法和針灸取穴都以任脈為主。因任脈氣血的盛衰,直接影響到女子月經的正常與否。
針灸對本病的治療,主要取腹得部穴位。因腹者有生之本,百病根于此。腹部腧穴與五臟、六腑密切相關,有任、沖二脈、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等多條經脈巡行腹部,且臟腑特定穴的募穴位于此,多分布在任脈、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這3 條經脈上。在腹部顫法時,術者以右手掌做摩法以臍為中心,逐漸擴大至全腹,力量適中,先順時針3 分組,然后逆時針3 分鐘,達到調和腹部氣血之功效;推任脈從鳩尾至曲骨穴至3 至5 次;顫腹法5 分組,術者右手掌根按于關元穴處,勞宮覆蓋于神闕穴處,中指按于中脘穴。食指和無名指按于腎經,拇指和小指按于胃經,顫法時注意調整頻率和力度,使所產生的功力深達臟腑;
除了腹部上一些穴位外,因為腹為陰,背為陽,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后背上膀胱鏡的背腧穴同樣起到調節和治療作用。所以本手法在調腹和通督的同時,還在膀胱經上采用相應的手法。從陰引陽,以陽調陰,事半功倍[5]]。
以針刺腹部的腧穴為主,配以相應的遠端取穴,可達到疏通阻滯,從根本上調整機體的陰陽氣血的作用,使五臟六腑氣血通暢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達到從根本上治療子宮肌瘤的目的[6]。但其治療時間較長,療程均需三個月或以上,而通過推拿、針灸,活血祛瘀,散寒通絡,達到治療效果,研究可見推拿、針灸對婦科癥瘕(特別是子宮肌瘤)有著較好的療效,無毒副作用,治療費用低,適合在臨床推廣。
[1] 婦產科學[M].6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2]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2.
[3] 陸菁,沈群.補消 法針刺與桂枝茯苓膠囊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研究[J].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3(3):90-92.
[4] 彭堯書,錢旭,彭貴軍.針刺配合中藥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0,7(2):82-83.
[5] 余蕾,張春婷,曹雪梅.子宮穴溫針灸為主治療子宮肌瘤32 例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5,21(9):45.
[6] 張健,施艷秋,任曉梅.子宮肌瘤與乳腺增生病病因相關性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