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丹,王紹強
(長春大學 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長春130022)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構建國際競爭優勢的戰略思路。我國正在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迫切需要一大批能夠適應和支撐產業發展的富有競爭力的創新型工程人才。[1]
目前,高等院校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上存在若干不足,圍繞創新能力培養目標缺乏一體化的系統設計,需要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培養管理模式等方面不斷改革,建立新機制、新政策以適應創新人才培養。
首先,如何有效利用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專任教師與兼職教師等教學資源,形成各司其職、循序漸進、內部有機聯系的創新能力實踐教學與培養體系有待進一步規劃與完善;
其次,缺乏創新實踐教育活動的開展所需的平臺,應該至少包括高校自主建設的開放實驗室和高校與企業共建的創新實踐基地。
第三,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存在不足。創新型人才培養既需要校內專職教師,也需要校外工程師擔任兼職教師。針對校內專職教師而言,具備“雙師型”能力的教師數量有限。往往體現在校內導師只重理論,缺乏實踐經驗,無法勝任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要求。而校外兼職教師無論在數量上還是穩定性方面都存在不足,難以滿足創新人才培養要求。
第四,缺乏促進創新能力培養的校園氛圍。它體現在教職員工對各類創新活動的參與熱情低,對創新性成果的追求不高;在課堂教學中,仍然是教師一言堂,學生被動聽講的局面;此外,缺少濃厚的學術氛圍、創新活動組織不力也是阻礙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主要原因。
創新能力是一種復雜的能力,主要是由知識視野、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和創新素質等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綜合能力。[2]
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必須對現有的創新實踐教育模式做相應的改進,構建創新能力培養的創新實踐教育體系。
創新實踐過程是創新能力形成和提升的關鍵,創新實踐教育體系的構建能夠有效的推動創新實踐教育活動的有序高效開展,支持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該體系設計重點在于創新型人才的知識和視野、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創新素質的培養,并以這些能力培養為目標,以校內實踐與創新基地為依托,采用創新性實驗、創新性訓練項目、創新競賽活動、參與研究項目和學科前沿講壇等教育教學活動,通過學生、學校、企業之間的三級有機聯動,構建與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目標相適應的創新實踐教育體系。

圖1 創新實踐教育體系
為了更好的依托網絡實踐與創新中心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對應于網絡工程創新實踐教育體系,提出了創新能力培育的創新實踐教學模式。該模式將課外創新實踐活動貫穿于整個校內學習過程,與課內教學形成了很強的互補。通過整合校內外教學資源,以校內創新實踐基地為載體,創新教育教學統一規劃,采用創新性實驗、創新性訓練項目、創新競賽活動、參與研究項目和學科前沿講壇等多種形式,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1)開展學科前沿講壇。豐富的知識和開闊的視野是具備創新能力的基礎。在工程領域開展創新活動不僅需要掌握扎實的工程原理、工程技術和本專業的理論知識,了解本專業的前沿發展現狀和趨勢也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條件。
(2)增設素質教育課。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生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具有堅實的基礎,除了教學計劃內的課程之外,輔以相應的素質教育課,擴大學生專業學習的視野和好奇的未知空間,進而增強學生探索新事物的興趣。
(3)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培訓計劃主要是鼓勵學生參與應用能力和各類職業資格認證活動,是學生了解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有效途徑。
(4)增設創新訓練項目。以校內教師擔任導師,學生組成創新團隊,遵循“興趣導向、自主實施”的原則,成立課外創新小組,學生在導師指導下,自主完成創新性研究項目的設計、實施,并撰寫報告。
我校網絡工程專業課外創新小組涵蓋了網絡集成、網絡安全、網絡應用開發、系統管理等方向。
(5)開展創新競賽。創新競賽活動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創新素質的最佳途徑。在參賽和準備的過程中,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均得到了提高。網絡工程專業學生參與的創新競賽有:“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各企業級網絡技術大賽、校級技能大賽(新技術報告大賽、網絡規劃與設計大賽、網絡部署與實施大賽、網絡應用開發大賽)、程序設計大賽、ACM 設計大賽等。
以上各項活動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從不同角度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發揮作用。
(1)強化教學資源建設。這里的教育教學資源指中心相關教育培養環節可提供給學生及教師的相關資源,包括:①案例與項目庫:含綜合實踐案例庫、開放實驗資源庫、創新訓練項目庫等;②遠程實驗實訓平臺:建設可通過網絡遠程訪問、拓撲自動適應的遠程開放實訓實驗平臺。③教學課件與教學視頻:提供創新活動相關教學環節的課件與視頻等;④教學規范建設:包括課外創新實踐教育環節的學習指南,以及這些環節相關的教學文檔或范本;⑤網站建設:支撐創新教育教學活動的專門網站,除了提供相關的教學規范、教材與資料、課件與視頻、案例與項目庫等資源,并提供網絡輔助學習、遠程實踐平臺登錄、動態信息發布等功能。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新能力的提高,創新活動的開展,離不開老師的參與和指導?!白吭接媱潯币鬄槊恳晃粚W生配備“雙導師”,即校內導師和企業兼職導師。因此,建設一支高效、有素的師資隊伍,是創新能力培養實施的關鍵所在。主要的建設措施有:①通過專業教師的掛職鍛煉與項目合作,提升專業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②通過企業工程師與專業教師的互動式專題教學研討,提升企業工程師的教學能力;③通過企業工程師與專業教師合作開展教學活動、合作進行教學資源開發等,增強雙方的互動與交流,提升整個教學團隊的教學能力與教學水平。
(3)建設校內創新實踐教育平臺。創新實踐活動的開展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平臺,它包括開放的實驗室和校企共建的校內創新實踐基地。①開放實驗室。為滿足卓越工程師創新能力的培養,應構建相適應的校內開放實驗室。它包括各類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各級重點實驗室及校級各類實驗室等。同時,為了更好的發揮開放實驗室的作用,還應該制定一系列的創新活動計劃。如開放實驗室的經費預算、實驗室開放計劃、創新實驗活動等。②校內實踐創新基地。除了前面提到的開放實驗室外,還需建立滿足卓越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需要的實踐創新基地。它包括各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或校企合作共建的專門實踐場所。
開放實驗室和實踐創新基地二者相輔相成,前者主要根據學生的個人興趣提升其創新能力,后者為學生提供參與企業實際創新問題的機會,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4)重視管理制度與運行機制建設。在制度建設上,應該制定專門的政策,鼓勵和支持教師積極開展和參與各類創新活動、追求創新成果。
①建立實施創新實踐訓練計劃的組織機構。由院系分別成立實踐創新工作領導小組,相關職能部門按工作分工具體實施各計劃項目的管理工作,使該計劃的實施工作納入日常管理工作中。由系領導小組負責本中心的規劃、建設及創新團隊審核、培養、導師聘任等工作,并組織學生參加各項創新活動,全面規劃和組織開展各項創新實踐活動;②制定管理辦法。制定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實施管理辦法和經費管理辦法,重視導師隊伍建設,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提高校內專任教師在創新活動中的參與度。
創新能力培養是一個系統而全面的過程,需要高校的高度重視和支持,更需要廣大教師的積極參與和全心投入。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的工程師,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也是實現創新型國家的根本任務。
[1] 邵丹,王紹強.網絡工程專業本科實踐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0):122-123.
[2] 林健.卓越工程師創新能力的培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17.
[3] 張純容,施曉秋.問題與方案驅動的課內實踐教學分級模式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1):145-148.
[4] 常小勇.科技進步背景下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策略[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08,19(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