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文淑 李響 (天津財經大學,天津300222)
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舉行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主張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的“懷特計劃”最終戰勝了提議設立超主權國家貨幣的“凱恩斯計劃”。一些自由主義者認為,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國際合作,確保了戰后全球經濟的復蘇和增長。而現實主義者認為,布雷頓森林體系是美國利用其債權國優勢取代英國確立霸權的工具。雖然布雷頓森林體系已于1973年崩潰,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還是當今世界的重要機構,美元霸權也持續至今。71年后的今天,在全球經濟未能明顯復蘇的背景下,各國普遍意識到國際合作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在當今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中,中美兩國的關系似乎與71年前的美英關系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回顧一下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興衰過程,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從而為我們當前的發展提供一些啟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宣告了國際金本位制度的終結。一戰結束后,國際社會曾試圖恢復金本位制,但由于世界范圍內價格上漲,國際黃金分布失衡,恢復傳統金本位制已經不具備必要的基礎。1929-1933年的“大蕭條”最終迫使英美等國家先后放棄了古典金本位制度,而一戰后恢復金本位也被許多學者認為是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一個重要原因。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國際社會始終呈現出動蕩的局面。建立一個相互協作的國際貨幣體系的思想在危機年代就已經萌芽,但率先對國際貨幣體系進行研究與設想的是德國。1940年德國提出所謂的“馮克計劃”,主張以馬克代替黃金,建立一個以柏林為中心的多邊清算體系。1941年9月,為了與“馮克計劃”抗衡,時任英國財政部顧問的經濟學家約翰·凱恩斯提出了“國際清算同盟計劃”,

什么是布雷頓森林體系?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二戰后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國家的代表在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確立了該體系,因為此次會議是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舉行的,所以稱之為“布雷頓森林體系。”即“凱恩斯方案”。美國對日宣戰之后,之前一直孤立主義盛行的美國也提出了一份自己的方案,即由財政部助理國務卿哈里·懷特提出的“國際穩定基金計劃”,也稱為“懷特方案”。
兩次世界大戰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歐洲國家損失慘重,經濟嚴重衰退,而美國黃金儲備和貿易量迅速增長。戰后英國希望能建立一種有利于自身的國際貨幣體系。由英國明星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的“凱恩斯方案”主張建立一個“國際清算同盟”體系,“同盟”類似超國家銀行,各國中央銀行在“同盟”開立往來賬戶,記賬單位為“班科”(Bancor),以黃金計值,官方債權債務通過轉賬進行清算。順差國將盈余存入賬戶,逆差國可按規定份額向“同盟”申請透支或提存。會員國可以用黃金換取“班科”,但不可用“班科”換取黃金。各國貨幣以“班科”標價,非經理事會批準不得變更。各國分配份額按照二戰前三年的進出口貿易平均值計算。凱恩斯的主要意圖是解決英國二戰后面臨的國際收支困境,并解除金本位制對英國國內經濟政策的束縛及施加的通貨緊縮壓力。
與“凱恩斯方案”不同,“懷特方案”主張在戰后建立一種“國際穩定基金”,基金資本總額至少為50億美元,認繳份額取決于各國的黃金外匯儲備、國際收支及國民收入等因素?;鹨幎ㄊ褂玫呢泿艈挝粸椤坝饶崴保║nita),每一“尤尼它”等于10美元,它可以與黃金相互兌換,在成員國之間自由轉移,并可用來向“基金”購買外匯,以彌補國際收支逆差。會員國貨幣都要與“尤尼它”保持固定比價,非經“基金”會員國四分之三的投票權通過不得任意變動。“懷特方案”強調黃金的作用,主張取消外匯管制和各國對國際資金轉移的限制。
這兩個計劃也存在一些相似之處,如都旨在維護匯率穩定,主張削減關稅和貿易壁壘、減輕對外匯匯兌的限制和管制、建立多邊清算安排、對赤字國提供臨時性資金援助等,并且都希望得到各國的廣泛參與。
1944年4月,經過艱苦的談判,英美兩國達成了以“懷特計劃”為藍本的《關于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專家聯合聲明》,《聯合聲明》的核心條款最終被納入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當中。
1944年7月1日,44個國家的730名代表齊聚美國的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討論戰后國際貨幣安排。經過為期三周的緊張談判,各方達成協議,通過了《聯合國家貨幣金融會議最后決議書》及兩個附件,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 《布雷頓森林協定》。其主要成果是決定設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確定了美元和黃金掛鉤,其他貨幣和美元掛鉤,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以及經常項目可兌換的戰后國際貨幣秩序。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其主要內容包括:
第一,“雙掛鉤”。即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各國確認美國規定的一盎司黃金等于35美元的黃金官價。各成員國需規定各自貨幣的含金量,即確定本國貨幣平價。平價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
第二,“一固定”。即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各國貨幣對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為法定匯率上下各1%。若市場匯率波動超過1%,各國政府有義務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干預,維持匯率穩定。同時一定情況下成員國可以調整本幣平價。
第三,廢除經常項目下的外匯管制。
第四,國際收支的調節。會員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會員國提供短期資金融通。
1945年12月2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成立,總部都設于美國華盛頓,至此,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形成立。該體系的建立使國際貨幣關系又有了新的統一標準和基礎,一戰以來的混亂局面得以結束??烧{整的固定匯率制使各國貨幣匯率保持相對穩定,避免了對外經濟活動中匯率變動的風險,對于推動國際貿易、資本輸出和世界經濟的迅速增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體系運行初期美國不斷擴大的軍事投入客觀上促進了西歐國家儲備力量以實現多邊自由匯兌。但上世紀60年代中后期,美國海外軍費有增無減,導致了美元危機頻頻發生。1968年為維持體系運營,創立了特別提款權,但在特別提款權首次分配的一年多后,就爆發了空前規模的美元危機。美國總統尼克松被迫拋出“新經濟政策”,中止履行以美元兌換黃金的義務。直到1971年底,基金組織執行董事會和10國集團代表在華盛頓史密斯協會大廈達成“史密斯協議”,美元貶值,匯率波動范圍拓寬。1973年美元第二次貶值之后,國際貨幣體系開始向以自由浮動為特征的貨幣體系轉變。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終結。
布雷頓森林體系本身是古典金本位制的一個現代改良版本:美國之外的國家的貨幣與美元確定兌換比率,從而達到穩定匯率的目的。而美元自身發行需要相應的黃金作為發行準備,每一美元都價值一定量的黃金,由此美元價值也得到穩定。
然而在布雷頓森林體系行將終結之時,情況則截然不同。一方面布雷頓森林體系雖然制約了美國以外的政府進行不謹慎的信用擴張,但卻對美元發行沒有實質的限制。對于美國政府而言,通過稅收籌集資金支持耗資巨大且曠日持久的支出項目雖然是最合理的做法,但在政治上十分不受歡迎。于是發行債券融資變成司空見慣的手段,而在債券發行的同時,中央銀行也要向市場投入相應規模的貨幣量,以防止擠出投資效應的出現。當然即使沒有財政支出的助推,當時的貨幣政策一般也十分寬松。最終市場上美元貨幣量不斷增加,而作為美元發行準備的黃金增加十分有限。
不言而喻,此時,每一單位美元都不會再具有其所承諾的購買力,也就是不再對應同等價值數量的黃金。
市場上一些投機者在了解到這一點之后,選擇做空美元來套取黃金——即在市場上大量賣出美元買入黃金,如此一來美元與黃金的兌換比率則愈發懸殊,愈發偏離之前承諾的水平,這一體系也就難以維系了。
此時美聯儲面臨3個選擇。一是動用黃金儲備收回市場上過剩的美元,期望美元價值重新穩定,成本高昂且難度巨大。二是重新劃定美元黃金的兌換比率,這一手段不甚有效。三是放棄美元與黃金掛鉤的體制。現實中美國選擇了放棄掛鉤,布雷頓森林體系就此終結。
如果說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終結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啟示,那就是無論設計如何精致的體系,良好運行仰賴的是決策機關之間的相互制衡,適應現實情況的持續更新和改進,以及制度設計之初對人性的洞悉。
布雷頓森林體系終結之后,當今世界實行的是一種“自由浮動”的匯率體系,不同貨幣的發行與流通都處在分散且互相競爭的環境下。這當然不是最精心設計的貨幣體系,甚至可以說它毫無設計,但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貨幣需求依舊借此得到了相當的滿足,因為誰又能想出更好的方案呢。
時下經濟界最為熱門的話題之一當屬亞投行。無論是從成立目的,參與國家、還是發起國自身特質等各個方面,亞投行都不免被與作為舊日布雷頓森林體系支柱之一的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如今的世界銀行相比較。
首先亞投行的成立目的是向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而世界銀行成立之初也是為經歷毀滅性戰爭的歐洲和日本籌集重建基礎設施所需的資金。不同之處在于當時戰爭雖然毀滅了為數甚巨的實物資本,但歷經時代變遷積累下來的各種文明的制度設計并未完全消失,積累在各個階層和職業人群身上的人力資本也有相當的剩余,這就是為什么無論是歐洲還是日本都能很快從戰爭廢墟中重建起自由和繁榮的國家的原因之一。換句話說,當時的貸款幾乎無論流入哪一個市場部門都能被有效利用以滿足最大多數人最為迫切的需求,那也正是該機構成立的目的所在。
而當今的亞洲情況則截然不同。不少亞洲國家對經濟的管制由來已久,對所獲得貸款運用的合理性也值得懷疑。因此最應關注的問題反而是對放貸條件的確定,即哪個國家的何種項目有資格獲得貸款。嚴格的放貸標準對于這一新生機構良好運作至關重要,其中不但包括對貸款人償還能力的考量,也應包含對項目本身會為環境和當地社會帶來何種影響的綜合考慮。
總之,亞投行或許會在其所追求的目標上收獲頗豐,但恐怕不會實現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當時所達成的目標。
布雷頓森林體系曾經極大的推動了美元的國際化,原因之一就是體系設立之初實在沒有任何貨幣有能力與美元競爭。那么在中國版世界銀行——亞投行即將成立的今天,人民幣是否也具備進一步實現國際化的契機,這會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首先,從最為基礎的層次考慮,只要亞投行以人民幣放貸,再借由某些放貸條件規定貸款只能用于購買以人民幣結算的商品,對人民幣的需求自然有所上升,人民幣也就更加“國際化”。歸根結底國際化只是一個概念,對一種狀態的描述,更多取決于描述者主觀的價值判斷。
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奇跡般的美元國際化僅僅是缺乏競爭的結果。在今天全球貨幣多元化的現實條件下,不同種類的貨幣服務于不同的市場細分,而美元則為那些對其他貨幣缺乏足夠信任的市場參與者提供了可以接受的選擇。一言以蔽之,人民幣實現簡單的國際化并不困難,而且目前也進展順利。但要實現取代美元地位的國際化所需不僅僅是以此貨幣放貸的銀行或者幾種以之計價的金融資產,而是市場參與者對該種貨幣以及其發行國所抱有的信任,對未來穩定的預期,以及貨幣本身足以與所有競爭者抗衡的實力。
布雷頓森林體系當然不只是一個貨幣體系,它也賦予了儲備貨幣發行國不適當的政治地位,使之不但不為自身貨幣政策負起必要責任,也使其他國家連帶受到信用擴張的影響。所幸的是這一地位一定程度上已經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而被削弱。這只能說明以單一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貨幣體系,無論其初衷如何良好,都難免受政治需求左右而陷入導致自身崩潰的境地。美國沒能證明自己幸免于這一根植于人性的弱點,也很難相信其他國家其他貨幣能夠勝任這一職責。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無數市場參與者掌握的信息很難被單一個人、機構或者國家有效利用來使其做出所謂最佳決策,以單一貨幣為主導的貨幣體系理所當然會漏洞百出,正因為如此才更需要不同國家不同種類貨幣之間的相互競爭,這也正是市場經濟賴以發揮作用的本質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