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朱曉明2月12日進行解析——
我國的金融創新一開始源于電商,馬云多年前就說要“攪局金融”?,F在,BAT都從支付開始,嘗試涉足金融,比如“微信紅包”。但是,傳統的金融機構發揮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們所擁有的金融專業人才是互聯網金融渴求之寶。金融創新的電商如果沒有傳統金融的基本理念或者專業人士,也堅持不下去。當然,傳統金融機構若不堅持金融創新,市場會縮小,競爭能力越來越差。如果把這種競爭轉變成競合,合則二利。如果二者能嘗試在線上、線下競合發展,那是一件值得期望的好事。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首席總裁顧問左曉蕾2月10日表示——
經濟數據的浮動只要是合理的就是正常的,不要一有波動就冠以新低或新高。受國際油價和大宗原材料價格波動的影響,今年1月國內部分重要生產資料價格降幅加深,上游原材料的傳導壓力很小,甚至沒有,當下呈現的是純消費的一個狀態,0.8%可以說是最終消費價格上漲的體現,并不意味當下有通縮風險。當下經濟的重點應該是解決產能過剩,并尋找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2月11日表示——

2014年實現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和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并軌,2015-2017年實現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金制度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并軌,可自2018年開始延遲退休年齡。考慮到中國人口轉變進程較快,人口老齡化速度也會較快,以當前歐洲的退休年齡作為中國退休年齡改革的參考較為合適。因此,中國在延遲退休年齡時采用65歲作為目標年齡。但在當前社會公眾對延遲退休年齡比較敏感的情況下須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方案設計必須遵循三個基本原則,首先要統籌兼顧社會保障制度和就業形勢;其次統籌兼顧不同群體利益;最后是統籌兼顧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
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俞平康2月10日接受采訪時表示——
雖然說是要維持一種穩健的貨幣政策,但是在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的時候,市場需要適度的寬松。如果沒有相應的政策出臺,經濟的下行會繼續延續。只有降息和降準同時出現,才是最優的貨幣政策組合。去年單純降息造成的惡果已經很明顯了,不僅貸款利率沒有下降,還造成資本市場的上揚而導致的杠桿率的上升。而此次降準的力度也很有限,隨著通縮壓力的逐漸增大,會造成實際利率的升高。降準和降息同時發力,一方面是行政性的降低基準利率,另一方面在市場中注入流動性,才能最終降低市場的均衡利率。
央行副行長易綱在參加2月9-10日舉行的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時指出——
中國經濟增長將更加穩健,更可持續,消費穩步上升,服務業健康發展。中國政府將繼續積極推進結構改革,支持低收入人群住房建設和基礎設施投資;同時做好風險防控,密切監測房地產市場和影子銀行,增加地方政府債務的透明度。金融部門改革方面,中方將積極參與和落實金融穩定理事會和巴塞爾委員會有關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和標準準則的制訂與實施工作,支持2015年完成在解決“大而不能倒”、場外衍生品市場改革、影子銀行、跨境處置等重點領域的規則制訂工作,呼吁各方加強跨境監管合作,提高金融體系的穩健性和效率。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1月27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我理解“一帶一路”的建設,還有金磚國家投資銀行的建設,一定要有風險的意識,而不是簡單地政治運作。我們這些投資對象、投資國應該是成熟一個投資一個,而不是強求。另外一個相關原則是一定要動員社會力量,撬動市場機制來投資這些國家。換句話說不是政府機構直接投資而應該是企業直接投資,不能是政府一頭熱,而應該是全民社會共同參與。政府的作用是一個中介,來介紹這些項目,提供信息,并且評估風險。所以“一帶一路”的建設,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投資都應該有這個想法,不僅僅是政府,市場和社會也要一起參與。
經濟計量學家與統計教育家賀鏗1月25日在中國經濟高峰論壇暨第十二屆中國經濟人物年會上做主題演講——

雖然中國的GDP總量排名已經位列世界第二,但中國世界的經濟地位和生產力水平在世界的排名并不靠前。按照世界銀行和聯合國的指標,2013年 中國GDP人均排名世界第86位,人均收入排名世界第89位,富裕指數排名世界第101位,從這些數據看,中國并沒有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1月25日在“環球聚焦·中國夢想”高峰論壇上演講——
2015年,金融改革已被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將會在以下五方面依次展開:第一,銀行存款保險制度最可能率先推出。第二,資本市場股票發行的注冊制。第三,以滬港通的實施和自貿區政策的落實,來逐步推進資本賬戶開放改革。第四,以城投債的治理為起點,全面建設統一開放的債券市場。第五,以地方債發行為起點進一步豐富無風險基準利率形成機制。上述改革指向中國經濟新常態下非常核心的目標,即未來十年要實現中國“無金融危機的可持續增長”。
經濟學家厲以寧1月20日針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4年經濟數據表示——
過去的一年,中國經濟里有三大突出點值得關注。第一個是2013年開的三中全會,對中國今后經濟的發展有及其重要的影響,而且這個影響不是短期內就能發揮完的,會延續到很長時期;第二個突出點在這一年當中,結構調整是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雖然這個工作是沒完,但畢竟大家都認識到了,不調結構我們的經濟是不能保證穩定的增長的,第三點在技術創新方面邁了很大的步子,技術創新的影響不在2014年本年,也不在2015年,而在今后很長時間都會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范劍平1月24日在“新供給2014年4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上表示——

第一,不要過于強調油價下跌對我們有好處,要看到它有利有弊兩個方面的影響,如果它不是由于技術革命帶來的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而是需求層面的,那它并不是可持續的。對這種油價的下跌如果存有撈了點便宜的心態尤其要不得。第二,整個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中國經濟目前的影響是一個去庫存的過程。所以,這個階段中國是得不到好處的。財政沒有得到好處是因為進口關稅2014年大幅減少,企業利潤沒有得到好處,因為雖然原材料價格下跌,但是需求不足。第三,無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如何變化,對國家供給結構調整中最重要的節能減排的目標不應形成干擾。所以,對油價的下跌,在輿論上還是要更多地從利弊兩個方面辯證的去講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尤其是不要被這種價格暫時的下跌干擾了我們供給結構調整的正確方向。
經濟學家汪濤1月10日在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表示——
今年的改革會圍繞三個主線,第一個是促進增長。因為目前在房地產下行的情況下,實體經濟缺乏活力,經濟產能過剩,各個方面的矛盾還是非常的突出,所以今年改革一個重要的目標和紅利之一就是促增長。第二個是化解風險,從經濟工作會議對新常態的解釋,就可以看出來,實際上政府已經認識到了目前經濟面臨很大的宏觀風險。就是之前的經濟不平衡發展的風險,之前的4萬億刺激政策帶來的風險需要化解,所以今年的改革,可能要著重放在怎么去化解這個風險。第三是促進經濟轉型,就是所有的能夠幫助我們經濟可以進行轉型的改革。
經濟學家沈明高1月10日在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表示——
不能指望像過去那樣可以找到單一的帶動力,未來的經濟增長動力必須是多元化的。新的增長動力并不總是對經濟增長形成支持的,也可能在某一個階段是支持的,在另外一個階段反而是有負面作用。在新常態之下,發掘經濟新的增長動力,從政府和市場角度來說,應當容忍經濟波動幅度擴大,提高經濟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