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 郝軍 李彥青
頸動脈內膜增厚檢測對防治顱內動脈硬化的臨床意義
陳欣 郝軍 李彥青
目的 分析頸動脈內膜增厚檢測對預防內動脈硬化的臨床意義。方法 選取經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為頸動脈內膜增厚的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作為研究組。選擇40例頸動脈內膜正常人作為對照組。對2組人員均進行頭顱MRI檢查與MRA檢查,觀察2組人員MRA腦動脈硬化的檢出率,并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1)研究組40例患者中,MRA共檢測出腦動脈硬化19例,檢出率為47.50%;對照組40例,MRA共檢測出腦動脈硬化5例,檢出率為12.50%。2組的MRA顱內腦動脈硬化檢出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研究組IMT為1.0 cm的7例患者中,共有2例患者檢出MRA腦動脈硬化;IMT為1.1 cm的16例患者中,共有6例患者檢出MRA腦動脈硬化;IMT為1.2 cm的8例患者中,共有4例患者檢出MRA腦動脈硬化;IMT為1.3 cm的7例患者中,共有5例患者檢出MRA腦動脈硬化;IMT為1.4 cm的2例患者中,檢出顯示均為MRA腦動脈硬化。可見隨著研究組患者的IMT的不斷增加,MRA腦動脈硬化的檢出比也逐漸上升。結論 頸動脈內膜增厚和顱內動脈硬化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而頸動脈內膜增厚的準確檢測對于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預防和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顱內動脈硬化;頸動脈內膜增厚;檢測意義
動脈粥樣硬化屬于全身性的血管病變疾病,通常會累及患者全身的多個組織和器官,從患者出現頸動脈內膜增厚開始,到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整個過程中,頸動脈內膜是最先被累及的部位[1]。臨床研究表明,頸動脈內膜增厚是頸動脈血管早期病變發生的重要標志,而頸動脈粥樣硬化則能夠客觀地反映患者冠狀動脈、腦動脈及其他部位等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范圍和程度,對于心腦血管疾病的預測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價值[2]。因此,為了分析頸動脈內膜增厚和顱內動脈硬化的檢測意義,本研究選取經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為頸動脈內膜增厚的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另選同期進行檢查的40例頸動脈內膜正常人群進行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陜西省榆林市第二醫院收治的經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為頸動脈內膜增厚的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39~61歲,平均(48.32±4.91)歲;選擇40例頸動脈內膜正常人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41~62歲,平均(49.45±5.12)歲。均已排除腦血管疾病及具有心、肝、腎、肺等嚴重疾病的患者。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儀器采用磁共振MRI飛利浦PHILIPS Intera 1.5 T Achieva 1.5 T。掃描序列:T 1加權像自旋回波(SE),TR/TE 500/12 ms,軸位、矢狀位掃描;T 2加權像快速回旋(TSE),TR/TE 500/120 ms,軸位掃描。MRA方法:采用三維時間飛躍MRA法(3 DT 0F MRA法)TR=40 ms,TE=7 ms,SL=0.8 mm。平掃次數為1次,三維重建。2組患者均在進行常規MRI檢查的同時進MRA檢查,必要的時候可以進行增強MRA檢查。
1.3 觀察指標 觀察和記錄2組患者人員的顱內動脈硬化情況,并進行對比分析。顱內動脈硬化的診斷依據[3-4]主要包括血管走形迂曲、粗細不等、狹窄、僵硬及二級分支減少等方面。采用頸動脈中層厚度(IMT)作為超聲檢測頸動脈內膜增厚情況的測量標準[5]。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MRA顱內動脈硬化的檢出率比較 研究組40例患者中,MRA共檢測出腦動脈硬化19例,檢出率為47.50%;對照組40例,MRA共檢測出腦動脈硬化5例,檢出率為12.50%。2組人員的MRA顱內腦動脈硬化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1.2613,P<0.05)。
2.2 研究組患者的頸動脈內中膜厚度與MRA腦動脈硬化檢出率比較 IMT為1.0 cm的7例患者中,共有2例患者檢出MRA腦動脈硬化;IMT為1.1 cm的16例患者中,共有6例患者檢出MRA腦動脈硬化;IMT為1.2 cm的8例患者中,共有4例患者檢出MRA腦動脈硬化;IMT為1.3 cm的7例患者中,共有5例患者檢出MRA腦動脈硬化;IMT為1.4 cm的2例患者中,檢出顯示均為MRA腦動脈硬化。可見隨著研究組患者的IMT的不斷增加,MRA腦動脈的檢出比也逐漸上升。
頸動脈超聲檢查是一種診斷和評估頸動脈壁病變的有效手段,具有簡單、無創和重復性好等優點,其在動脈粥樣硬化的流行病學調查及對動脈粥樣硬化防治工作評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6]。頸動脈超聲不僅可以將血管中內膜的增厚情況、是否有斑塊、斑塊形成的部位和大小、有無血管狹窄及血管狹窄程度等方面清晰地顯示出來,而且還能非常準確的測量和定位,同時還可對動脈檢測所得的血流動力學結果進行詳細的分析。尤其是頸動脈超聲能對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進行有效的檢測,對于患者的早期預防和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7]。臨床研究表明,顱內動脈硬化是引發腦梗死的高度危險因素,而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與顱內動脈硬化的發生和發展之間也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并且隨著患者頸動脈內膜厚度的增加,其發生顱內動脈硬化的概率也會隨之增加[8]。
本研究結果顯示,頸動脈內膜增厚的研究組患者的MRA顱內動脈硬化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隨著研究組患者的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的增加,MRA腦動脈的檢出率也逐漸上升。
綜上所述,頸動脈內膜增厚和顱內動脈硬化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而頸動脈內膜增厚的準確檢測對于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預防和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1] 段乃榮,關金玲,趙芳,等.頸動脈內膜增厚和斑塊形成對冠心病的診斷價值[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20):3056-3057.
[2] 李燕,閆焱.頸動脈內膜增厚與常見慢性疾病的相關性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23):3209-3210.
[3] 鐘祝雅,羅云,張迎生,等.頸動脈內膜增厚/斑塊形成與腦梗死的相關性[J].海南醫學,2012,23(15):37-38.
[4] 游國芹.氟伐他汀對頸動脈內膜增厚的治療效果[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3,22(3):281-284.
[5] 王倩倩,彭暉,王成,等.非糖尿病腎臟病患者胰島素抵抗和頸動脈內膜增厚的關系[J].中華腎臟病雜志,2014,30(11):825-832.
[6] 黃中紅,蘇莉莉.176例頸動脈內膜增厚病變的超聲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22):2820.
[7] 黃琳,史紅秀,吳永剛,等.高血壓患者頸動脈內膜與動脈硬化指數等相關因子變化的臨床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7(2):131-133.
[8] 周敬勉.頸動脈內膜增厚與腦動脈硬化的相關性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10):7.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6.021
陜西 719000 陜西省榆林市第二醫院 (陳欣 郝軍 李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