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政華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外科治療
譚政華
目的 探討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外科治療方法及治療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36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手術不同手術治療方法,觀察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通過對患者進行微血管減壓術和定向射頻熱凝術兩種手術方法的治療,治愈15例(41.67%),顯效10例(27.78%),有效8例(22.22%),無效3例(8.33%),治療總有效率為91.67%。對36例患者均進行12個月的隨訪,34例有效,總有效率為94.44%。隨訪中,出現帶狀皰疹患者1例,張口輕度受限患者1例,患側面部觸覺輕微減退3例,無嚴重并發癥發生,無死亡病例,并發癥發病患者中4例為定向射頻熱凝術治療患者,1例為微血管減壓術治療患者。結論 定向射頻熱凝術侵襲性小、短期內療效好,但復發率較高;微血管減壓術能從根本上去除病因,手術治愈率高并發癥發病率低,是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較好的手術方式。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微血管減壓術;定向射頻熱凝術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是指在面部神經區域內反復發作的觸電樣劇烈疼痛,好發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該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疼痛發作常無預兆,每次發作時間短暫、呈周期性發作等臨床癥狀[1-2]。該疾病的發病機制至今在臨床上仍未闡明,無明顯神經系統體征,輔助檢查常無異常發現。目前臨床上對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是先以藥物治療作為主,但藥物治療只能暫時緩解患者的疼痛,且不良反應大、臨床療效差,并不是治療該疾病的好方法[3-4]。本研究選取36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的臨床資料,整理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九江市中醫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6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齡43~71歲,平均年齡(54.3±3.1)歲;病程23~154個月,平均病程(98.63±17.32)個月;病變部位均為單側,右側23例,左側13例;三叉神經第I支疼痛9例,第Ⅱ支疼痛14例,第I、Ⅱ支疼痛5例,第Ⅱ、Ⅲ支疼痛7例,第I、Ⅱ、Ⅲ支同時疼痛1例。20例患者行微血管減壓術治療,16例患者行定向射頻熱凝術治療,治療前對36例患者頭顱進行CT及MRI檢查,均未發現有顱內占位病變及相關器質性病變,患者術前均經過藥物治療,但不良反應較大,治療后復發或治療無效。
1.2 手術方法
1.2.1 微血管減壓術 對患者實施全麻,使患者保持側臥位,于側耳后行直切口,長度4 cm左右,切開皮膚肌肉組織露出乳突根部,開骨窗直徑在2.5~3.0 cm,顯微鏡下切開硬腦膜緩慢吸出腦脊液,牽開小腦顯露出橋小腦角區,剪開蛛網膜探查三叉神經,仔細辨別找出壓迫三叉神經的責任血管,游離出三叉神經,顯微剝離責任血管后,在微血管與三叉神經間用tefflon墊起,嚴密縫合切開的硬腦膜及皮膚。
1.2.2 定向射頻熱凝術 在CT掃描引導下,應用Hartel’s指導穿刺針經卵圓孔到達三叉神經半月神經節,插入射頻電極,給予患者一定幅度的電刺激,通過觀察患者的運動、感覺刺激確保電極位置準確后,用頻熱凝溫度治療儀對靶點進行毀損,溫度控制在55℃~75℃,毀損次數在5~7次,每次持續時間60 s,然后針刺皮膚,測試患者患區觸覺及痛覺的變化,直至患者觸覺遲鈍、疼痛消失,及可停止。
1.3 療效評價標準[5]治愈:疼痛完全消失,無須服藥;顯效:疼痛強度明顯降低、且發作次數明顯減少,偶爾需要服藥;有效:疼痛強度及發作次數較治療前稍微減輕,仍需服藥、服藥量減少;無效:疼痛程度無減輕甚至有所加重、發作次數也無減少,仍需大量用藥。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 100%。
2.1 治療效果 兩種治療方式均有著較好的治療效果,36例患者中,治愈15例(41.67%),顯效10例(27.78%),有效8例(22.22%),無效3例(8.33%),治療總有效率為91.67%。對36例患者均進行12個月的隨訪,34例有效,總有效率為94.44%。
2.2 并發癥發生情況 36例患者在治療后15天內均未出現不良反應,在隨訪期間,1例患者張口輕度受限,1例患者出現帶狀皰疹,3例患者患側面部觸覺功能輕微減退。16例定向射頻熱凝術治療的患者中發生不良反應4例,20例微血管減壓術治療的患者中僅發生1例,發生不良反應的5例患者中,有4例(25%)患者為定向射頻熱凝術治療,1例(5%)患者為微血管減壓術治療,無嚴重并發癥發生,無死亡病例。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不表現有神經系統特征,且檢查不出明顯的與該病有關的功能性或器質性病變,目前臨床上對該病的發病機制仍不十分明了[6]。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該病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有局部刺激學說、壓迫學說、中樞病因學說、變態反應學說等,且相關研究表明這些因素并非獨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致病[7-8]。其中壓迫學說及中樞病因學說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有不少學者認為血管長期壓迫著三叉神經后跟部,容易導致受壓的神經纖維脫髓鞘,造成相鄰神經纖維短路,此時外周的觸覺刺激通過短路傳入中樞,中樞傳出的沖動又可經過短路再次變為傳入沖動,如此一來,沖動傳導顯著迅速累積,導致觸電樣劇烈疼痛反復發作。
目前臨床上一般先用藥物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在服藥有明顯不良反應或無效的情況下,再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本文對患者采取了微血管減壓術與定向射頻熱凝術兩種方式進行治療。隨訪結果表明,16例定向射頻熱凝術治療的患者中發生不良反應4例,20例微血管減壓術治療的患者中僅發生1例,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不良反應發生率(5%)明顯低于定向射頻熱凝術(25%)。因此定向射頻熱凝術治療雖不需要開刀,侵襲性小,但該方法僅在短期內療效好,復發率較高,不良反應多;微血管減壓術是通過去除壓迫三叉神經的責任血管,能從根本上去除病因,治愈率高且復發率低,是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有效外科手術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蔣文明.影響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手術療效的因素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16):62-64.
[2] 沈勇.三叉神經痛臨床診斷及治療方法分析[J].當代醫學,2014,10(7):10-12.
[3] 劉生剛.射頻熱凝術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0,16(22):1-2.
[4] 汪挺艦,楊治權.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外科治療現狀及進展[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12(2):196-199.
[5] 趙小康.針刺神經節和神經孔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療效觀察[D].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4.
[6] 李世亭,鄭學勝.三叉神經痛微創外科治療的現狀與思考[J].實用醫學雜志,2014(21):3375-3378.
[7] 李志磊,史雪峰,蘭正波,等.三叉神經痛外科治療現狀[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3(2):87-89.
[8] 潘綿順,李勇,邱書珺,等.伽瑪刀放射外科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長期療效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醫學裝備,2014,11(10):61-64.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6.034
江西 332000 九江市中醫院 (譚政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