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瑩
(廣州中醫藥大學 廣東廣州 510405)
移動互聯網科普潮對針灸科普的啟示
趙家瑩
(廣州中醫藥大學 廣東廣州 510405)
近年,由于移動互聯網影響力大、互動性強和成本低等特點,越發受科普界的歡迎,并成為科普界的新潮。但從目前針灸科普的現狀來看,還存在過于依賴科普宣講、活動等傳統方式,落伍于時代發展,不利與針灸科普的發展。因而,深受移動互聯網科普潮的啟發,時不我待,針灸科普應該重視和應用新科技,以推進針灸科普,發揚和發展針灸。
針灸;科普;移動互聯網
針灸的科普,即將針灸知識與技術進行傳播與普及,它是傳承與發展針灸醫學的基礎。隨著針灸在國內外的應用與發展,其越加受大眾喜愛,大眾對針灸科普的需求也越發強烈。但從針灸科普的目前實際情況來看,還存在對傳統科普方式依賴過大,對新興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使用不夠強,未能跟上科普潮流,未能充分推廣和發展針灸。
網絡無邊界,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應用,給科普界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其潮流呈現幾大特點:一是移動互聯網在科普中的應用越發廣泛,其影響力空前。例如,N A S 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科學》雜志等科普機構。均利用移動互聯網,向用戶推送其針對移動終端的科普產品,受到大眾的好評。二是注重互動,重視應用。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開通官方微信公眾賬號"中國中醫",加強與民眾溝通交流,及時傳播中醫藥信息,推進中醫藥文化科普。上海中醫藥大學新推出一款中醫問診APP"云中醫",填補了現有移動醫療中比較稀缺的"中醫"部分,在應用中普及中醫科學和知識。三是成本低,科普效果易于實現。如,大眾醫學手機版,來自《大眾醫學》、相關合作網站以及報紙、上??茖W技術出版社授權圖書、簽約作者定期提供的圖文內容,以及相關音頻和視頻,這樣既降低了新媒體科普的成本,又滿足了部分專家想更大范圍傳播醫學知識的需求。
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其影響力和作用是空前的,其在科普中的優勢也十分明顯,越發成為科普界的新潮。但從目前針灸科普的現狀來看,其主要方式有傳道授業解惑、科普基地、科普刊物、傳統媒體科普以及新媒體科普等多種方式。雖然針灸科普的方式多種多樣,亦能促進科普事業的發展,但其存在的問題也十分明顯:一是對科普,尤其是新科學技術對針灸科普的應用研究重視不夠。學界對針灸的研究多數集中在機理、臨床等應用上,對針灸科普的研究甚少,對針灸科普在針灸推廣和應用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實踐不夠。二是針灸科普的影響力不夠。雖然目前針灸的科普形式多樣,但受眾范圍較小、傳播方向單一、互動性效果不明顯,這些都制約了針灸科普的影響力,未能達到預期效果。三是科普成本高,效果難以評估。通過科普宣講、基地科普、科普活動等的傳統的科普方式,雖然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但受眾不一定能簡明扼要,方便地獲取和理解針灸知識與應用,但科普效果卻不明顯。因而,目前而言,針灸科普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跟不上群眾的需求,已成為針灸推廣和發展的矛盾之一。
如今,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應用,為解決這一矛盾提供了利器。移動互聯網的優勢在于方便、傳播速度快、應用性強、影響力大,而這些特性也正是目前針灸科普所需要思考和應用的。由此,隨著移動互聯網在科普界的越加廣泛應用,其對針灸科普帶來顯而易見的啟示:
1.借助移動互聯網助推針灸科普已時不我待。2012年,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首次超越PC互聯網用戶規模[1],而且用戶在持續快速增加。從目前現狀來看,針灸科普傳播主要集中在PC互聯網、期刊、媒體等傳統方式上,隨著這些方式關注度降低,科普的影響力和效果也將大打折扣。未雨綢繆,為了將操作簡便、適宜病癥廣泛、療效顯著[2]等這些針灸優勢科普到公眾,提高針灸的關注度和影響力,推動針灸發展,應將針灸科普傳播的主要渠道轉移到移動互聯網上來。
2.移動互聯網將是實現針灸科普互動新方式的利器。吳國盛教授提出,用科學傳播取代科學普及,科學傳播可使科學普及的單向傳播變為雙向互動的過程[3]??破盏闹髁鞣绞秸谘葸M成互動式科普,針灸科普如能廣泛開發和應用微信、APP等主流移動互聯網互動方式,不僅能針灸科普更為生動和易于接受,也將解決傳統"點對點"科普互動方式中的大成本投入問題,將提高針灸科普應用性,也將推動針灸學科深入人心和廣泛應用。
3.移動互聯網對針灸科普的效果是空前的。傳統的科普方式,各種方法各有利弊,但沒有形成合力,以至科普效果不理想,使得社會上對針灸的特色還知之甚少,錯誤地以為針灸只能治療疼痛、麻痹和器官功能失調,因而嚴重限制了針灸優勢的發揮[4]。移動互聯網給針灸科普提供了手機微信、APP等科普宣傳和應用平臺,使針灸知識和技能的普及更為貼近大眾、方便大眾,取得更好的科普效果。
當今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具有劃時代意義,各學科和門類都紛紛搶占這一高地,推廣和普及自身。針灸作為國醫重要一個分支,不僅應占領這一高地,亦應重視這一科技應用,要運用移動互聯網思維和方式去思考好運行針灸普及,如此,才能更好地、快速地普及針灸,發揚針灸。
[1]2013-2014中國移動互聯網藍皮書[M].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
[2]劉煒宏,王凡,王玲玲,等.論針灸醫學的特色與優勢[J].中國針灸,2011,31(8):673-677
[3]張劍勇,王天星,張燕英.淺談中醫藥科普宣傳的切入點[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02):168-169
[4]王雪苔.論針灸特色[J].中國針灸,2005,25(2):75-78
R245
B
1009-6019(2015)11-0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