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河北滄州 061001)
中藥藥劑學與方劑學關系研究
李鵬
(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河北滄州 061001)
伴隨醫學不斷研究與發展,可以講現代藥劑學等諸多學科逐漸趨于中藥方劑學,且方劑學研究在諸多方面取得不錯發展與進步。但是這種發展與進步不單要依賴臨床,實驗以及理論等諸多方面,同時也反映中藥方劑學科內涵與無限魅力,并且也由思路,概念與方法等方面給傳統方劑增添現代活力。所以,中藥藥劑學和方劑學間的關系十分密切,并非兩門孤立學科。基于此本文分三部分進行論述,第一部分先對中藥藥劑學與方劑學概念進行剖析,對這兩個學科進行初步了解;第二三部分著重對中藥藥劑學與方劑學關系進行研究。希望本文所研究內容可以對這兩門學科未來可持續發展及相關學者后續研究提供一些幫助。
中藥藥劑學;方劑學;關系
前言:從八十年代開始,中藥藥劑學等科學逐漸向方劑學領域滲透,推動方劑研究諸多方面收獲頗豐。該進展由實驗,臨床與理論等各層次展現方劑學內涵與深意,給傳統方劑學注入新鮮活力,也對醫務工作者及相關研究者構成極大啟迪。因此中藥藥劑學與方劑學兩者息息相關,更相輔相成。
方劑學為針對于治療方法與方劑理論和臨床方面應用詳細闡述一門學科,同一時間也為一門中醫學基礎學科[1]。方劑該詞最早提出大致為南北朝時期,在《梁書·陸襄記》里面提到:"襄母卒患心痛,醫方需三升粟漿……,忽有老人詣門貨漿,量如方劑。"另外,《新唐書·甄權傳》里面許胤宗提到:"脈之妙處不可言,虛著方劑,終無益于世。"但是這里的處方說,這主要是指醫生的處方。其他的手段是優雅的,同時也是醫方和處方和處方的含義,如"給人治病的引子也,......仿石藥";并有規則,其含義法規,如"圈子誰的規則,雙方誰的時刻。"而通過代理在古典均勻,具有綜合性和整齊排列和意義,主要反映了有序和規范。此外,代理部署也必須協調點平均值。然而,處方藥,用按一定方法和規則組合正方形本義比較[2]。因此,理法方藥中國傳統中藥,藥方是同時包含了主要的和處方配方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具體表現是中國傳統醫學和思想的辨證施治的整體觀念,用規范和原則的處方藥物制劑的相容性。中國醫藥學習傳統中國醫學理論主要是基于指導原則,主要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傳統中國的中藥制劑的理論和生產工藝和質量控制,臨床結果,如詳細全面的討論應用技術學科。然而,由于歷史條件,目前,中藥藥劑學還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在中國醫藥發展的過程中,有很多關于代理的討論,在商代時期,益陰首先創建湯,但結論是"湯液經",是我國最早的作品之一處方和制備技術[3]。在"黃帝內經"中也提出了相關的君,臣,佐,使一批黨性原則。現代處方集中在相對于組合物和相容性和處方藥的治療效果,但在劑中的其它藥劑的含義,得到淡變,但中國傳統醫藥的藥劑,它是其他藥劑之一學習衰落補償和彌補。從兩者的定義,有些差異,兩者之間存在著,但也有非常密切的聯系。中藥藥劑學后來發展中,是由方劑學里面分離一門學科,且藥劑學為方劑學一個旁支。
方劑治療療效受到肯定還有臨床辯證取得正確效果前提下,結合合理劑型與途徑給病患服用藥物,便能讓藥物最先進入人體,較好被人體吸收,實現最佳治療效果,該問題為中藥藥劑學現如今研究主要問題。能夠弘揚中國傳統中藥處方配方特點,探索和發展其在中國的新的應用程序有許多類型的傳統處方,從上下開始,出現在酒劑和湯,然后逐漸出現散丸和奶油,丹皮,炒等多種劑型。在中國的一萬多處方,其中四十種已經通過多種配方的記錄"本草綱目"。也有一些形式的隨著時間的進展,逐漸減少或不使用。隨著配方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人與美容和長壽越來越重視飲食等方面,傳統的熏蒸劑和沐浴劑有很大的進步[4]。如沐浴劑,這在三千年前在我國,它已被用于在法庭和民事。比較有名的是用香湯浴,這主要是麝香和一些中國中藥配伍,則患洗澡浴湯,可有效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最終健身治愈效果。在古代,這是習慣用花煎水洗澡,如使用光圈葉片或燒開水,然后擦拭身體的孩子,然后起到很好的預防和保健作用。這些方法都不錯,但很難處理,讓人們少用現代的。隨著中國醫學的快速發展,學習,它是由浴室準備一次性量,不僅價格便宜,而且也很容易上手,同時還能起到很好的預防和保健作用。并且藥劑學還可有效改變方劑劑型。方劑劑型被改變以后,導致藥物可以去粗存精,使病患使用藥物劑量減少。打個比方像七寶美髯丸,它主要由傳統藥物構成,且它的制備工藝較為簡便,把七味藥材依據一定方法炮制,研成細粉,然后借水與蜂蜜制成丸[5]。
方劑形成歷史較為久遠,該類書籍也較為常見。制劑學發展范圍與途徑同樣具有選擇性,且需要選擇通過臨床驗證,具備明顯治療效果方劑使其發展。例如,選擇一些舊中國的經驗和民間單方和秘密等,其挖掘和繼承,再由相應的加減,以創建一個新的代理。例如,古巴四逆湯被開發成四逆散四逆注射和口服和四逆湯滴丸等。此外,通過密寶丹發展為云南白藥,但現在他們改變成粉末,膠囊,后來發展云南白藥與云南白藥灌腸液體復合酊。重要制劑學已取得一部分成就,都是以方劑作為基礎獲得的。
結語:綜上所述,現如今方劑學科存在各學科間互相滲透與交叉發展的特征,導致方劑學在功能與內涵方面發展十分迅猛。中藥藥劑學是方劑學一門旁支學科,在方劑學與現代制藥設備有力確保下逐漸提升,向越發先進方向發展。相信在這條發展道路上,方劑學和中藥藥劑學這兩門學科相互依賴,共同向更為有特色,對更多人民大眾有利方向發展。
[1]蔣時紅,劉燕.淺析中藥藥劑學和方劑學的關系[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2,03:159-160.
[2]蔣明.方劑學概念問題商榷[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04:484-486.
[3]桂雙英,錢金粉,周亞球,胡容峰,儲曉琴,王成永,章登飛,謝冬梅,金傳山,彭代銀.《中藥藥劑學》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9,02:55-56.
[4]聶繼紅,姜林.中藥藥劑學教學體會[J].新疆中醫藥,2009,04:86 -88.
[5]趙宏冰.淺述炮制對中藥成分及療效的影響[J].內蒙古中醫藥,2010,10:46-47.
R28
B
1009-6019(2015)11-0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