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栢通 鄭明鋒 陳志厚
(羅定市中醫院骨二科 廣東羅定 527200)
梁其源主任除痹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經驗介紹
黃栢通 鄭明鋒 陳志厚
(羅定市中醫院骨二科 廣東羅定 527200)
目的:廣東省名老中醫梁其源主任醫師從事中醫臨床、科研、教學50余年,擅長中醫骨傷科,尤其對老年腰腿痛、骨科傷病有獨到見地。現介紹梁其源主任除痹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經驗方法:通過跟師形式,門診及住院跟診、臨床用藥觀察、摘錄筆記、及研讀梁其源主任著作,最后進行經驗總結。結果:注重培補肝腎,以腎陽較看重。腎陽虧虛,是慢性腰腿痛及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結論:臨癥用藥,以補益肝腎、舒筋通痹為主。
腰間盤突出癥;經驗方;除痹湯;梁其源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在腰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因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引起的腰腿痛和神經功能障礙等一系列癥狀的綜合癥。表現為腰腿痛、脊柱姿勢改變、腰椎活動受限、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及感覺異常等,X線影像學檢查可見腰椎間隙變窄,CT影像學可見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根據其腰椎間盤病理變化臨床上可分為膨出型、突出型、脫出型、游離型。
本病屬中醫學"腰腿痛"、"痹證"范疇,《黃帝內經素問》中,對痹證就做過如下描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祖國醫學認為,痹癥的發生與體質因素、氣候條件、生活環境及飲食有密切關系。正虛外衛不固是痹癥發生的內在基礎,感受外邪是痹癥發生的外在條件。如《諸病源候論-腰腳疼痛候》:腎氣不足,受風邪之所為也,勞傷則腎虛,虛則受于風冷,風冷與正氣交爭,故腰腳痛。[1]本病的治療方法大體分為手術治療、微創和非手術治療三類,但手術及微創手術治療具有椎間隙感染、脊髓及神經根損傷、神經根粘連、脊柱不穩等并發癥,并且手術后易復發,而中藥內服治療具有無創傷、簡易、患者所受痛苦較少等優點,據統計,約80%的病人可經非手術治療緩解和治愈,從而減少手術的痛苦。
梁其源主任認為痹癥發生之根本,在于肝腎正氣不足。如前賢所言"從來治療腰痛腿痛者,多則之風寒濕痹,或血瘀、氣滯、痰濕凝滯。不知人身之氣化壯旺流行,而周身痹者、瘀者、滯者,不治自愈。即偶有不愈,治之亦易為功也。愚臨證體驗以來,知元氣素盛之人,得此病者極少。"故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以補益肝腎、舒筋通痹為主。
梁其源主任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過程中,尤其注重培補肝腎,且以腎陽較看重。認為腎陽虧虛,是慢性腰腿痛及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故臨癥用藥,以補益肝腎、舒筋通痹為主,再辨證加減。自擬經驗方除痹湯:熟附子15(先煎1h)、制川烏10(先煎1h)、熟地黃20、骨碎補15、巴戟天15、淫羊藿15、杜仲12、黃芪40、烏梢蛇20、血竭6、當歸12、雞血藤30。[2]方中熟附子、巴戟天、淫羊藿溫補腎陽,黃芪補氣生陽、益衛固表、助熟附子溫陽化氣,熟地黃、骨碎補、杜仲補肝腎、強筋骨,血竭、當歸、雞血藤補血活血調經,烏梢蛇、制川烏祛風通絡止痛。全方共奏補益肝腎、舒筋通痹之功。如痰淤交結,疼痛不已,加穿山甲、全蝎、地龍、蜈蚣搜剔絡道;若風寒偏盛,加防風、葛根發散風寒,祛濕通絡;小便不利,浮腫,加茯苓、澤瀉、車前子,利水滲濕;痹癥纏綿日久,加獨活、秦艽祛風散寒除濕。肝腎陰虛,腰膝酸痛,頭暈目眩,午后潮熱,加龜板、熟地、女貞子、或合用河車大造丸加減。
梁主任不僅重視辨證論治、中藥的配伍使用,還根據現代中藥理研究成果,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靈活運用,如附子、川烏所含烏頭堿、次烏頭堿、消旋去甲基烏藥堿對甲醛性和蛋清性關節腫有明顯的消炎作用。淫羊藿含淫羊藿總黃酮、多糖,具有雄性激素樣作用,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特別是腎虛病人免疫力低下有改善功能,擴張微循環,增加血流量。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補腎藥物多具有調節機體代謝,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活血祛淤藥物具有擴張血管,減少血小板及紅細胞凝聚,減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管通透性及循環,消除炎癥,改善局部營養,促進組織修復和再生,有利于周圍組織、神經的修復。
張某,男,75歲。
病史:腰腿痛纏綿日久,反復發作10年,腰腿發涼酸軟,左下肢小腿前外側、足背外側麻痹。喜暖怕冷,喜按喜揉,遇勞加重,臥床可減。少氣懶言,面色吮白,自汗,口淡不渴,小便頻而清長,舌質談胖嫩,苔白滑,脈沉弦無力。
西醫診斷:腰4/5椎間盤突出癥
中醫診斷:痹證
辨證:腎陽虧虛
治法:溫補腎陽、舒筋止痛。
處方:除痹湯加減
[3]熟附子10(先煎1h)、桂枝10、熟地黃25、骨碎補15、巴戟天20、淫羊藿12、杜仲15、牛膝30、黃芪50、當歸12、雞血藤12獨活12、秦艽12、云苓20、地龍15水煎服,7劑
服后上述諸癥減輕,前方去云苓、雞血藤。加寬筋藤20繼服8劑。
一個月后再來診,腰痛明顯減輕,自汗、小便好轉,但左下肢麻痹感未見明顯改善,前方加川足2條、山甲珠10繼服7劑,并予指導腰背肌及下肢功能鍛煉。
半個月后再診,偶有輕腰痛,下肢麻痹感較前明顯改善,左足背輕麻痹。已無自汗、畏寒怕冷,小便調,行走活動自如。
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中藥中,[4]以補益肝腎、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活血化瘀之類為多。根據現代藥理研究,中藥內服治療的機理在于減輕或消除神經根局部充血、水腫等炎癥反應,改善局部營養組織、神經的修復,改善局部循環,促進神經根周圍炎癥介質和致痛物質消除,促進神經根功能的恢復。而椎間盤組織由于其獨特的營養供給機制---主要來自滲透作用,中藥內服具體有效藥物成分的實際作用量;軟堅散解的中藥對突出髓核的軟化消除作用;是否可以通過其他用藥途徑,如骶管藥物注射、靜脈給藥、局部離子導入等;是否能降低自身免疫反應帶來的危害,減少炎癥介質和致痛物質的產生和釋放,降低疼痛的敏感性;以及延緩或逆轉椎間盤退變的進程,有待進一步探討。
[1]楊林中藥內服為主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現狀新疆中醫藥2003年21卷4期
[2]黃栢通綜合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廣西中醫藥2011年12月第34卷
[3]制川烏煎煮時間和給藥劑量與抗炎鎮痛功效的相關性研究]時珍國醫國藥2007年第18卷第5期張宏,余成浩,彭成
[4]高志揚高誠宗治療腰腿痛經驗四川中醫2001年19卷11期
R323.3
B
1009-6019(2015)11-00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