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艷紅 張士宏 王艷新 張丹 夏春曉
(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醫院眼科 河北保定 072750)
應用超聲生物顯微鏡(UBM)診斷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的臨床分析
都艷紅 張士宏 王艷新 張丹 夏春曉
(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醫院眼科 河北保定 072750)
目的:探討應用超聲生物顯微鏡(UBM)診斷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的臨床分析,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選取我院眼科2013年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急性62例,慢性58例)、正常人60例作為研究對象,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組設為觀察組和正常人組設為對照組,應用UBM對其進行檢查并記錄各項測量指標。結果:利用UBM顯示,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與正常眼相比,角膜小、相對晶體位置偏前、晶體厚、前房淺、眼軸短、睫狀突腫脹、睫狀體前置等癥狀。結論: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在UBM下的解剖特點與臨床理論一致,UBM在診斷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上具有較好的指導性和實用性,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超聲生物顯微鏡;閉角型青光眼;臨床分析
青光眼是全球僅次于白內障的導致視力喪失的主要眼病,在我國原發性青光眼是最常見的青光眼類型。超聲生物顯微鏡(UBM)采用高頻超聲作為探測能源,可在任何光線條件下進行房角形態及相關解剖結構的觀察和生物學測量,UBM的應用使人們對閉角型青光眼的發病機制和分類有了新的認識,在閉角型青光眼的治療指導和療效判定上具有更高的臨床價值[1]。2013年2月-2014年12月,我院眼科應用UBM對我院120例(146眼)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的患者進行了眼前節組織結構的形態學觀察,特總結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研究組:原發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62例,男性20例,女性42例,年齡45~62歲,平均(48.2±3.6)歲;原發性慢性閉角型青光眼60例,男性19例,女性41例,年齡45~63歲,平均年(47.8±3.2)歲。
對照組:正常眼對照組60人,,其中男性20人,女性40人,年齡46~62歲,平均(47.5±3.0)歲。所有研究對象均行常規眼科檢查和屈光檢查,排除患有眼科疾病和中度以上屈光不正的病例。
1.2 研究方法
將觀察組與對照組進行比較分析,應用UBM分別對其進行檢查并記錄測量其前房角深度、晶狀體厚度、眼軸長度、房角開放距離、小梁虹膜夾角、小梁睫狀體距離、鞏膜睫狀體夾角、角膜厚度[2]。
1.3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8.0軟件包對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X2檢驗,檢驗標準α=0.05,P<α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原發性急、慢性閉角型青光眼臨床表現
原發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早期眼底檢查無明顯變化,有不同程度的視力下降、眼部充血與疼痛,可有頭痛癥狀,檢查可見瞳孔散大和對光反射遲鈍、角膜水腫、前房淺,部分患者出現虹膜后粘連、房水閃輝。慢性閉角型青光眼發作時癥狀亦不顯著,表現為輕微的眼部不適,休息后可緩解。檢查見眼底早期正常、眼球局部充血不明顯,隨著病情發展,可呈現瞳孔輕度散大或正常,角膜透明或輕度上皮水腫,到晚期,眼底多見視乳頭凹陷及視神經萎縮。
2.2 UBM下正常眼與原發性急、慢性閉角型青光眼比較分析
利用UBM顯示,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與正常眼相比,角膜小、相對晶體位置偏前、晶體厚、前房淺、眼軸短、睫狀突腫脹、睫狀體前置等癥狀。見表一
原發性青光眼是一種慢性眼病,大多需長期點藥,不堅持治療易導致患者失明,患者應定期檢查眼壓,制定合理的點藥方案。原發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早期眼底檢查無明顯變化,有不同程度的視力下降、眼部充血與疼痛,可有頭痛癥狀,檢查可見瞳孔散大和對光反射遲鈍、角膜水腫、前房淺,部分患者出現虹膜后粘連、房水閃輝。慢性閉角型青光眼發作時癥狀亦不顯著,表現為輕微的眼部不適,休息后可緩解。檢查見眼底早期正常、眼球局部充血不明顯,隨著病情發展,可呈現瞳孔輕度散大或正常,角膜透明或輕度上皮水腫,到晚期,眼底多見視乳頭凹陷及視神經萎縮。
傳統主要通過房角鏡對房角以及相關解剖結構作出觀察和評價。但是,房角鏡對非透明組織后的組織結構不能顯示,并且屈光間質透明程度、本身機械干擾、照明光線等因素易對其產生影響,限制和降低了診斷準確率[3-4]。UBM可在任何光線條件下進行房角形態及相關解剖結構的觀察和生物學測量,具有可穿透非透明介質、分辨率高等特點,因而廣泛應用于臨床[5]。利用UBM顯示,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與正常眼相比,角膜小、相對晶體位置偏前、晶體厚、前房淺、眼軸短、睫狀突腫脹、睫狀體前置等癥狀,獲得了較精確數值,解剖特點與臨床理論一致。
綜上所述,UBM在研究青光眼的發病機制、協助診斷、指導治療和療效評定等方面獨具優勢,值得深入研究,推廣和利用,服務于更多患者。
[1]李雅琳.周邊虹膜厚度與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的關系[D].河北醫科大學,2013.
[2]王濤,劉磊,李志輝,張舒心.應用超聲生物顯微鏡探討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的發病機制[J].中華眼科雜志,1998,05:45-48.
[3]王寧利,葉天才,賴銘瑩,歐陽潔,曾明兵,楊成武.應用超聲生物顯微鏡與房角鏡檢查眼前房角結果的比較[J].中華眼科雜志,1999,03:14-18+82.
[4]李軍.超聲生物顯微鏡在眼外傷繼發性青光眼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大學,2008.
[5]齊麗麗.原發性青光眼合并近視患者的RNFL厚度變化規律及相關性研究[D].大連醫科大學,2012.
R775
B
1009-6019(2015)11-00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