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衛衛 劉世燕
(寧波市康寧醫院特檢科 浙江寧波 315201)
促智藥物治療對早期AD患者事件相關電位P300的影響
冷衛衛 劉世燕
(寧波市康寧醫院特檢科 浙江寧波 315201)
目的:探討促智藥物治療對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事件相關電位P300的影響。方法: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寧波市康寧醫院就診并接受促智藥物治療的早期AD患者60人,分別于藥物治療開始前和治療結束后接受兩次事件相關電位P300檢測,并比較前后P300潛伏期的差異。結果:在接受促智藥物治療后觀察到P300潛伏期縮短41例,占68.3%,未見明顯改變12例,占20.0%,潛伏期延長7例,占11.7%。通過配對t檢驗分析顯示,早期AD患者在接受促智藥物治療后P300潛伏期的改變存在明顯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早期AD患者接受促智藥物治療后P300潛伏期顯著縮短,該指標有助于對AD患者進行認知功能評估。
阿爾茨海默病;促智藥物;P300潛伏期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進展,目前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發病率逐漸上升,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之一[1]。該病主要以進行性的記憶減退為主的認知功能減退為主要臨床表現,患者常伴發精神行為癥狀,不僅使得患者本身的生活質量嚴重下降,也給整個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1,2]。早期進行促智藥物治療可以較為明顯的改善患者的病情,減輕疾病過程中的照料負擔,然而對于AD患者的病情特別是認知功能改善的評估尚缺乏特別令人信服的客觀指標。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P300被認為是疾病的內表型,其潛伏期常用于評估精神病患者的認知功能[3,4]。由于其具有無創性、客觀性的優點,已經臨床上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本文對其在早期AD患者治療過程中的價值進行了初步探討,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選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寧波市康寧醫院就診的早期AD患者,均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中AD的診斷標準,年齡55-85歲,平均74±8.9歲。排除嚴重心肺疾病、腦血管病、腦器質性精神障礙、骨折及其他精神疾病者。共入組患者60人,其中男女患者各30人,年齡70±10.23歲,其中住院患者36人、門診患者24人,整個研究過程均取得患者監護人的知情同意。
1.2 方法于患者初次就診當天進行事件相關電位P300檢測。此后隨訪患者,經本院具有的主要促智藥物(多奈哌齊、美金剛、卡巴拉汀)連續治療的患者方可入組,經藥物治療6-7周后再行事件相關電位P300檢查,采用腦誘發電位儀(海神NDI-200P+,上海)記錄其P300潛伏期。前后兩次檢查均在患者意識清晰、主動配合時進行,前后所得數據對比采用SPSS 17.0軟件通過配對t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被認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接受治療后P300潛伏期縮短41例,占68.3%,未見明顯改變12例,占20.0%,潛伏期延長7例,占11.7%。配對t檢驗分析顯示,早期AD患者在治療后P300潛伏期的改變存在明顯的差異(圖1,n=60,P =0.021)。
促智藥物治療是早期AD患者治療的主要手段,該病的早期藥物干預雖然不能完全逆轉患者的病情,但可以明顯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護理與照料負擔,節省醫療資源[1]。目前臨床上應用的促智藥物主要有美金剛、多奈哌齊、卡巴拉汀等,盡管部分藥物之間存在不同的藥理作用機制,然而在臨床療效方面尚未見明顯本質差別,這可能與AD的病因與環境因子、遺傳、神經遞質失衡等致病機制復雜有關[1,2]。目前尚缺乏用于評估促智藥物治療后AD患者認知功能的改善特異性的臨床指標。
我們的研究顯示,事件相關電位P300潛伏期的檢查或許對這一問題具有良好的參考價值。本研究中大部分早期AD患者在接受規范化促智藥物治療后P300潛伏期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陽性率為68.3%(圖1,P =0.021)。有研究者認為在與認知損害相關的疾病中,P300相關指標的改變較其他檢測指標出現較早,作用不可低估,不失為一個可取的信賴指標[3]。本研究的結果也支持了這一觀點。然而,本研究缺乏健康老年人的對照數據,未考慮不同藥物治療組合方案對研究結果的影響,這是本研究尚存的不足之處,需要后續進一步的研究來克服此類不足。本文對評估事件相關電位P300潛伏期在早期AD患者接受促智藥物治療過程中的臨床價值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1]Han SH,.Increasing burden of Alzheimer's disease by aging.J Korean Med Sci.2014.29(7):885.
[2]Howe AS,Bani-Fatemi A,De Luca V.The clinical utility of the auditory P300 latency subcomponent event-related potential in preclinical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Alzheimer's disease.Brain Cogn.2014.86:64-74.
[3]陳興時,王繼軍,華健,樓翡瓔,梁建華,張明園.阿爾茨海默病的事件相關電位P300亞成分的研究.中華醫學雜志.2000.(04):52-53.
[4]Pedroso RV,Fraga FJ,Corazza DI,et al.P300 latency and amplitude in Alzheimer's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Braz J Otorhinolaryngol.2012.78(4):126-32.
R181.3+5
B
1009-6019(2015)11-0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