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威海麗且姆·買買提 王小梅
(新疆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心內一科 新疆喀什 844000)
循證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影響分析
布威海麗且姆·買買提 王小梅
(新疆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心內一科 新疆喀什 844000)
目的:探討循證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方法:選取我院在2012年5月到2015年2月間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將其按照隨機法分為兩組,觀察組30例,對其實施循證護理措施,對照組30例,對其實施常規護理措施,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情況,并評估效果。結果: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臥床時間、住院費用都明顯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循證護理對于促進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改善,提升護理有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循證護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護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根據統計,四分之三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發病期間合并心律失常,由此給患者的疾病治療造成了巨大影響,嚴重的還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當前,循證護理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于輔助患者改善疾病,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現在選取我院在2012年5月到2015年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對其實施循證護理的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將回顧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在2012年5月到2015年2月間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0例,其中,男性患者17例,年齡在41-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0.2±3.5)歲,女性患者13例,年齡在42-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1.3±2.6)歲。對照組30例,其中,男性患者15例,年齡在43-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0.5± 2.5)歲,女性患者15例,年齡在41-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1.3±4.1)歲。所有患者均在發病48小時內入院治療。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發病情況等對比,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指導其臥床休息、吸氧、心電圖監護,同時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防止休克,針對并發癥及時處理。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觀察組患者實施循證護理方法,具體的措施如下:
1.2.1 根據以往此種疾病的護理經驗,總結其中的護理重點及不足,抓住重點,彌補不足,通過分析臨床護理經驗,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一套標準化的護理措施。
1.2.2 心理疏導根據以往經驗證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容易出現休克及并發癥感染的情況,由此導致患者產生恐懼心理,不利于疾病治療,對此,護理人員要耐心向患者講述此種疾病的治療方法及治療效果,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輔助護理及治療工作的開展[2]。
1.2.3 飲食護理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容易產生煩躁不安的情緒,精神狀態較差,難以進食,這會對患者的機體營養產生不良影響,對此,護理人員可以指導患者食用一些清淡的流食,同時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腸胃,引起不適。
1.2.4 出院指導在以往處理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疾病時,導致并發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對疾病認識不清,難以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對此,在患者出院時,護理人員應當向患者詳細講述此種疾病的發病原因,并指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以降低疾病復發率和發生率[3]。
1.3 統計學分析對于本文所得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分析,對于所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對于所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用%表示,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30例中,護理滿意21例(70%),一般滿意7例(23.33%),不滿意2例(6.67%),護理滿意度為93.3%,對照組30例患者中,護理滿意15例(50%),一般滿意8例(26.67),不滿意7例(23.33),護理滿意度為76.7%,觀察組的護理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1.3±1.5)d,平均臥床時間為(2.8 ±1.2)d,平均住院費用為(5124±231.5)元,對照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7.8±2.5)d,平均臥床時間為(5.6±2.1)d,平均住院費用為(7024 ±311.5)元。觀察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臥床時間及住院費用都顯著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指心肌缺血性壞死,導致原有的冠狀動脈出現病變,冠狀動脈供血突然減少,甚至中斷,從而引發心肌持續性的缺血,最終致使心肌壞死,同時并發心律失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根據報道,患者在發病后的1個小時內會容易發生死亡,而且死亡率高達50%,對于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制約[4]。
在本文的研究過程中,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護理措施,確保患者的生命體征維持穩定,能夠進行持續治療,改善病情。對于觀察組患者,除了采用常規護理外,還對其加入了循證護理措施,根據患者的病情,總結之前同類患者的護理方法和經驗,制定出更加符合患者要求的護理模式,以輔助患者的疾病治療,此種護理方法表現出了極大的優勢,通過應用循證護理,觀察組患者的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都比較低,不僅能夠推動患者病情改善,還為患者節約了治療成本,意義重大,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實施的循證護理具有顯著的優越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循證護理措施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以滿足患者的治療需求。
[1]楊乙榮.循證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復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7):102-104.
[2]吳美玲,許秋嫦.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護理中循證護理的應用體會[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12(09):150+152.
[3]陳敏雄.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3,20(07):330-331.
[4]黃屹.探討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3,31(19):353-354.
R542.2+2
B
1009-6019(2015)11-0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