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利
(洛陽市第一中醫院腎病科 河南洛陽 471000)
非典型心肌梗死的識別與護理
秦利
(洛陽市第一中醫院腎病科 河南洛陽 471000)
目的:非典型心肌梗死;識別;護理。方法:現將我院內科收治的18例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一介紹,提高對非典型心肌梗死的認識,及時采取相應的搶救措施,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提高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質量。結果:早期診斷困難,容易引起誤診或漏診,得不到及時救治而危及生命,據有關資料報道15%~75%的老年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無痛性心肌梗死。結論:非典型心肌梗死多見于老年病患者,發病后常無明確的胸痛表現,發展迅速,自始至終均未出現冠心病的特征性胸痛,不易引起患者及醫護人員的注意。
非典型心肌梗死;識別;護理
非典型心肌梗死多見于老年病患者,發病后常無明確的胸痛表現,發展迅速,自始至終均未出現冠心病的特征性胸痛,不易引起患者及醫護人員的注意。
本組資料18例患者,男11例,女7例,年齡最小56歲,最大83歲,平均年齡64歲。其中65歲以上患者13例,約占72%。
2.1 一般表現本組2例患者因自訴牙痛、頸部疼痛、咽痛、心理難受、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就診五官科,經心電圖檢查后確診為大面積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
2.2 消化道癥狀本組5例誤診為膽囊炎、膽石癥、胃腸炎、潰瘍病,均為無明顯誘因感上腹痛、痛苦呻吟、乏力、惡心嘔吐,分別到外科、急診科等就診經心電圖檢查提示有下壁心肌梗死的改變,心肌酶譜檢查高于正常[1]。
2.3 心律失常本組12例有乏力、心悸、頭暈、自覺心跳緩慢患,經反復心電圖檢查示:偶發房性、室性、交界性期前收縮;頻發性房早、室早二聯律;多源室早及竇性心動過緩等嚴重心律失常。
2.4 呼吸道癥狀本組2例患者出現難以解釋的呼吸困難、紫紺、咳嗽、咳痰、氣喘、脈細而快、大汗淋漓、尿少、神志遲鈍,經心電圖檢查提示,確診為下壁心肌梗死,心肌酶譜高于正常。
2.5 不明原因的血壓下降,尤其老年人突發的神志不清或意識喪失;本組1例糖尿病人出現突發昏迷在心電圖體檢時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2]。
根據護理要求,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第1周、第2周、第3周以后分別劃分為急性期、穩定期和恢復期,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
3.1 急性期
3.1.1 一般護理患者一經確診,首先讓病人安靜平臥,不要再走動,更不要慌忙搬動病人。立即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7天,限制翻身次數,飲食、漱洗、大小便均在床上進行,避免用力排便,降低機體組織代謝及心肌耗氧。并向患者耐心解釋病情,做好心理指導及生活護理,病人精神上要保持舒暢愉快,消除病人緊張恐懼心情,讓病人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激動,配合治療護理。并避免受涼感冒等。因這些因素都可誘發加重心肌梗塞。同時休養環境應安靜、舒適、整潔、室溫合適,保證其順利渡過急性期限。
3.1.2 吸氧根據有關資料報道,急性心肌梗死時,在減少心肌耗氧量的同時必須增加心肌的供氧。開始持續高流量吸氧(6~8L/min)3天,以提高血氧飽和度減輕心肌缺血缺氧,以后視病情改為間斷或持續低流量吸氧。糾正心功能不全及休克、防治心律失常、保護缺血心肌也極為重要。
3.1.3 心電監護持續監測動態心電圖,每15~30min測量T、P、R、BP、。有報道75%~95%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發生心律失常,尤以室性心律失常為多見,。而心律失常絕大多數發生于梗死后48h內。本組18例患者通過持續心電監護發現14例患者發生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10例。通過持續心電監護及時發現室早、短陣室速、持續性室上速、房顫者,立即通知醫生給予相應處理。
3.1.4 避免肢體血栓形成及便秘對于臥床時間較長的患者應定期作肢體被動活動,避免肢體血栓形成。由于臥床及環境、排便方式的改變,容易引起便秘。大便保持通暢,要提醒病人排便忌用力過度,因排便用力可增加心臟負荷,加重心肌缺氧而危及生命,可給些輕瀉劑或開塞露通便,便前可給予口含硝酸甘油片或消心痛等[3]。
3.1.5 溶栓治療的護理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自80年代以后迅速開展起來,通過溶解冠脈內血栓,使閉塞的血管再通,恢復對缺血心肌的再灌注,縮小梗死面積、保存心臟功能,其療效已得到充分的肯定,由于有些心肌梗死病人癥狀非典型,經多方檢查、治療,發病超過6小時,專科醫生會診后再行溶栓治療,往往延誤了溶栓時機,本組有2例患者因心肌梗死加重死亡。因此護士在臨床觀察中,特別是老年患者應注意非典型心肌梗死的相關因素,主動向醫生提出建議,及早確診病人,使溶栓時間延誤減少到最低程度。同時全面掌握溶栓知識,并在溶栓過程中有預見性地采取護理措施,積極主動地配合醫生完成搶救工作。
患者心理經歷了應激狀態后心情趨于平靜,渴望快速康復及擔心今后生存能力和心功能的情況,有資料報道重度抑郁與患心肌梗死及死亡的危險因素有關。在護理上我們主動了解患者的心理反應及感受,向患者講解有關疾病的情況,使患者對疾病有一定的認識,打消各種顧慮,對生活充滿信心,一般情況許可,協助患者在床上活動,使患者盡快恢復體能和生理狀態。
患者病情穩定,健康教育成為康復期預防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針對個體文化程度及接受情況,采用通俗易懂的口頭講授及觀看宣傳圖片,鼓勵或幫助患者克服困難,堅持自我保健活動,做到必需的熱量和營養,但不宜進食過飽,少量多餐,給予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低鹽、低脂飲食、控制情緒、堅持用藥及監測血壓、心率,了解心肌梗死知識,最終讓病人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1]王樓生,何振揚,黃其植,等.無痛性心肌梗塞[J].臨床薈萃,1993,4(8):31.
[2]馮希樂,張玉家,馮孟森,等.急性心肌梗死5例誤診原因分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9,19(5):302.
[3]鹿立志,姬錦梅,沈英,等.以腹瀉為首發癥狀的急性心肌梗死2例[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2,22(4):241.
R542.2+2
B
1009-6019(2015)11-02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