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柳
(黃岡市英山縣人民醫院感染科 湖北黃岡 438700)
噬血細胞綜合征2例
徐亞柳
(黃岡市英山縣人民醫院感染科 湖北黃岡 438700)
目的:總結噬血細胞綜合征患者的臨床和實驗室特點。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法總結我院2013年9~10月確診的2例噬血細胞綜合征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實驗室診斷指標結果,并對相關數椐進行分析。結果:2例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反復發燒、肝脾淋巴結腫大等癥狀,實驗室檢查主要表現為血細胞進行性減少,乳酸脫氫酶(LDH)等酶類升高。骨髓細胞學檢查均見吞噬血細胞現象。結論:反復發燒、肝脾淋巴結腫大、呼吸道感染等臨床特征結合相應實驗室檢查結果,有助于噬血細胞綜合征的診斷,從而進行早期治療。
噬血細胞綜合征
噬血細胞綜合征(HPS)亦稱嗜血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生癥(HLH),是一種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反應增生性疾病。病理特征為組織細胞良性增生伴吞噬血細胞現象。臨床表現為發熱、肝脾腫大、全血細胞減少、肝功能異常、凝血功能障礙、中樞神經系統改變。病情常發展迅速,若不及時診斷及治療則預后很差,死亡率約為45%。
1.1 臨床資料
2例均來自2013年9月-10月我院感染科的住院患者。
1.2 治療方法
2例患者均接受抗感染及支持對癥治療,均加用類固醇免疫抑制療法。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詳細復習2例患者的臨床表現、骨髓象、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治療過程等并進行隨訪。
根據診斷結果,2例患者在初診時確診為HPS,1例死亡,1例完全治愈。現將2例患者臨床特點介紹如下:
病例1:女,21歲,因發熱伴出疹10天而入院,最高體溫40.2℃,多波動于39℃左右、以夜間發熱為主,伴納差、乏力及全身紅色皮疹,皮疹始發于手背、后波及全身,皮疹與發熱同時出現、同時消退,近3日出疹時伴瘙癢。查體右頸部可觸及一枚蠶豆大小腫大淋巴結,活動、無觸痛。輔檢:血常規:WBC22.58G/L、Hb116g/L、PLT324G/L、NEU88%;ESR96mm/H;鐵蛋白5552.5ug/l;CRP59.5mg/L。骨髓細胞學:粒系比值偏高、可見噬血細胞吞噬血小板;7天后復查骨髓細胞學:偶見噬血細胞。心肌酶譜:CK19U/L、LDH591U/L;血脂:TG3.34mmol/L、余項正常;全身PET-CT:1.脾大伴代謝彌散性輕度增高,考慮為發熱反應性改變可能性大。2.雙側頸部多發小淋巴結。入院后給予抗感染(美羅培南+替考拉寧)、護肝、護胃、補液、維持內環境穩定、人免疫球蛋白20g沖擊治療3天及地塞米松3-5mg治療14天后體溫開始正常,之后繼續小劑量激素維持治療、未再發熱。住院38天,出院前1天復查各項指標均好轉。出院后隨訪各項指標完全恢復正常。
病例2:男,35歲,因反復口腔潰瘍半年余,反復發熱一月余入院,體溫逐漸升高,最高體溫升至40.4℃,2月來體重下降約15kg,伴吞咽時疼痛,伴咳嗽、咳少許白色粘液痰,入院體溫37.2℃,雙肺呼吸音稍粗糙、余未發現明顯陽性體征。輔檢:血常規:WBC 1.9G/L、PLT39G/L;肝功能:TB29.9umol/l、ALT140u/l、ALB28.8g/l、LDH1275u/l;甘油三酯4.38mmol/L;鐵蛋白34224μg/L;凝血功能:FIB0.6g/l;結核相關抗體LAM+、38KD+;T-SPOT:陽性;病毒全套:CoxB5IgM及腸道病毒RNA陽性;甲功七項:FT4稍高、TSH稍低、甲狀腺球蛋白高;骨髓細胞學:髓像偶見噬血細胞;第二次骨髓細胞學結果:1)反應性組織細胞增多;2)惡性淋巴瘤骨髓浸潤待排;髓像淋巴細胞占25%,可見噬血細胞。甲狀腺ECT:甲狀腺炎可能性大;PET-CT:1.脾大;2.雙側頸部多發小淋巴結; 3.右肺中葉小結節及索條影,考慮慢性感染性病變。入院后給予抗感染(拜復樂4天、頭孢唑圬鈉10天+氟康唑5天/伊曲康唑口服+依替米星5天)、地塞米松3mg每日靜滴15天,診斷性抗癆治療8天;患者住院期間出現血壓下降、有一過性DIC傾向、仍反復發熱,終因病情嚴重放棄治療回家,回家后出現神經系統癥狀。隨訪出院1個多月后死亡。
HPS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
(1)原發性HPS:1)家族性噬血細胞淋巴組織細胞增生癥;
2)嬰幼兒家族史不明性淋巴組織細胞增生癥(嬰幼兒散發性HPS);
(2)繼發性HPS:1)感染相關性HPS(病毒、細菌、真菌、立克次體、原蟲);
2)疾病相關性HPS(腫瘤性、非腫瘤性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它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慢性腎衰等);
3)藥物相關性HPS(苯妥英鈉等)。
當患者符合以下兩條任何一條時可診斷HLH:
1、分子生物學檢查符合HLH(例如存在PRF或SAP基因突變)。
2、符合以下8條標準中的5條:(1)發熱超過一周,熱峰>38.5℃。(2)脾大。(3)兩系或三系血細胞減少(Hb<90g/L,PLT<100×109/L,N絕對值<1.0×109/L)。(4)血甘油三酯升高(≥3mmol/L)和(或)纖維蛋白原下降(<1.5g/L)。(5)血清鐵蛋白升高(≥500μg/L)。(6)sCD25升高(≥2400u/ml)。(7)NK細胞活性下降或缺乏。(8)骨髓、脾臟、腦脊液或淋巴結發現噬血細胞現象,未見惡性腫瘤細胞。
從上述共同特點來看,以上2例均完全符合噬血細胞綜合征診斷標準。
治療上原發性HPS在加強支持治療和并發癥治療的同時,要盡早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尤其是同種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可使患者獲得長期緩解甚至治愈。繼發性HPS的治療可分為病因治療、免疫治療、化療等。其中免疫治療包括類固醇療法或大劑量甲潑尼龍沖擊、靜脈滴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環孢素A的應用等。也有學者報道CD20單克隆抗體治療HPS有效。考慮患者經濟原因,我院主要采用甲潑尼龍沖擊及對癥支持治療[1]。病例1為盡早采取強有力抗生素、激素盡早干預,且患者年齡相對年輕、病情單純,患者預后較好;但病例2到我院就診時病程在1個月以上,從他們既往的治療來看,因患者自身和基層醫院條件限制等原因導致就診地點不集中、治療相對不規范,已相繼出現較為嚴重的多臟器功能損害,導致預后不良。由此可見越早采取有效治療預后越好[2]。
[1]張云寧,曹鋒,陳靜.噬血細胞綜合征的實驗室診斷和臨床分析[B].西部醫學,2010,22(12):2331-2332.
[2]王旖旎,王昭,吳林,等.多中心72例噬血細胞綜合征診療分析.中華血液學雜志,2009,30(12):793-798.
R331.1+4
B
1009-6019(2015)11-02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