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剛 朱斌
(張家口學院 河北張家口 075000)
外科學教學中臨床思維早期培養芻議
陳惠剛 朱斌
(張家口學院 河北張家口 075000)
本文旨在介紹通過在外科學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感知力、各感官配合能力、臨床動手能力及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來促進醫學生早期形成正確的臨床思維,為盡早適應臨床工作,減少臨床醫療事故、失誤的發生奠定基礎。
外科學;臨床思維;培養
醫學院校培養學生的宗旨是根據社會需要,為臨床或其他相關行業輸送合格的醫學專業人才,而醫學院校學生畢業后從事臨床工作的比用也日益增高,而良好的臨床思維可以幫助醫學專業學生盡快適應情況復雜,任務繁重的臨床工作,減少實習生犯錯的幾率,降低醫患矛盾的發生率,基于此原因,各醫學院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也逐步重視起來。
臨床思維,是指臨床上,醫生接待患者,總是先對患者進行觀察、病史采集、體格檢查、輔助檢查等過程后,將所有結果在頭腦中進行一系列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推理,從抽象的理論中得到具體的診斷以及具體的治療方案[1]。臨床思維是醫生臨床診治水平的重要保證,可以直接影響醫生對患者疾病的判斷,治療及預后。有關研究表明,發生的醫療事故中有三分之一是由于相關醫生臨床思維不正確引起的,所以,醫學院校對學生進行臨床思維的早期培養和訓練是及其必要的。
學生臨床思維的培養融入到臨床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起到良好效果,外科學作為臨床課程的主干課程之一,在醫學專業學生的培養中占有與足輕重的作用,外科學臨床特點是醫生容易取得成績,但醫療風險相對高于臨床其他科室,因此,在外科學實驗教學中融入臨床思維培養策略,早期培養學生正確思維方式,治病救人,規避不必要的風險也具有比較重要的研究價值。
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應,是人用五官通過感覺、知覺、表象形成的初級的感性的認識[2],臨床意識是指醫生利用五官通過感覺、直覺、表象等對病人的病情形成的初級的感性認識。臨床意識必須通過一系列縝密的邏輯思維方式不斷分析、組合,升華成為用于臨床診療的思維,即臨床思維。因此,培養良好的臨床思維就必須從培養臨床意識開始,讓學生對患者的病情逐漸形成正確的感覺、知覺和判斷觀察能力。
1.1 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感知能力
訓練學生的觀察力和感知能力可以通過參觀手術室、醫院部分手術、觀看外科相關視頻,進行外科相關操作,辨別外科手術及常見操作所用的器械、物品以及到醫院進行臨床見習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向學生強調作為一名外科醫生應具備的素質,即觀察細致、感知敏銳,工作謹慎,不能馬虎大意,比如參觀手術室時指出有哪些設備,儀器,出現突發問題需要及時正確使用;條件允許時,讓學生觀察血管、神經的位置、感受手術難度,在不斷的學習和操作練習過程中有意識訓練自身觀察力和感知力。同時,教師也要不斷的激勵、監督和訓練,以期達到預期效果。
1.2 培養身體各感官良好的配合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強調學生學習時需要"觀察"和"思考"縝密配合,觀察的同時多思考"為什么",只有多思考才能深刻的理解所學知識,牢固的記憶在腦海中,避免出現學期末學生將所學知識"還給老師"的尷尬局面,并且在臨床實際工作中也會減少失誤的發生幾率。當然,這也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斷激發學生自主配合意識,邊啟發、邊提問、邊答疑、邊考核。
1.3 培養學生從"有意行為"向"習慣性為"轉化
意識是培養良好習慣的前提,良好的習慣又是提高個人工作水平及生活質量的前提。人在社會大環境中生活,都會產生許多不同的"習慣行為",當一些不良的習慣影響到個人的生活、學習、工作甚至進步時,就有必要將這些習慣有意識的改變,即通過"有意行為"來改善個人的不良習慣、提高個人生活質量、工作水平、學習成績。作為一名臨床醫生,尤其是一名外科醫生,不僅要有意識地培養"臨床意識",更要從最初的"被動"培養"臨床意識"向"主動"培養"臨床意識"階段轉變,最終將用"臨床意識"處理臨床問題轉變為自身的"習慣行為",從而提高醫學專業學生自身的臨床診療能力。
外科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可以通過外科疾病病例分析,病案討論、病歷書寫等途徑來實施,加強動手能力也是培養學生臨床思維重要的環節。通過以上步驟訓練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可以加深學生對于相關疾病的認識,強化記憶,并且在分析、討論、書寫病例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思考中整理疾病相關信息,整合相關資料,分析疾病特點,便于診療此類疾病的臨床思維的形成。在書寫病例時應注意以下問題:(1)避免加入主觀思維;(2)采集資料不能"半途而廢";(3)注意對所收集資料進行正確、縝密的判斷,避免思維方法上的片面性,延誤病情。
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有利于臨床思維的形成,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掌握科學邏輯思維中的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個體、歸納和演繹等。同時注意及時糾正醫學中一些常見的錯誤思維方式,比如表面思維、靜態思維、經驗思維或單一思維等。
外科學教學包括理論的鞏固,還有操作技能的掌握,更是學生從學校向臨床過渡的重要階段,在外科學教學中注重對學生臨床思維的早期培養有更加深遠的意義,它也對相關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外科學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總結,相信能夠找出更加適合學生發展的臨床思維培養方法,真正培養學生建立臨床思維習慣,更好適應臨床工作。
[1]高廣孚.教學原理[M].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印行,1997:474.
[2]黃希庭.心理學導論[M].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23.
R6
B
1009-6019(2015)11-02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