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
(陜西中醫學院13級中西醫結合婦科研究生 陜西 咸陽 712000)
中藥湯劑結合熱敷散治療痛經的臨床效果觀察
田園
(陜西中醫學院13級中西醫結合婦科研究生 陜西 咸陽 712000)
痛經是女性常見的一種疾病,可影響女性正常生活,中醫治療痛經效果已經被廣大學者與患者所肯定,本文介紹婦科臨床上使用中藥湯劑及熱敷散治療原發性痛經能夠達到良好的效果。
痛經;中藥湯劑;熱敷散
痛經是婦科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可發生于月經前、中、后期,表現為下腹疼痛,有的可引起腰部疼痛,嚴重者可導致頭暈、頭疼、惡心、嘔吐,甚至腹瀉、休克[1]。全球女性中約80%有不同程度痛經,其中約3/ 4影響工作[2],青春期少女和未婚或未育的年輕婦女較多發[3],痛經嚴重時可影響患者日常工作及學習[4],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5]痛經可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種,其中原發性痛經占所有患者的90%以上[6],在這里主要介紹中藥湯劑結合熱敷散治療原發性痛經的效果觀察,很多研究及臨床觀察表明∶中藥湯劑結合熱敷散治療原發性痛經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1.1 歷代醫家對痛經的理解。
眾醫家認為,痛經的病位在胞宮,與沖、任二脈及肝、腎、脾胃等密切相關。發病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情志影響,憂傷、悲情等,可導致肝郁氣滯;個人生活起居不注意,感受風濕寒冷,胞宮寒冷;身體平素虛弱,氣血不足以榮養充任,腎陽不足,寒從中生。
1.2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痛經首當辨證論治。痛經性質的不同、臟腑及氣血虛實不同其治療原則亦不同,肝郁者疏肝,寒凝者溫陽、祛寒,氣血不去者補氣養血,先天不足者補益腎氣,總結出"不通則痛"、"不榮則痛"所致痛經的治療總原則為"實則瀉之"、"虛則補之"[4]。
2.1 研究資料∶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陜西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婦科門診就診的200位痛經患者的資料,年齡段14-45歲。
2.2 診斷標準∶以《中醫婦科學》以及《婦產科學》有關原發性痛經的診斷標準,進行評價。
2.3 熱敷散組方∶當歸15g桂枝10g,元胡10g赤芍15g蒲黃15g五靈脂15g乳香10g沒藥10g吳茱萸6g丹參30g紅花10g小茴香15g,川芎10g桃仁10g牛膝10g。
2.4 方法
2.4.1 將熱敷散組方藥物研為粗末,分2份,噴灑適量的水、醋、酒布包,蒸15分鐘,熱敷小腹及腰部,2包交替使用,每日1~2次,從月經第1天開始熱敷,7天為1個療程,每個月經周期熱敷1個療程,堅持3個月經周期;湯劑在月經前3天開始口服,每日1劑,分2次口服,10天為1個療程,每個月經周期服用1個療程,堅持3個周期。
2.4.2 辯證治療
湯劑的使用∶腎氣虧損型∶調肝湯;氣血虛弱型∶黃芪建中湯加當歸、黨參;氣滯血瘀型∶膈下逐瘀湯;寒凝血瘀型∶溫經湯;濕熱蘊結型∶清熱調血湯加紅藤、敗醬草、薏苡仁。
2.5 療效判定標準
療效判定∶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中的相關規定作具體評價
治愈∶痛經及其他癥狀消失,停藥3個月經周期未復發;
顯著效果∶痛經明顯減輕,其余癥狀好轉,能夠正常工作;
有效∶痛經減輕,其余癥狀好轉,但還需要服用藥物方可堅持工作;
無效∶痛經及其癥狀無改善;
中藥湯劑結合熱敷散方治療痛經總有效率為92%,其中治愈150例;良好效果28例;有效10例;無效12例。
眾所周知∶痛經的發病機制無外乎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寒凝、肝郁等可導致不通則痛,氣血不足及先天不足所致的胞宮失養、經脈氣血不足等可導致不榮則痛。本文中自擬的熱敷散組方可補血活血、行氣止痛、溫經通脈。熱敷散為外用熱敷藥,將中藥研磨加酒、醋、水加熱,直接作用于痛經部位,能夠更好地發揮中藥的作用,作用更直接、顯效更快,患者大都容易接受,是一條理想的用藥途徑[8],其和口服的湯劑結合臨床治療效果甚佳。
[1]楊小波.痛經的原因、治療及預防措施探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
[2]尤昭玲.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453.
[3]French L.Dysmenorrhea[J].Am Fam Physician,2005,71(2):285 -291.
[4]王芳,程慧蓮.痛經的中西藥研究概況[J].新疆中醫藥,2010,28 (2):7.
[5]Dawood MY.Primary dysmencrrhea:advances in pathogenesisand management.Obstet Gynecol,2006,108(2):428-41.
[6]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18.
[7]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第一輯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263-266.
[8]劉思琳,田明,李守超,等.臍中穴經皮給藥治療痛經的臨床應用進展田[J].中醫藥學報,2008,36(6):70-71.
R271.11+3
B
1009-6019(2015)10-00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