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婕 熊旭東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上海 200021)
中醫急癥學術思想之探索
郝文婕 熊旭東*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上海 200021)
根據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中醫各家經典早已對中醫"急癥"有過較為詳細的論述和記載,其內容不僅涵蓋了中醫"急癥"的最早理念,還囊括了豐富的"急癥"治療經驗。在現代醫療體系中,中醫急癥學的發展并不如人意,在重視中西醫相結合的醫療體系中,中醫"急癥"治療當"揚長避短",治療過程中當辨病與辨證相結合,通過中醫四診對疾病進行辨證論治,從而對癥下藥,已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中醫急癥;中醫西結合;中醫藥治療
中醫自古就有著"急癥"的理念,在《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中醫經典著作中已體現出了多種關于"危急癥候"的表述,如"疾"、"急"、"極"等同聲字,都在不同的篇幅中寓意著"危急癥候"的表現。有文獻指出,關于"疾"的最早記錄是在殷商時期,"疾"原意為"箭傷",屬外因致病[1]。外傷起病"急疾",傳變迅速,病勢急迫,病情危重,預后多不良。在古人的醫學觀念上,這就是所謂的"急癥",且這種"急危"觀念貫穿始終。
2.1 正邪論
正邪論在"急癥"發病過程中的論述多見于《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首開扶正治療之先河,后世醫家亦多有發揮、補充和完善。正邪論主要包含兩個層面,一為正氣量之虛損,即人體氣血陰陽具虛,其中以先天之陰陽虛損為關鍵。二為正氣質之偏差,即人體氣血運行異常,可見氣行失常,清濁乖張;氣血逆亂,上下內外相隔。在處理"急癥"時,祛邪僅作為暫時之手段,而扶正使"陽明自和,陰平陽秘"才是其目的。因此說,顧護正氣應貫穿整個治療過程中,以體現扶正思維。
2.2 標本論
在中醫基礎理論中,"標"與"本"是中醫治療疾病時用以分析各種病證的矛盾,分清矛盾主次,解決主要矛盾的治療理論。"標"為表面現象,為次要矛盾;"本"為發病本質,為主要矛盾。根據臨床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癥狀,進行辨證論治,最終治療方案側重亦不同,或從標論治,或從本論治,或標本兼治,這就要求醫者因癥而異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當患者癥狀為標,脈象為本時,此時以"本"急為主,治療當舍癥從脈,先本后標。當患者癥狀為主,脈象為標時,當先標后脈,舍脈從癥治之,待標急緩解后,再治其本。當患者癥狀表現為標本俱急,則必須標本同治[2]。
2.3 真假論
"病之大端,不外乎寒熱虛實,然必辨其真假而后治之無誤",可見疾病除辨標本緩急之外,亦當變虛實真假,正所謂"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是也。"大實有羸狀"指疾病本身屬實證,但又出現一些似乎是虛的現象,即癥真脈假,當舍脈從癥;"至虛有盛候"指指疾病本質屬虛證,但又出現一些似乎是實的現象,常表現為患者某些癥狀與其他癥狀及脈象的不相符,這些癥狀對于整個病情而言,只是一種假象,因此稱其為脈真癥假,治療當舍癥從脈。臨證之時必重"脈證合參"。當遇脈證不符者,當需仔細辨明,治療當需因人因證而異。
中醫急癥學是中醫學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其以中醫理論為依據,辨正邪盛衰、辨標本緩急、辨真假虛實,根據實際急癥治療需要有重點、有緩急地進行。相對于西醫而言,中醫"急癥"治療的獨特優勢便在于以中醫理論指導的診療思路來診治疾病。中醫在診療過程中具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其一為"辯證論治";其二為中醫學之"整體觀";其三中醫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理論。根據臟腑傳變規律,防止已受邪之臟腑病情進一步惡化,同時保護未受邪之臟腑,從而循序漸進的對"急癥"進行治療。
中醫治療"急癥"有其獨特的診療思路,但是在當今醫療體系中,只有思路是遠遠不夠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更好地讓中醫"急癥"在現代醫療體系中存在一席之地,必須了解現代西醫行之有效的先進科學技術,即所言"西為中用",在診療疾病時結合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現代手段,擴大中醫望診范圍。治療上當堅持"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醫西結合"的原則,中醫中藥可從宏觀上多要素、多環節、多層次上同步改善機體狀態。西醫在治療急癥中有其必然的優勢,西醫西藥從微觀上準確定位,作用迅速,靶點專一,對機體主要失調環節施以強有力的調控,以便盡快解決"急癥"主要矛盾[3]。
中醫"急癥"治療中所言"西為中用"并不是機械的使用西醫西藥,而是將西醫先進的診斷技術與中醫特有的思想相結合,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治療疾病的首要問題是明確病位,因此這里就體現出西醫診斷技術的優勢,指出患者疾病原發部位,進而運用中醫辨證論治思想,確定治療理法方藥,根據患者癥狀的變化調整用藥方案,使機體逐漸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在中醫治療"急癥"的過程中,當需明確中西醫各有所長,"西醫辨病,中醫辯證",治療時當各取所長,如此"結合"方可促進中醫"急癥"醫學的不斷發展。
中醫中藥治療方法很多,最常見的可歸為汗、吐、下、和、清、溫、消、補八法。中醫"急癥"作為中醫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其治療方法亦可歸結八法,即發汗發、清熱發、和解法、攻下法、涌吐法、救逆法、開竅法、理血法[4]。此八法不只包括中醫湯藥,還包括針刺、艾灸、放血等方法。在選擇治療方法時,當先辨"急癥"之正邪、標本、真假,后選擇恰當的治療方法,已達到治療"急癥"的最終目的。目前,已有大量中藥注射制劑運用于臨床中,根據不同疾病進行辯證論治,選擇最優中藥注射制劑靜脈給藥,以便更快的發揮藥物療效,不僅可以合理運用了中醫思維,而且更好的發揮了中藥的作用。
在當今社會科技迅猛發展的形勢下,在注重中醫獨特的優勢之時,亦要合理的"西為中用",如此才可更好的推動中醫急癥事業的現代化發展,使其在祖國醫學中舉足輕重,使其在現代醫療體系中立于不敗之地。
[1]卓廉士.中醫"急癥"考[J].中國中醫急癥,2005,14(3):258 -259.
[2]劉仁毅,鄧亞微.關于中醫急癥發展戰略的思考[J].中國中醫藥,2010,8(18):207-208.
[3]屈治學.中醫內科急癥治療特點與發展瓶頸[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27(3):59-60.
[4]黎國英.中醫急癥救治與現代中成藥應用[J].中醫中藥,2005,11 (4):102-103.
R-1
B
1009-6019(2015)10-00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