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哲 任順平
(1山西中醫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 山西 太原 030024;
2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柴平旋覆代赭湯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研究
李彥哲1任順平2
(1山西中醫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 山西 太原 030024;
2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反流性食管炎是消化內科中一個較多發的疾病,雖然致病因素有很多,但其根本原因還是保護性與損害性因素失衡的結果。隨著現代社會節奏的加快、人們工作和生活壓力的增加、飲食結構的改變等原因,使此病發病率在逐年上升。本病病程長、反復發作且難以治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此,根據此病的癥狀及特點,確立以疏肝和胃、降逆制酸為大法,選用柴平旋覆代赭湯為基本方,加減對癥治療本病,其臨床療效十分滿意。
反流性食管炎;柴平旋覆代赭湯;臨床
反流性食管炎[1](reflux esophagitis,RE)是指胃中內容物甚至十二指腸液反流到食管內,導致食管黏膜破損而引起的慢性炎癥,可導致食管潰瘍、狹窄,甚至癌變。臨床上常見表現為反酸,燒心,胸骨后燒灼感或疼痛,尤其以燒心為最主要癥狀;稍較少見的癥狀有吞咽困難,咽部有異物感,聲音嘶啞,慢性咳嗽、哮喘,慢性中耳炎等。此病的臨床癥狀表現復雜多樣,其中以胃、食管的癥狀表現最為多見,但同時對于咽部、耳部等的少見部位的癥狀也應高度注意,避免漏診及誤診。
反流性食管炎是西醫的病名,中醫里并無此病名,但依據其臨床表現,符合中醫里特有的一些病的范圍,如∶"吞酸"、"呃逆"、"嘈雜"、"胸痛"等[2]。同時,祖國醫學在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進步里,對此病有著大量的記載和豐富的治療經驗,如∶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說∶"酸者,肝之味,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為酸也。"高鼓峰在《醫學心法·吞酸》里述∶"蓋寒則陽氣不舒,氣不舒則郁而化熱,熱則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盡是水氣郁甚,熏蒸濕土而成也,或吞酸或吐酸也。又有飲食太過,胃脫窒塞,脾氣不運而酸者,是佛郁之極,濕熱蒸變,如酒缸太熱則酸也,然總是木氣所致。"[3]再比如《黃帝內經·素問》云∶"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等,諸如此類描述還有很多,對反流性食管炎都有著獨到的認識和見解。
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病多與環境變更、酒食不節及情志失調有關,無論因何種原因所致,終使得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而致。肝主疏泄,主升發,調暢氣機,疏暢情志,促進脾胃的消化功能;胃主受納,以和降為順,腐熟水谷,與脾相表里,共司升清降濁之功。如果肝氣郁結,木失調達,橫逆犯胃,胃失和降,即會出現噯氣吞酸,胸脅脹痛等癥。所以,本病的病機為肝胃不和,胃氣上逆。病位在食管,但涉及肝、脾、胃等臟腑。治療大法以和胃降逆、調節氣機升降為主。
依據所制定的治療大法,任順平[4]自擬柴平旋覆代赭湯治療。湯方組成為∶柴胡9g、黃芩10g、姜半夏10g、黨參10g、陳皮10g、厚樸10g、旋復花10-20g、代赭石10-20g、烏賊骨20g、生姜6g、甘草6g、生白術10-30g、枳實10-20g。柴平旋覆代赭湯是由小柴胡湯、平胃散、小半夏湯、旋覆代赭湯、枳術丸五方化裁而成。小柴胡湯可和解少陽、疏肝透邪;平胃散能和胃運脾、理氣化痰;小半夏湯可和胃降逆、消痰化飲;旋覆代赭湯能補益胃氣、降逆化痰;枳術丸可健脾消食、行氣化濕。五方化裁治療反流性食管炎,共奏疏肝理氣、和胃降逆、調暢氣機之功。
同時,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體質、不同情況,還需在此湯方上加減化裁,如∶口苦、胸悶加黃連、瓜蔞、郁金。噯氣、惡心加旋覆花、代赭石。脅痛加元胡、川楝子。納呆、食欲不振加神曲、炒二芽。下咽不利加蘇梗、茯苓。心煩加山梔、淡豆豉。郁悶、不寐加合歡皮、夜交藤。口粘、乏味、無食欲加藿香、佩蘭等。
劉某,女,55歲,家庭婦女。初診時間∶2014年11月5日。主訴∶反酸、燒心一年。現病史∶患者近一年來反酸、燒心反復發作,食后加重,偶有胸骨后疼痛。刻下癥∶反酸燒心,胸骨后疼痛,無惡心嘔吐,噯氣頻頻,平素急躁易怒,納可,二便調,舌淡苔薄白,脈細弦。既往史∶否認其他系統慢性病及傳染病史,無煙酒嗜好。胃鏡檢查診斷∶反流性食管炎。中醫診斷∶吞酸(肝胃不和證)。西醫診斷∶反流性食管炎。
辯證∶肝氣郁滯,胃失和降。治法∶疏肝和胃、降逆制酸。
方藥∶柴胡9g、黃芩10g、姜半夏10g、黨參10g、陳皮10g、厚樸10g、旋復花20g、代赭石10、生姜6g、甘草6g、元胡10g、黃連6g、吳茱萸3g。
7付,每日一劑,水煎服。
復診(2014年11月13日)∶服上方7付后反酸燒心減輕,噯氣好轉,胸骨后疼痛基本消失,舌脈如前。上方加烏賊骨10g、丹參10g。7付,水煎服。
三診(2014年11月21日)∶藥后諸癥消失,囑繼服香砂養胃丸半月,以鞏固療效。
按語∶反流性食管炎因疾病自身特點,病程長,反復發作,一些患者甚至出現焦慮、抑郁等精神障礙,給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經濟負擔,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病的發病與環境、飲食、情志等因素有密切關系,因此,除藥物治療外,患者還要保持心情舒暢;飲食規律,避免暴飲暴食和生冷油膩等難消化的食物;少喝濃茶、碳酸飲料、咖啡等酸甜飲食,同時忌煙酒;加強鍛煉;睡眠時最好采取左側臥位,且抬高上身15°為宜[5],以減少反流。患者在服用藥物時配合生活不良習慣的改善,有利于本病的康復。
[1]李紅平,牟海軍,周元昆,等.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及內鏡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4(30):1131-1132.
[2]葉蔚,劉慶生,張潔,等.不同中醫證型反流性食管炎與食管黏膜內鏡分級的關系探討[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1,29(10):2302 -2303.
[3]王萬卷,丁霞,文智英,等.反流性食管炎的中醫證候分類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7(26):1515-1518.
[4]任順平.從肝論治食管胃腸病[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9,6(17):405-409.
[5]彭麗華,胡景,郭旭,等.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癥狀與睡眠障礙的研究[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8,17(11):884-886.
R571
B
1009-6019(2015)10-0087-01
林學真,(1979-),男,漢族,浙江溫州人,現為主治醫師,本科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