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
(山西博愛醫院消化內科 山西 太原 030001)
內鏡下粘膜切除術治療11例直腸類癌
郭艷
(山西博愛醫院消化內科 山西 太原 030001)
目的:探討內鏡下粘膜切除術(EMR)治療直腸類癌的價值。方法:對11例經結腸鏡及超聲內鏡檢查診斷直腸類癌且瘤體直徑小于1.0 cm的患者采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進行治療。結果:11例經術后病理及免疫組化均確診為直腸類癌。其中有1例發生術中穿孔,經鈦夾閉合創面保守治療后痊愈,11例均無出血、遲發出血及延遲穿孔等并發癥,術后病理均提示病灶側切緣、基地切緣干凈。術后隨訪至2013年5月,無1例復發或轉移。結論:對病變直徑小于1.0cm且浸潤深度未超出粘膜下層的直腸類癌,內鏡下粘膜切除術(EMR)是安全的、微創的、療效確切的治療方法。
直腸類癌;粘膜切除術;治療
1.1 臨床資料
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我院共收治消化道類癌17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齡32~78歲,平均年齡63歲。17例病例中胃類癌2例為多點病灶,十二指腸球部、降部類癌各1例,闌尾類癌1例,直腸類癌12例,占總病例數的70.6%。12例直腸類癌病變均位于距肛門10cm內,為單發病灶,其中3例合并結腸多發息肉。11例直腸類癌病變直徑在0. 2~0.9cm,1例直徑1.2cm。臨床表現為腹痛、腹脹、大便習慣改變等,其中2例無臨床癥狀,為健康體檢時發現。11例病變直徑小于1.0cm的直腸類癌結腸鏡下表現∶直腸可見0.2~0.9cm黏膜下腫物突出腸腔,圓形或橢圓形,廣基隆起,表面光滑,色微黃或灰白,質地硬,活檢鉗推之可于黏膜下滑動。有9例行結腸鏡下病變活檢及免疫組化化驗,11例均行超聲內鏡(EUS)檢查,表現為直徑0.2~0.9cm,病變局限于粘膜肌層及粘膜下層,回聲均勻的低回聲或等回聲結節,未侵及固有肌層,且無周圍淋巴結轉移。同時經CT、X線檢查排除肝、肺等遠處轉移情況。
1.2 治療方法
1.2.1 術前準備∶化驗血常規、凝血功能、肝腎功能、輸血四項,行心電圖檢查,心肺功能評估,禁食及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腸道準備,簽署知情同意書,術前15分鐘肌注解痙靈20mg。
1.2.2 方法∶操作器械選擇OLYMPUS CF-H260AZI型電子腸,NM -200U-0423注射針,HX-600-135和HX-610-90金屬止血夾,ERBE ICC 200高頻電流發生器,OLYMPUS SD-210u-25型圈套器,對11例病變直徑小于1.0cm的直腸類癌患者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治療,圈套切除后創面以1-2枚鈦夾閉合.
11例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的患者中,有1例發生術中穿孔,經鈦夾閉合創面保守治療后痊愈,11例均無出血、遲發出血及延遲穿孔等并發癥。術后病理及免疫組化均證實為類癌。光鏡下為小圓形、成角形排列成實體性或巢狀的異形細胞,核小而規則,病變侵及粘膜肌層及粘膜下層,固有肌層完整,病灶側切緣、基地切緣干凈。免疫組化SgA (+)4例,Syn(+)8例,CD56(+)8例,CDX-2(+)2例。術后隨訪3 mo-3年無1例發生復發或轉移。
類癌是APUD瘤的一種,消化道最為常見。國外報道類癌發生在闌尾者最多,且多好發于闌尾遠端。小腸次之,直腸第三,胃和十二指腸相對少見,食管罕見[1]。但在我國,由于小腸疾病檢查手段的限制,而結腸鏡檢查廣泛普及,內鏡醫生對結直腸類癌認知度提高,直腸類癌檢出率也逐漸升高,直腸類癌日漸居消化系類癌之首[2]。本組病例中直腸類癌占同期經治消化道類癌的70.6%。直腸類癌生長緩慢,其惡性程度的主要取決于腫瘤的大小、表面情況、浸潤深度和組織學分化程度等。免疫組化檢查可對多種神經內分泌細胞標志物反應陽性,常用的有NSE、CgA、SYN、CK、CD56、S-100及5-羥色胺(5-HT)等。本組中免疫組化結果顯示直腸類癌中可同時有兩種以上陽性。研究表明,腫瘤惡性程度與大小顯著相關,腫瘤直徑≥2.0 cm者60%-80%轉移,1.0~1.9 cm者10%-15%轉移,<1.0 cm者轉移不足2%。腫瘤直徑是否>2.0 cm可作為判斷直腸類癌惡性度高低的關鍵性指標[3]。當病灶侵及深肌層時,轉移率也有明顯升高[4]。若腫瘤直徑≤1.0 cm、浸潤深度未超出黏膜下層,可行腸鏡下局部切除,切除方式以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為恰當[5]。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無論是選用透明帽法還是非透明帽法,病變粘膜下注射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注射后抬舉征陽性常提示病變未突破粘膜下層,EMR完整切除病灶成功率大大增;若注射后抬舉征陰性多提示固有肌層受累,轉移率升高,行內鏡治療出血、穿孔等風險增加,完整切除病灶幾率降低,治療成功率降低,遠期效果相對較差。粘膜下注射應盡量充分,粘膜下注射液如生理鹽水、甘油果糖、靛胭脂、透明質酸鈉等各有所長,我院使用的是甘油果糖美蘭巴曲亭注射液,既可以良好地托舉分離黏膜下層與固有肌層,又可以及時止血,創造良好地操作空間及視野。鈦夾閉合創面可減少延遲性穿孔的發生[6]。超聲內鏡檢查可清晰顯示病變范圍,起源及浸潤深度,對直腸類癌治療方式的選擇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本組11例行EMR治療的直腸類癌患者,術后無1例出現出血及延遲出血、延遲穿孔等并發癥,術后病理均顯示符合類癌,病灶基底切緣干凈,側切緣0.2 cm以上無類癌組織。術后隨訪3 mo-3年無1例發生復發或轉移。
既往認為手術切除是治療類癌唯一有效的方法,但是隨著內鏡治療技術的不斷提高,直腸類癌的內鏡治療相較手術操作簡單、創傷小、花費少、術后處理簡單、并發癥少且療效確切,故對于腫瘤直徑 ≤1.0 cm、浸潤深度未超出黏膜下層的直腸類癌,內鏡下粘膜切除術(EMR)是安全的、微創的、療效確切的治療方法。
[1]程天明,秦和平.消化道類癌的診治現狀[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0,15(3):184-187.
[2]陸品相,鄭榮貴,陸立平,等.消化道類癌的診斷和治療[J].中國內鏡雜志,1999,5(4):8-10.
[3]Soga J.Early-stage carcinoid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an analysis of 1914 reported cases[J].Cancer,2005,103(8):1587-1595.
[4]王寶貴,丁慶剛,梁寒,等.消化道類癌的診斷與治療及預后分析[J].中華胃腸雜志,2004,7(4):295-297.
[5]Jung IS,Ryu CB,Kim JO,et al.Rectal carcinoid treated by EMR[J]. Gasrtointest Endosc,2003,58(2):253-255.
[6]Pasha JN,Austin GA,Keith RN,et al.Stapled hemorrhoidopexy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hemorrhoidectomy: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zed,controlled trials[j].Dis colon rectum,2004,(47):1837 -1845.
R735.3+5
B
1009-6019(2015)10-0125-01